《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反翻上去”。
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
(5)看地域说话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尹文子·大道》讲了这么一件事:郑国人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玉叫做“璞”,东周人把还没有腌制成干的老鼠叫做“璞”。郑国的一个商人在东周做买卖,一个东周人问他:“你要不要买璞?”郑国商人说:“我正想买。”于是东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老鼠递上。郑国商人赶快辞谢不要。东周人在作言辞表达时,没有认清其接受对象是郑国人,所以买卖没能成功。
地域不同而对言辞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在世界上的表现大体有:欧洲人不喜欢听涉及自己的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年龄状况(女性更重)、家庭私事、行动去向等问题的话,忌讳“13”和“星期五”。
朝鲜、韩国、日本人忌讳别人说“4”。
阿拉伯人喜欢听“星期五”。
泰国人喜欢“9”。
菲律宾人不愿谈论政治、宗教及腐化问题。
赞比亚人爱听尊称,最好加上职务和头衔。
新加坡人不爱听“7”,反感别人对自己说“恭喜发财”,忌讳谈论关于猪的话题。
扎伊尔人喜欢听随和、爽快、恭维的话。
俄罗斯人喜欢听尊称、敬语、谦辞,倾心于“女士优先”的话题。
突尼斯人喜欢别人在各种场合同自己打招呼,而且问候得越长、越久、越具体越好。
在中国各地的表现大体有:香港人爱听吉祥话,涉及福、禄、寿的都很喜欢,乐于别人随时随地对他说“恭喜发财”。喜欢“3”、“6”、“8”等数字。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住址、工资收入、年龄状况。忌讳语也较多,如“炒包饭”、“炒鱿鱼”,有解雇、开除之嫌,听之不吉利;“猪舌”有蚀本之嫌,改叫“猪利”;“丝瓜”有输光之嫌,改叫“胜瓜”。
澳门人喜欢听别人说话干脆,直截了当,不爱听转弯抹角、吞吞吐吐的话语。
蒙古族人喜爱白色,爱谈与白色有关的话题,高兴别人来祝福;最厌恶黑色,忌讳别人谈论黑的话题。
彝族人忌讳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特别是别人的生理缺陷。
维吾尔族人谈话以长为先,亲友见面互道问候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比如,不同地方的人对西红柿的叫法不同,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说话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必须得把握好说话对象的分寸,即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4.遇物加价,逢人减岁
西方的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有一种途径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优秀的口才。”能够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在现代人的交际中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就会运气通、人气畅、财气旺;会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就会使你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常言道“遇物加价,逢人减岁”。这是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的一种技巧。人们永远希望自己的物品被别人认可、称赞,希望它超出固有价格;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轻貌美,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所以,要想把话说得更动听,就要学会“遇物加价,逢人减岁”的说话方式。
“遇物加价”与“逢人减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行为,需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妨参考如下两点:
(1)物往贵处说
日常生活中,购物是一项普遍行为。购物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心理是想花少量的钱买最多的商品。人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某人花费50元买了一样价值100元的物品时,往往会非常兴奋,当别人提起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但是,如果花费100元,买了一件价值50元的商品,当别人提起时,不免会影响情绪,认为自己吃了大亏。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遇物加价”的说法,便成了一句时髦话。
前不久,阿才买了一套新休闲装,阿呆知道它顶多只要两三百块钱就能买下来。阿呆见阿才正在为自己买了一套新衣服而高兴,便没把实际价格说出来。这时,阿才要阿呆猜一下这套衣服的价钱,阿呆说:“这么好的衣服,最少也得五六百元才能买下来吧?”阿才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笑着说:“我才花了400元,怎么样,我买东西的水平够高吧?”
阿呆明明知道该套休闲装的市场价格,但是他并没有说出衣服的实际价格,而是故意抬高了衣服的价钱,这样一来,阿才少花钱多办事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从而对阿呆产生了亲近的感觉。
“遇物加价”这个方法,非常能讨人欢心,使用起来又非常简单,只要有意提高对方购买物品的价格,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抬高物品价格时,首先要对该物品的真实行情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把“遇物加价”的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赢得他人的欢心。
(2)人往年轻讲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特别是成年人对于自己的真实年龄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有人将自己的年龄往大处说,就会产生不悦感。所以,宁愿把人叫小了也不能把人叫老了,这是把话说到点子上的前提之一。例如,你是一位30岁出头的成熟女性,当别人说你像40多岁的女人时,你心里能高兴吗?或许嘴上不会说些什么,但心里也会责备对方不会说话。
成年人大多有怕老的心理,与这些人打交道时,“逢人减岁”就能派上用场了。这种方法应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只要把对方的年龄往年轻说就是了,如果对方看上去大约有40岁,就可以说成30岁,对方听后自然会心花怒放,如果对方告诉你她的真实年龄时,你还可以进一步夸奖对方保养得好,懂得美容之道等,使对方的虚荣心得到充分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逢人减岁”的方法只适合于中老年人。如果对20多岁的年轻人,使用这种说话方式,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方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认为他不够成熟,怀疑他的能力,这时候要用“逢人添岁”取代“逢人减岁”的说话方式。
其实,以上两种说话方式,最终目的是投其所好、讨人欢心。当然,这种投其所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并没有巴结奉承的意味,其主要目的是使别人开心。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也是赢得好人缘的一种手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也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同时,抓住每个人的个性,赞美他们的优点,便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赞美别人要真心,要恰如其分,不要言过其实,说得天花乱坠,过了头的就不是赞美,而是“拍马屁”了。因人、因时、因地、因场合适当地赞美人,是对别人的鼓励和鞭策。通常讲:年轻人爱听风华正茂,有风度;中年人爱听幽默风趣,成熟稳健;老年人爱听经验丰富,老当益壮,德高望重;女同志爱听年轻漂亮,衣服合体,身材好;少儿爱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病人爱听病情见好,精神不错。
有道是说话要说到冷暖之处、喜痛之处、要害之处。有时话不在多,而在于说好。对人要有关怀之情,真正的关怀不需要很多,一个无言的动作,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就能使人感动。对于窘迫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对颓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对于迷途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对于自卑的人,说一句振作的话;对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受了挫折的人,讲一句重新坚强起来的话;对头脑发热的人,讲一句降温的话;对高傲的人,讲一句“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对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诱惑的人,讲一句洁身自好的话;对容貌长相一般的人,讲一句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远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话。对需要帮助者来说,如同旱天的雨、雪中的炭,会使人终生难忘。
5.话说含蓄,免遭麻烦
在交际场合,我们经常需要向别人表达一些不太好说的意思,比如请求、谈判、批评等。这些话之所以不容易说出口,是因为人类具有自尊心,谁都不愿意遭到拒绝、指责和冷遇。一般人内心深处都有自高自大的想法,都认为自己应该是最好的,一旦现实与心愿不符合,不可一世的自尊就会受到挫伤,从而转变成伤悲、仇恨、鄙视、嫉妒等恶劣的情绪,并且早晚会表现出来。因此,有些话说不好,就会得罪人,为自己招麻烦。
一位顾客进了一家地毯商店,看上了一款地毯。
顾客问道:“这种地毯多少钱?”
店老板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回答道:“每平方米24元8角。”
顾客听完这句话,什么都没都说就走了。显然,他觉得价格有点高。
店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旁观察,他说:“你的推销方式太陈旧了,应该换一种方式。”于是他试着以营业员的口吻说:“先生,这地毯不贵。让您的卧室铺上地毯,每天1角钱就够了。”
老板大为不解,这位朋友忙解释道:“假设卧室地毯需要10平方米的话,要248元;地毯寿命为5年,计1800多天,每天不就是1角多钱吗?一支香烟钱都不到。”
老板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地说:“高!你这一招一定灵。”
果然,自从老板对顾客换一种表达方式后,商店的生意就好多了。
好在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一样的意思可以用多样的话说出来,而斤斤计较的人听到用不同的说法讲出的同样意思,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情况使智慧的说话方式大有用武之地,也向我们证明: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所独有的自尊心,是多么愚蠢的一种心理,因为智者利用这种幼稚的心理可以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你要批评一个人所写的文章,如果直言不讳,显然会令对方难堪。但是,你可以换个说法,找出他的文章中一些可取之处,先满足他的自尊心,待他兴高采烈,视你为知音的时候,再把批评化作建议提出来,这样他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还对你很钦佩。你可以这样说:“我一看开头就想看下去,我发现你一贯擅长把开头写得引人注目,勾起人的好奇心。要是结尾不是这样写,而是换一种思路,可能就更能与开头相呼应了,你说呢?”
既然没有触及到对方的自尊心,那么他当然会冷静虚心地考虑你的意见。
因此,说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说更为关键。人的情绪常常蒙蔽了人的眼睛,使他看不透语言背后的语言,而只能最浅薄地从对方的用语上来理解。
你完全可以表面上说他爱听的话,而把真正意图隐藏在这些话里,也就是“话里有话”,让他心甘情愿地跟着你的思路走。
在什么情况下说话要含蓄呢?
(1)有些话不便直说时,要用含蓄的方式
人们谈起《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便会立即想起他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形象来。其实,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电视剧《鲁智深》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犹豫)
法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
要鲁智深不近女色不饮酒,他能做到;要他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以做到。但此时若答“不能”,则法师必不许其剃发为僧,他就无处藏身了,因此来一个灵活应付,回答“知道了”。法师面前过得关,又不违背自己的本意,真是两全其美。
(2)有些话不必直说时,要用含蓄的方式
从前,有个酒店老板,脾气非常暴躁。一天,有个客人来喝酒,才喝了一口,嘴里便叫:“好酸!好酸!”老板听后大怒,不由分说,把客人绑起来,吊在屋梁上。这时来了另一位顾客,问老板为什么吊人,老板回答:“我店的酒明明香醇甜美,这家伙硬说是酸的,你说该不该吊人?”来客说:“可不可以让我尝尝?”老板殷勤地给他端了一杯酒,客人呷了一口,酸得皱眉眯眼,对老板说:“你放下这个人,把我吊起来吧?”
这位客人委婉含蓄的说法,既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又显得非常艺术。
有人曾问美国总统林肯:“你当总统的滋味如何?”林肯回答道:“你听说过一个故事么?有个人全身被涂上焦油并裹上羽毛,用火车运到城外。”这个人问到底:“这滋味究竟如何?”林肯说:“要不是为了这事的荣誉,我宁可走路。”
真是说得含蓄、得体。一句话既不失当总统的荣誉,又使人体会到当一位大国总统的艰辛。
(3)为了增强交际的效果,要用含蓄的方式
美国有一位传奇式的篮球教练,叫佩迈尔。他带领的迪尔大学篮球队曾获得39次国内比赛的冠军,使球迷们为之倾倒。可是有一年,他的球队在蝉联29次冠军后,遭到一次空前的惨败。比赛一结束,记者们蜂拥而至,把他围个水泄不通,问他这位败军之主此时此刻有何感想。他微笑着,不无幽默地说:“好极了,现在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地去争夺冠军,背上再也没有冠军的包袱了。”
这便是说话委婉含蓄的美妙之处。
6.表达感谢,及时主动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有让我们感到很感激、很高兴的事,就要立刻表达出来,用语言、态度、最真挚的笑容来传递感谢的心情。我们收到礼物时要立刻打开,当场表示感谢。不必顾虑打开刚收到的礼物会失礼,开心的表情就是对赠与者最好的回馈。
受到邀请、得到好的推荐、被给予好的工作机会,这种时候都要立刻表达出感谢的心情。如果担心为此而表现出高兴就会被人看轻,所以要压抑感情,显出很沉得住气的样子,其实是毫无必要的。生气等消极情绪必须暂缓释放以使其冷却,但欣喜、感谢等积极情绪,还是真诚地表达出来为好。
尤其当他人很亲切地对待自己、在工作上提供帮助、把某人介绍给自己、提出非常有用的建议等时候,一定要告诉对方这些对自己是多么有意义。这些不仅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还可以向对方非常在意的人表示“上次,从A君那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建议,十分感谢”,这比直接向本人说更能表达出感谢之意。
对助人者来说,知道自己被感谢,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有用、很受欢迎,心情也会变得愉快、感到自豪,这会促使他更乐于助人。
一声真诚的“谢谢”虽然只有两个字,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与默契。正确、恰当地道出“谢谢”,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诚心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