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交际,擅长口才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接受。通过口才,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与陌生人开口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处理好这一步,可以使你结识很多有趣的朋友;处理不好,会引起尴尬,失去很多机会。
1.交际场合,学会开口
在交际场上互通姓名之后,第一句话是很不容易开口的。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句话说好说坏,关系重大。说好第一句话的关键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式。
(1)攀认式
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
例如:
“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复旦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您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您我真是‘近亲’啊。”
“您来自苏州,我出生在无锡,两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乡,令人高兴啊!”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
“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您的风采!”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位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尊敬的山水画家!”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您好”,显示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良好的开始。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融融乐乐,有两点还要引起注意。
第一,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以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水匠,似乎两者是话不投机的。但是,如果这个泥水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两者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在盖房或修房,那么,两者可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关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只是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第二,注意了解对方的现状。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还必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近期内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其心理。例如,知道对方的子女今年高考落榜,因而举家不欢,你就应劝慰、开导对方,讲讲“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道理,举些自学成才的实例。如果对方子女决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自学、高考的经验,则可现身说法,谈谈高考复习需注意的地方,还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在这种场合,切忌大谈榜上有名的光荣。即使你的子女考入名牌大学,也不宜宣扬,不能津津乐道,喜形于色,以免对方感到脸上无光。
开始第一句话要注意的是使对方能理解,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以拓展继续交谈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某某的作品”,或是听见鸟鸣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除非你知道对方在这方面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对方,还可能会在背后挨骂的。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问他。因为社会上免不了有人会失业,问他的职业无异于逼他自认失业,这对自尊心很重的人来说是不太好的。如果你想开拓谈话的领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先生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儿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便可加上一句问他平时什么时候去游泳,从而判断他有无职业。如果他说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五时以后去,那无疑是有固定工作。
确定了别人是否有工作的,才可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不知对方有没有职业,或确知对方为失业者,那么还是谈别的话题为佳。
假如对方是医生,你对医学虽是门外汉,你也可以用“问”的方法来打开局面。“近年感冒又开始流行了,贵院大概又要忙一阵子了吧?”一句和时令或新闻有关,同时又贴近对方工作的话题,是最得体的问题。这样一来,对方的金口就开了。由此可以打开话匣,从感冒的症状谈到气候,谈到药和补品……总之,只要你不厌烦,你可以一直引导对方谈下去。
遇到做生意的人,你可以问他近来生意如何,哪些东西好卖。遇到教师则问他学校的情况、学生的素质和倾向。总之,问话是打开对方话匣的最好方法。
问话时要注意的是问对方在行的问题。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内行,那么就以不问为佳。譬如问一个警员:“三年来本市发生的车祸有多少起?”这是一般人不容易记清的事,要是对方回答“不太清楚”,这样就不但使回答者有失体面,而且使双方都感到没趣。其次,关于政治见解不宜问,除非对方是一位政治家或权威人物。因为普通人的政见有很大的差异,他不知道你有无成见。聪明人一般不会开诚布公地回答这种问题,所以最好还是不问为佳。
有些问题,当你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但有一些问题就不宜再问。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他如果只说地区而不说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某路某号。如果他愿意让你知道的话,他一定会自动详细说明的,而且还会补充上一句,邀请你去坐坐;否则便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也不必再追问了。举一反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也一样不宜追问,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
不可问对方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毛病。因为他回答你时,若不是对其同行过于谦逊的赞扬,便是恶意的诋毁。在一个人面前提及另外一个和他站在对立地位的人或事总是不明智的。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要知道的是:一般来说,不宜问及别人衣饰的价钱;不宜问女子的年龄;不宜问别人的收入;不宜详问别人的家世;不宜问别人用钱的方法;不宜问别人工作的秘密,如化学品的制造方法等等。
凡别人不知道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询问。问话的目的在于引起双方的兴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没趣。若能令答者起劲,同时也能增加你的见闻,那就是使用问话的最高本领。
一位社交家说:“倘若我不能在任何一个见面的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我处世的失败。”这句话很发人深省,因为虚怀若谷的人,往往是受人欢迎的。记住,问话不仅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而且你还可以从中增益学问。
2.说话得当,引人入胜
在交际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需要我们说几句话的场合,这时候,如果话说得适当,就能使事情获得圆满的结果。力争让自己的话题在交际中引人入胜。
擅长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接受。有时候还可以从谈话中立即判断出对方的意图,或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而且还能够通过谈话,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擅长说话的人所遭遇的情形恰恰相反。他们说话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别人明白他们所说的话的意思,这就使交际出现了困难。
遇到有事情与别人洽谈,或有事情需要别人合作的时候,说话流利的人总可以很愉快地把许多事情谈判成功,而不会说话的人结果却往往是不欢而散。
“信口开河”、“放连珠炮”都是不好的说话方式。“信口开河”并非表示你很会说话;相反,却证明你说话缺乏诚意,不真实,不负责任。形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都必须恰到好处。别以为夸大其词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言过其实,必定会受人轻视。至于说话像“放连珠炮”,那只会使人厌烦,因为在公共场合说话,你要顾及周围的安宁,声音不要太大。假如你是对众人演说,要注意自己说话的声音是否每一个人都能听得到。
再者,说话是将文字、句子组合起来变成声音。“话”的实体还是字眼本身。运用字眼有以下几个原则:
(1)说话要越简洁越好
有些人叙述一件事情,为了卖弄才华,极力修饰语句,用重复的形容词,或用西方语言特有的修饰手法,或穿插一些歇后语、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
如果费了很大的劲,却使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即使你用了许多华丽的字眼,也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人觉得你不踏实。
有些人在说话时,东拉西扯,缺少组织和系统,亦使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如果你有上述的缺点,只要在说话时记住说得简明扼要就行了。在话未出口时,先在脑子里构思一个轮廓,然后再按秩序一一说出来。
(2)词汇不要重复使用
说一句“为什么”就够了,而有些人却要说:“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一件事,说一两个“好”就足够了,但有些人却说“好好好好”,或者说“再见再见再见”。
其实这些重复的词汇,在加强语气时才用,一般都不必重复使用。
(3)同样的名词不可用得太多
某人在解释月球上不可能有生命这一问题时,在几分钟内,把“从科学的观点上说”这句话用了二三十次。无论什么显示才华或新颖的词,用多了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第一次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人是最聪明的,但第二次再用它的人就愚蠢了。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上面所说的,每说一件事都要创造一个新名词,但把一句话在同一事件中反复来用,就会使人厌倦。
有一次,一位幼儿园老师讲故事。说到某公主,她说:“这公主是很美丽的。”说到太阳,她也说:“这太阳是很美丽的。”此外说到水池、小羊、草地、高山,也都用“很美丽的”来形容。结果小朋友们问她:“老师,到底哪一个是最美丽的?”
她为什么不用“可爱的”、“柔嫩的”、“明亮的”等词句来调和一下呢?这不是可以增加听者的兴趣吗?
(4)要避免口头禅的习惯
当某一句话成为你的口头禅时,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缚住,以致无论你想说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的。这毛病是容易被人窃笑的。你或许爱说“岂有此理”,也许爱说“绝对的”,也许爱说“没问题”,这些和你说的话毫不适合的口头禅,还是尽量避免吧!
(5)不说粗俗的字眼
古谚道:“字为文章的衣冠。”现在我们说:“言语为个人学问和品德的衣冠。”相信这没有什么不妥吧。有些人道貌岸然,雍容华贵,但是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满口粗话,甚至一些不雅的下流话也出了口,使人听了作呕,方才的敬慕之心也会顿然消失。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学识品格不高,不过是疏忽大意,不知改正而已。
你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话来表现你的聪明、活泼和风趣,但不可以用低俗的话来表现。一句不中听的话,会使别人觉得你卑劣、轻佻和无知。
粗俗的字句不可用,同样太深奥的学术用语也不可多用,除非你是一个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满口新名词,即使用得得当,也是不太好的。
随便滥用学术用语,听不懂的人不知你在说些什么,而且会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夸耀你的才华;听得懂的人则觉得近乎浅薄。
在不知对方的文化程度时,用什么字眼也要小心。有些人不管对方懂不懂,就随便在话中夹入外国语和外来语,这也是要多加注意的。
良好的交际语言,应该以大方、熟练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使你说的话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3.察言观色,话说有度
我们在交流中,都不是自己的“一言堂”,双方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更强大的力量。这要求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姿势、态度、表情等。该讲则讲、该停当停。
会说话,不仅仅是提问和回答,还要依照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风俗、不同背景自然表达,因人而异,只有这样你才能八面玲珑,处处“吃香”。
因人而异,主要从几个方面把握:
(1)看性别说话
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说话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姐妹,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用之于女士。
(2)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就可能听不懂,理解不了,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
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4)看对方心境说话
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产生意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