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5052000000040

第40章 项羽的青春人格与行为艺术(2)

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成功,而是——美,并成功。他要赢,但是要赢得漂亮,赢得有风度,赢得不失水准。不仅要赢在物质上.而且要赢在精神上,内外皆赢。他要的不仅是一件衣裳,而且是一件没有皱褶的内外考究的衣裳。他要成功的结果,他还要成功的过程,他要在过程中始终保持英雄的审美风范。难度也就在这里。

项羽相当于把获取成功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不求结果的,过程就是一切,成功只是艺术过程的终点。作为行为艺术,他不要“虽然赢了,但是,赢得很丑”,于是,他的结局就成了“虽然输了,但是,输得很美”。在输得美丽和赢得丑陋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

奇特的东城快战充分证明了项羽的行为艺术追求。项羽带领仅剩的28骑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自忖不能脱身了,便对骑兵们说:“我起兵八年,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我的敌人都那么服我,现在困在这里,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天,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我要为诸君痛快一战,必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果然,他冲人敌阵,一人斩两将,杀近百人,然后问手下骑兵:“怎么样?”骑兵们跪倒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这一快战,已经不会影响结果了,但他仍然要漂漂亮亮地表演一次,以证明失败是天意,不是自己不会打仗。行为艺术的意义就在行为本身,而不在结果。他要输得漂亮,输得对自己、对他人有个交代,所以,并不因结局已定就仓皇折戟抱头鼠窜,而是要最后潇洒走一回。

鸿门宴放走刘邦,不是项羽愚蠢,而是项羽要脸面,不想承担不义的骂名。他要的是堂堂正正的赢,如果赢得不义,对他将是极大的耻辱。首先,楚怀王曾与诸将有约:“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所以,尽管刘邦由于狡猾而先人咸阳,但“王之”也是情理之中事。何况,刘邦已拿出准备把咸阳原封不动移交项羽的架势,杀他更是不义。其次,他敬重樊哙的勇武和大丈夫气概,所以,樊哙带剑拥盾进人宴会厅,他不仅没有发怒,反而为之折服,这说明他是何等地英雄惜英雄;那么,由他所敬重的人指出“若杀刘邦,便是不义”,更使他的自尊没有回旋的余地。他放走刘邦,不仅因为自尊,更是因为自信。他认为,即便这次不杀刘邦,日后也有把握收拾他,而且会以正当理由,那么,留一留又何妨。可以说,他是不屑杀之。因为所向披靡,所以他自负;因为自负,所以他轻敌。鸿门宴不杀刘邦,在他的政治盟友和后人看来是优柔寡断,是窝囊,在他看来则可能是免于不义,是亮堂。毛泽东指出了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其中第一个就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但项羽看重的是自己保住了名誉。毛泽东有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直接把项羽的捍卫名誉当成了“沽名”。无疑,所有看重成功结果的人都会把这种“沽名”看得毫无意义,政治家尤甚。

杀人,项羽并不手软,但不能“师出无名”。巨鹿之战说明,该出手时,他会果断出手。项梁战死后,本来只是傀儡的楚怀王意欲趁机夺项羽军权,任命自己的亲信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领大军救赵。但宋义畏惧秦军强大,又图谋解除项氏政治威胁,欲在半路杀项羽并结盟齐国。所以,军队滞留46天不发,处境艰困。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斩杀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立即挥师北上救赵,于是有了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的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军中第一的地位。项羽杀宋义,是因为“你不仁”在先,所以,休怪“我不义”。后来杀楚怀王,则是一不做,二不休,所谓义帝,就是假皇帝,没本事,还不甘做傀儡,那么,铲除虚伪,还原真实,也罢。这非常符合项羽的风格。

一个“义”字,对项羽很重要。项羽本来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可以灭掉刘邦,但刘邦提出划界而治,他还是大度地同意了,并依约守信,爽快地送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作出如此让步,是为了结束战争,还黎民一个安宁,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仁”字呢?既然立约,便是君子一言;若再违约,岂非小人?对于项羽的坚守信义,毛泽东也不以为然,这就是他认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中的第二个:机械遵守鸿沟协定。这说明毛泽东是了解刘邦这样的人的。事实上,那的确是刘邦为了获得喘息之机、恢复自己元气而策划的假和谈,两个月后,他便背信弃义,再起争端。可以想象,假如刘邦占上风而主动提出和谈,项羽未必答应,因为那有违他的自尊和骄傲,有违他的行为艺术规则。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会以骗术以牺牲人格来苟求暂时的喘息之机。项羽永远不可能以刘邦式的牺牲来达到刘邦式的成功。项羽的大度,建立在高度自信的基础上。只有高度自信的人,才会敢和敢战:你要和,我就让你;你要战,我就奉陪,直到把你打怕,打到再也不敢动。他对于自己的力量是何等地自信!果然,刘邦一挑争端,又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是到最后一战——垓下之战,他才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赢了项羽。

项羽并非没有政治智慧和手段,否则,绝对坐不到霸王的位子上去。巨鹿之战后,项羽看到摆脱怀王称霸天下的机会到了,便先收服诸侯联军,再收服章邯,很快确立了自己的霸王地位,没有政治智慧和手段,这是做不到的。

项羽不是没有政治智慧和手段。而是他的智慧和手段太大气、太君子、太理想主义,现实适用性不够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的游戏规则对政治家大多不适用,且尽在政治家掌握之中。而政治家是不讲游戏规则的,政治家的思维也不会为理想主义者所掌握。没有理想的政治环境,便无法坚持理想的政治人格和践行理想的政治主张,而政治环境可能永远都不会理想,所以,理想主义与政治永远是有抵牾的。

刘邦是一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而不是脸面和自尊。刘邦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或即便懂了,也不加重视。项羽从来不屑搞小动作.屡屡被刘邦所骗,却并不服膺刘邦,而只能更加嗤之以鼻,因为,他对于奸诈取胜向来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下作宵小的鸡鸣狗盗行径,赢也赢得可耻。而且,他认定刘邦不过是以小计获得暂时的小赢,不足挂心,而他有足够的自信站在更高处,俯瞰刘邦,并取得大赢。项羽太低估了“小”的破坏力。千里长堤,可以毁于一个蚁穴,蚂蚁的力量怎容无视!《狮子和蚊子》的寓言告诉我们,力大无穷的狮子可能战胜不了一只渺小的蚊子,因为狮子对蚊子根本使不上力。

项羽是一只英俊的狮子王,刘邦却是一只老狐狸。项羽适合速战速决,刘邦却善于拖垮对方,年轻人的冲劲往往敌不过老年人的耐性。狮子的勇猛战术对狐狸可能无效,而狐狸的狡猾却可能使自己获得机遇,狮子的威力等于被狐狸的狡猾消解了。战争日久,项羽早已按捺不住,他希望尽快结束。当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时,项羽对刘邦说:自秦以来,天下纷争久矣,原由皆因两人起,现我愿意单独和你决一雌雄,无论胜败,就此不要让黎民百姓跟着倒霉了。但刘邦笑日:我肯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大怒:天下哪有这等无赖!项羽要求决斗,是典型的骑士风度,可刘邦不是骑士,他拒绝骑士的游戏规则。

项羽要求决斗,一方面,是他非常倚重自己的力量,喜欢以力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他有这种骑士精神。骑士决斗,是青春伟岸亮丽的行为艺术。可刘邦是一个老人,老年人胜在智,年轻人胜在力,刘邦不会拿自己之短与对方之长比拼。再说,他也不具备骑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