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5052000000041

第41章 项羽的青春人格与行为艺术(3)

讲求行为艺术的美感,与一个人的阅历也有关系。阅历有漂亮的,也有不漂亮的。不漂亮的阅历就是磨砺就是摔打,就是一次次从狼狈中爬起来,然后告诉自己:“出水再看两腿泥”。刘邦出身草根,生命力适应力极强,如同草种子,撒在哪儿都能成活。出身草根并非必然如刘邦这般,也有《红与黑》中于连那样的自尊之人。关键在于刘邦原本就是个泼皮无赖、流氓无产者、鸡鸣狗盗之徒,他最不缺乏的就是低下生活的磨炼,他所拥有的几乎都是不漂亮的阅历,所以,没什么范儿可讲究,也没什么可丧失的,得到什么都算赚了。人没有风度尊严上的顾忌,便没有负累和障碍,更容易达到世俗上的成功。来自刘邦那种不漂亮阅历的往往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中的“通行证”。项羽贵族出身,没受过什么屈抑,做事有范儿,到了战场上也是纵横驰骋,身姿矫健,从来没有跌过份,从来没有在地上摸爬滚打过,缺乏不漂亮的阅历,所以讲求美感,所以目下无尘,所以至刚易折。来自项羽那种漂亮阅历的往往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中的“墓志铭”。“下下人有上上智”,“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蠢”,曾经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也许迄今还是。

项羽的狂飙性格决定了他的暴起暴落,起如狂飙突起,落也如狂飙骤落。乌江自刎是项羽行为艺术的终点。先是韩信的四面楚歌之计成功地扰乱了项羽的心,也导致了虞姬的自杀。项羽从来不是一个文人,可是这次,他写下了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慷慨苍凉无奈,是穿越千古的历史悲风。“霸王别姬”这最具悲剧感的历史一幕,亦已成为后世文艺经典。项羽极端而分明的性格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使他天然具备典型文艺形象的各种特质,很容易获得真性情的文人们的青睐。何况,又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来做了最好的花边。须知,史册都是文人书写的,何况文艺作品。在这方面,刘邦可就吃大亏了,雎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对刘邦极尽丑化挖苦之能事,且毫不客气地揭其老底。谁让刘邦不招文人待见呢。

末路英雄面对所爱的女人,该当何为?虞姬主动做了了结。不能保护所爱的女人,却看着她在自己眼前死去,对于一个英雄,这是何等的打击!项羽一直活在自己的青春期里,没有悲哀,没有无奈,少年不识愁滋味,就连叔叔倒下时,他也很快便顶了上去,昂然前行。可是这次,他昂扬的头颅终于呈现出“垂落之姿”(当代女诗人李轻松诗语),他终于懂得了悲哀,懂得了无奈。他的青春期结束了,他的成年期来临了。这也是他从武将到文人的人生一刻,他写出了唯一留存的那首诗。他的生命历程,却马上要在这门槛上定格了。

之后,项羽突围,东城快战重新燃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他想东渡乌江。可是,乌江亭长停船岸边的一席话却使他明白:西楚并没有失陷!那么,虞姬岂不是白白死去!乌江亭长说,渡过江东,他还是可以称王。可是,当初“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巨大的内疚、致命的懊悔、沉重的羞愧以及自尊的折磨,一齐袭来。头天晚上他刚刚体验到的一种对他来说是崭新的情绪——悲哀,再一次占据了他的心。数年征战,为人民带来了什么?自己又得到了什么?连最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住!我想,这一刻,他的心境定与贾宝玉大雪中告别尘缘那一刻差不多,悟了,也空了。这时候,他已经无力希图东山再起了,从不悲哀的人一旦悲哀,便比一般人悲哀得深。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英雄往往不给自己犯错的权力,他们无法为一些或可避免的挫败而原谅自己。还有,项羽少年得志,一路顺畅,是一个缺少挫折历练的自负骄子,一旦出现挫败,便承受不了,便需要转嫁到某一外在因由。他为自己找到的外在因由是:天意。而一旦把失败归于天意,他的斗志便被瓦解了。乌江,是他为自己划下的一条人格线,一旦跨过这条线,便是苟活。但是,为报虞姬,为谢江东父老,为捍卫“霸王”的荣誉,他宁死留在了线的这边。

孙悟空以西天取经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项羽则以豪情万丈的拼杀来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只不过,孙悟空的终点是修成正果.项羽的终点则是世俗意义上的前功尽弃。原因在哪里呢?孙悟空有一道紧箍咒,这是他修成正果的必要保证。紧箍咒就是痛感,就是约束,项羽所缺乏的,正是痛感,正是约束,这就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当他终于有痛感时,终点却已经到了。如果上天假以时日,他会以一个成人的姿态,获得内外一致的成功。

但这只是如果,他的命运其实早已为性格所决定。

项羽以慷慨昂扬的死,完成了一个失败英雄的行为艺术的最后一幕。这个行为艺术的主题,就是大写的人格。不管置身于怎样的悲剧之中,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让悲剧失去它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为尼采所阐释过的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真谛。项羽的结局符合这一真谛。项羽之死,富有美感,符合他的英雄美学,正是他想要的那种死。

项羽之死,不仅是一个命运的结局,更是一个人格的结局。刘邦不会这样自杀,因为,那不是刘邦的人格结局。杜牧《题乌江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男儿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这也代表了一派观点。但是,如果项羽可以为“卷土重来”而“包羞忍耻”,他还是项羽吗?他就是刘邦或勾践了。有的人认为,勾践才是真正的英雄,活着就是英雄,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这都不是项羽的生命哲学,项羽只能是——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还有人认为,成为英雄不代表就能活着,没啥出息也不代表就要死去。这倒符合英雄豪杰与芸芸众生共同构成的历史真相。

史上来看,刘邦以其成功成为善于用人的明君典范,项羽则以其人格魅力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在“成王败寇”的思维惯性中,项羽竟能打破常规,未被列人“寇”列,这实在是司马迁的功劳。司马迁以一篇“本纪”,把项羽提到了与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最壮怀激烈的一篇。那是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种致敬,也是司马迁本人的人格折射。司马迁为项羽作传,与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三位巨人作传一样相得益彰。历代的有识之士评价项羽,往往是悲剧英雄,或者失败的英雄,总之,承认他是英雄,承认他败得很有脸面。项羽当然不完美,他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他的蛮勇、他的刚愎自用、他的意气用事,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少的灾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英雄。西方文明一开始就认为英雄未必是完美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几乎都不是诸葛亮这种足智多谋的,而是富于青春的蛮力,敢于挑战天神,同时有着自己的弱点,并常常为这蛮勇和弱点丧了性命,但他们仍然被视为陕雄。项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现象,成为失败英雄的一个精神代码,人们对他的纪念,并不在成功的刘邦之下,这就是项羽独特的不朽!

一般所谓“成败论英雄”,依据的是世俗的评价标准.若以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并没有失败。他以自己的行为艺术,向世人证明了一种值得骄傲的英雄人格的存在。孰为成败,关键看各人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所反映的,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后人来说,项羽的英雄人格没有功利价值,只有审美价值;没有实用意义,只有理想意义。但是,当我们看到在卢武铉自杀周年祭日,韩国各地自发展开悼念活动的报道时,还是可以发现项羽那种人格价值的闪光,这就是项羽对于今天的意义!

选自《广州文艺》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