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5052000000039

第39章 项羽的青春人格与行为艺术(1)

李美皆

男人的人格,看似千差万别,但若从大处区分,无非就是两个类型:刘邦和项羽。在很多的关口,男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刘邦还是项羽?

——题记

项羽的青春人格

年龄差距是解读项羽和刘邦行为选择、价值取向乃至人格差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刘邦比项羽大24岁。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发生时,刘邦50岁,项羽26岁。依公元前远低于现代的人均寿命来看,刘邦可谓准老年人了;而项羽尽管已成为一统江山的西楚霸王,年龄却只有26岁,还是青年人。所以,单从生理年龄来看,楚汉战争就是一场青年人与准老年人的较量。

若从人格来看,楚汉战争更是一场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对决。项羽是单纯的青春人格,年轻气盛;刘邦是标准的老年人格.老奸巨猾。民间有一句话叫“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因为《三国》中充斥着权谋之术,勾心斗角,阴险算计,人到老年,阅历已经够广了,智慧已经够多了,再去读《三国》,容易变得老奸巨猾。

刘邦就属于不该再读《三国》的那种人。当然,那时也没有《三国》可读。这倒不是因为其老不老的问题,而是因为他天生符合老奸巨猾的老年人格特征。这里公然将老奸巨猾视为老年人格特征.似乎是对老年人的不敬。其实不然。我们谈论的是人格的年青与年老,包含着诸多精神内蕴在内,而不单纯是一个年龄问题。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仍然可以具备老年人格特征;而一个老顽童式的人,照样可以具备青年人格特征。再说,青年人也都会变老的,而老年人也都曾经年轻过,青年与老年,本来就在迁延更迭之中,所谓老年,并不固指哪一些人。

民间还有一个流传不甚广的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少不读《水浒》”呢?因为《水浒》讲义气,重江湖,年轻人本来就在火力旺盛的时候,读了更容易冲动。项羽就属于不该再读《水浒》的那种人。当然,那时同样也没有《水浒》可读。

谈到刘邦,人们会想起奸雄曹操之类的人物;而谈到项羽,人们想到的是英气逼人桀骜不驯的吕布、马超,而不是老成持重捻须沉吟的刘备、宋江,甚至也不是摇着鹅毛扇的诸葛亮。刘邦的故事,是凡人的故事,成人的故事;而项羽的故事,却像一个神话传说,而且是属于人类童年时期的神话传说。

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和中国的商周文明略有相似之处。作为希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希腊神话,形成于西方文明的童年时期,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那些人神交织的英雄故事,闪射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光华,英雄们具有鲜明的青春品格,充满朝气、力量和冒险精神,为在神的王国里的地位和爱情而争吵和斗争,并对凡世发生着巨大影响。项羽就具有这种半人半神的英雄品格,如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大力神、第一勇士——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打死九头蛇、击退不死的食人狮等,立下十二件大功;项羽则力能扛鼎,并缔造了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战争神话。中国与《希腊神话与英雄故事》相对应的是以商周时代为历史背景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其中的哪吒、二郎神等,也具有希腊神话英雄们朝气蓬勃、勇者无惧的青春品格,项羽就是这些神话英雄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比照现代,项羽则具有尼采的“超人”意志,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数码英雄身上的超能量。在西方人眼中,项羽是唯一可以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比肩的中国古代将领,被誉为:东方汉尼拔。

项羽22岁时,便指着出巡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这是典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项羽24岁时,便与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反秦,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项梁是主帅,项羽是副帅。项羽战功赫赫,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更是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敢于破釜沉舟,毫不考虑退路,这是年轻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老年人会考虑周全,留出一条甚至几条退路来,以备万一,而不会采取如此果敢决绝如此冒险奇崛的战法。项羽26岁时,便成为西楚霸王——神州大地上的一号人物了。对比中国现在的八零后提拔处级干部尚且引发争议,更该明白项羽创造的是怎样的奇迹了!对于“自古英雄出少年”一说,项羽给出了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明。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项羽就是梁启超所期许的那种美哉壮哉的“中国少年”。他以蔑视一切的傲岸、冲却一切的激情,以及气吞万里如虎的狂飙精神,创造了炫目的青春功业,铸就了伟丽的青春人格典范。

项羽健康阳光的人性得益于他的自由成长。项羽年少时,项梁曾先后请人教他书法、诗歌、武艺,他都是学不多久就厌倦不学了,还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他仍旧是学不多久就厌倦不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可见,他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天生的力与勇有余,而后天的武略欠缺,文韬不足。越是缺少韬略的人,越不知韬略之重要。项羽对于计谋很不屑,认为君子坦荡荡.诡诈非大丈夫。大气的人对于伎俩,总是有着近乎洁癖的不屑。这固然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英雄本色,但也太极端了一点。项羽还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他从来不要谋士。韩信(约前231——前196年)几次献计于他,都未得重用,才转投刘邦,此事成为他不善用人的一个典型口实。我倒认为,此事所体现的,不是项羽不善用人.而是不屑用计。

项羽不屑用计,防计、破计意识也淡薄,以至于屡屡中刘邦之计,刘邦的诈降、鸿门宴秘密部署等都得逞了。但是,即便被对方算计了,项羽仍然不屑,故而也不善总结经验教训,不能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话中受益。导致项羽最后败北的“四面楚歌”,则是中了韩信的计。韩信富有军事谋略,被称为“战神”。他在军事上虽然兵不厌诈,但政治上并不诈。蒯通曾建议他背叛刘邦,自立为王,否则将来功高震主,难以见容于刘邦,但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不能“见利而忘义”!最终果如蒯通所言,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临死才知道后悔。韩信与项羽年纪相仿,虽比项羽多活了几年,但死时也不过36岁。韩信和项羽,都不是比他们年长20多岁的刘邦的对手。韩信虽非刘邦直接杀害,但吕后先斩后奏杀韩信,无疑是符合刘邦心愿的,所以,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态度颇为复杂:且喜且怜之。韩信与刘邦,也是青春品格与老年政治的对垒,结果当然是前者出局。搞政治需要年纪,因为,有年纪才会有阅历。年纪虽然并不必然意味着阅历,但阅历却必然需要年纪。没有一定的量变,是完不成质变的,政治智慧需要历练和积累。有了足够的年纪,方有可能深谙社会和人性中的“黑子”。之所以“姜是老的辣”,是因为老姜经历了更多时间的浓缩和外部的风化。

项羽有勇,韩信有谋,二人若能联手,定是天下无敌的神勇组合。可是,此二人恰恰不能联手。因为,项羽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他排斥善谋之人,也排斥所谓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那么,韩信是以能承受胯下之辱而著称的人,项羽怎么能接受呢?项羽绝对是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他容不得任何苟且。

韩信对项羽也不以为然,他批评项羽遇强则霸是匹夫之勇,遇弱则怜是妇人之仁。在我看来.这不正是真英雄本色吗?如果反过来,欺软怕硬,那才是可鄙的。但韩信不这么认为。二人精神质地上的不同,决定了不能成为同道。项羽不是不善用人,而是目下无尘,鲜有人能入他法眼,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项羽是年轻人的性情和意气,不懂利益至上,总以性情取人。可是,搞政治是不能凭真性情的。刘邦便深谙政治之道,他用人得人,取的都是政治利益最大化原则。项羽曾以煮掉刘邦的父亲来要挟刘邦,刘邦回答煮好别忘了分我一碗。这件事常被用来证明刘邦没人性,我认为并不尽然,刘邦更有司能是以此为策略,来瓦解项羽的要挟,来拆项羽的招。这与其说证明了刘邦的没人性,不如说证明了刘邦令人无可奈何的泼皮无赖。刘邦不会为救父亲而妥协是肯定的,但未必会高兴父亲被煮死,之所以说这话,好像比对方还得意似的,显然是故意的,是为了消解对方一下,气对方一下。刘邦逃命时为了车子跑得快一点,竟然亲手把车上的子女推下去,这才毋庸置疑地说明了他的没人性。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刘邦,却对老百姓不错。这说明刘邦爱民如子甚至爱民胜子吗?

非也,这是政治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理念使然。正如有人指出的:

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就糟了。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

这段话暗示出这样的意思:项羽的仁是“仁爱”之情,是真仁;刘邦的仁是“仁政”之术,是假仁。项羽的“妇人之仁”是本质上的仁,刘邦的政治之仁是策略上的仁。与“妇人之仁”形成意义对举的是“无毒不丈夫”,它意味着,男人就是用“毒”来定义的。项羽正是因为“仁爱”,被踢出了男人的行列。“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不占优势,男人的“毒”才是在政治上占优势的。但项羽的“妇人之仁”,何尝不是年轻人的“人之初性本善”,何尝不是“青春不解红尘”呢?人们怪项羽政治幼稚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年纪,事实上,他本来就处在一个幼稚的年纪!与年长男人的老辣相比,他当然是太稚嫩,太缺乏“丈夫”之“毒”了。

可是,这样一个有着“妇人之仁”的项羽,却又被认为残暴,典型的事例就是他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一夜“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但我认为,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报仇雪恨。楚国为秦国所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在保卫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对于秦,项羽是怀着巨大的家仇国恨的,这也是他英勇杀敌的首要动机。包括火烧阿房宫,也是为了发泄他对秦王朝的仇恨。当然,就算有仇恨,也不能那样做;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宜那样做。因为那对他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引起民怨,不利于他的统治大业。刘邦就绝对不会这么做。但项羽显然不具备刘邦那种权衡利弊的政治理性。他奋力拼杀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朝雪恨的快感!机会到了,年轻气盛的他怎能不让自己发泄个痛快!这与其说是项羽残暴,不如说是项羽冲动——年轻人的冲动。

项羽当然是有罪过的,他杀气太盛,动辄杀戮,率尔屠城,而且军纪不严,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民怨载道,这都是他的罪过。这些罪过,也都与他的年轻有关,因为年轻,所以放纵,所以率性,所以逞勇,所以没有羁勒,所以充溢着作恶的激情。项羽军纪不严,首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缺少自制力的人——这几乎是年轻人的通病。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并非没有原因,他是听说降卒可能谋反,才听从部下建议坑杀的。另外,近来有人指出,一夜坑杀二十万不可能。首先,没有那么大的坑;其次,那二十万人不会束手待毙。项羽好杀戮是真的,但一夜坑杀二十万,可能是司马迁的夸大之词。其实,刘邦的残暴并不在项羽之下,杀人之众也决不在项羽之下,但刘邦杀人都是出于政治需要,所以,在大众眼里就具有了某种合理性。而项羽有时会杀一些不该杀、不必杀的人,比如降君降卒,所以就不具备这种合理性,其残暴也便格外突出,格外不能原谅了。说项羽不爱民至少不全对,正是看到楚汉相争民不聊生,心中不忍,项羽才向刘邦发出二人单挑、一决胜负、藉此结束战争的倡议,但刘邦不肯。秦地的秦卒秦民在项羽看来可能首先不是人民,而是敌人,所以他才不手软。说项羽不仁也不全对,彭城之战,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作为人质来要挟刘邦,未遂,但并不杀害。

项羽一夜坑秦降卒二十万,却唯独留下了三员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并信任和厚待他们。这还是他的真性情使然,他的仁慈只施与那些他认为值得的人。刘邦用人是理性的,不凭好恶,只重实际,有用之人皆为我所用.所以韩信说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刘邦得韩信,果然如虎添翼。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驾驭高人,便立于高人之上了。为了收买韩信,刘邦是关怀备至,极尽笼络之能事,以至于韩信在有可能自立为王时,却不好意思那样做,而坚持要替刘邦效命,所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可是,用完韩信之后杀掉韩信的,归根到底还是刘邦。刘邦此乃老百姓所谓的“哄死人不偿命”。这一点也正如有人所言:

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社会的安定有赖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推行“仁政”,不管其动机如何.对被统治者是一种让步,相对而言百姓得到的好处多一些。即使刘邦是个流氓,项羽是个贵族,落到刘邦的手里,比落到项羽的手里要好。太史公深明此理,所以人格上,他隐隐推崇项羽;可是治天下,他以为还是刘邦强点。

主观上的“仁”虽然是“真仁”,但若给老百姓带不来好处,还是没有用的。只有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客观上的“仁”,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即便它是“假仁”。“仁”是可以用来作秀的,只要能保证实际效果,真假并不重要。这样的发现,不仅使我对于“求真”的意义发生怀疑,而且还使我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态度产生矛盾——与司马迁一样。既然我们在实际上还是会选择刘邦,既然项羽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统治世界的必然是刘邦,我们对于项羽人格的孜孜以求还有什么意义呢?探讨至此,很容易使人产生历史的虚无感。

不!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写道:

历史无暇顾及公正。历史作为不偏不倚的编年史家的工作只是记录各种各样的成功,至于这些事情的道德价值,她极少评估。…然而事实上,……道德能量的任何消耗,也不会消散长空,毫无回响。那些人虽然生不逢时,虽然被击败了,在实现永恒理想的过程中,却自有意义。……从精神方面看,“胜利”和“失败”两个词都有了新的意义。

把这段话中的“道德”改为“人格”,我认为是一样成立的。项羽的价值,就在于这种“人格价值”、“人格能量”,如果从人格方面去进行评估,项羽并没有失败,他永远向我们昭示着一种相对理想的青春人格,这就是我们探讨它的意义。

项羽的行为艺术

对于项羽,他人难免是“以成败论英雄”,这个“成败”,当然指的是结果。可是,项羽本人却未必把成功的结果看得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