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那遥远的地方
5020600000018

第18章 6月8日 中国心 民族魂——乃堆拉

今天的行程不太紧张,我们早上7点起来,吃过早饭后准备去西南第一哨——乃堆拉中印边境。在吃饭时,听边防团的领导提起了一个老兵,他叫刘长民,四级士官的他已经在这里当了整整13年兵,他负责的工作是通信,不论严冬酷暑都要外出维护通信线路。有一年冬天,他在海拔4700米的山上维护线路,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寒风刮在脸上似刀割一样。一阵风刮来,他一时喘不过气来休克了过去,慢慢清醒后,发现自己还活着,又继续工作。我不断向他提问,想从他口中挖出一些精彩话语,但他却对我说:“我身上穿的是军装,如果是你,在这个时候也会这样做的。”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淳朴的语言,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朴实的老兵,心里像火一样热情,而这个像火一样的汉子怎么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对象呢?后来了解到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他人太老实,二是遥远艰苦的边境现实让女孩子对他望而却步。我想只要有姑娘能深入地了解他,就一定能看到他那颗纯真的心!

乃堆拉,藏译“风雪最大的地方”,这里一年中一半是雨雾季节一半是冰雪季节。乃堆拉山口海拔4300米,曾是中印之间最繁忙的陆路贸易通衢,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1962年中印封闭边境,2006年7月才重新开通。西藏的夏天是雨季,而乃堆拉正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一个重要通道,更是成天雨飘雾弥,难得见到晴日。今天却是难得的万里晴空,横跨山口公路的一个红色大门清晰可见,门楣上用中英文大字标着“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按照两国的约定,中国边民持边民证可以到距山口7公里左右的印方昌古临时边贸市场去,印度边民持边民证可以到距山口十几公里的中方洞青岗临时边贸市场来。

大门的两边是我们的边防子弟兵和印度的军人。今天正好是星期一,上午10点,每个星期一次的升旗仪式在相隔不到20米的各自国土上同时开始,升起国旗后,大门打开,双方可以进行边境贸易了。那些印度军人非常友好,我们用英语叫他们走过来,就在门的中间,边界线上,我们各站一边,握手照相。据说印度军人是职业军人,边防兵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高都在1.8米左右。士兵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十七八岁,有的已超过40岁。他们与我们的解放军相比显得很自由散漫。我不停地给他们照相,在寻找摄影的角度的时候,突然间有一副画面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们的边防哨所旁两名战士手握钢枪,像雕塑一样笔直地站着望着远方,他们脚下那块巨大的石壁上刻写着“中国心?民族魂”几个鲜红的大字。那是我过去在电影中才看到过的画面。我及时地把这幅美丽的画面存进我的相机里,心里燃起了对他们的崇敬。

上午的行程结束后,下午我们来到了亚东有名的寺庙——东嘎寺。东嘎寺的有名,是因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就是在此地和现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进行了和平解放西藏17条协议的签订。1951年7月16日,张经武将军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来到亚东,在东嘎寺与十四世达赖进行了四天的谈判。今天我们到这里时,寺里的主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签订合约的那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走廊尽头的墙上挂着一块匾——“世界光明”,仔细一看题字居然是光绪年间的。寺庙主持向我们介绍,这是清代驻守西藏的一个将军送给寺庙的。临走前我们拿出那条象征藏汉团结的哈达请主持签字,他用藏文在上面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握手言别。

从东嘎寺出来返回的路上,经过亚东附近的小村,5年前我在这里拍过照片,那时的村庄和现在比起来天差地远,泥房木屋已经变成了现在的红瓦砖房,加上天然的小桥流水,曾经的偏僻小村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当地的老乡告诉我们,这都是近几年上海援建的,他们不止一次地说:“这些变化都是同胞们的帮助,我们会记住他们,我们感激他们!”

2009年6月8日21∶12 写于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