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那遥远的地方
5020600000019

第19章 6月9日 世界最高城——岗巴

今天我们将到达“边疆万里行”的一个重要地点,世界最高城——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去岗巴的路不远,但都是碎石路,不太好走,所以早上我们7点钟便出发了。从亚东出来,我们看到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挂着国旗和哈达,象征着这里的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崇敬。

“岗巴”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雪山附近之村庄”,因南面有确姆约钦和康钦甲布雪山,岗巴故而得名。公路是修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山脊上的,车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公路上行驶,周围是一片荒漠,眼前的山峦如波涛一般扑面而来。天空蓝得透明,几朵云块悬浮在那里,被阳光照得发亮,天空似乎就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仿佛伸手就能抓住。

中午一点我们才到达岗巴县城,“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便是岗巴精神。进入县城,一座古铜色的古城堡出现在眼前。

上个世纪初,在这座城堡下有过一场惨烈而悲壮的战斗。1903年6月,大英帝国远征军少校荣赫鹏率兵200人,以谈判为名进入岗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赶赴岗巴设防。岗巴军民凭借火铳、弓矢、大刀、长矛和石头等简陋武器,与手持洋枪、洋炮的英军展开了浴血奋战。“日不落帝国”的远征军一路杀来,满以为这次征服也像他们已经熟悉了的印度洋暖湿空气一样温润轻松,不曾想刚刚翻过山来,就遇到了刚烈的抵抗。岗巴军民的鲜血,染红了城堡,染红了城堡下的土地。我们今天到这里的目的,主要便是要拍下岗巴古堡。

而今的岗巴古堡下驻守着一个边防部队,部队领导非常精干,午饭时他说:“驻守边防,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骄傲。”我们都被他充满豪情的话语所感染。

岗巴是一个“春秋相连,常冬无夏”的地方,一年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下雪的可能,去年7月份这里便有过一夜积雪15厘米的情况。而今天却是一个拍摄的好天气。为了等待最好的拍摄光线,我们下午6点才出发去岗巴古堡。

到古堡只需要10分钟车程。一下车,我们便立刻感受到岗巴独特的风。风,从喜马拉雅山北坡下巨大的谷地吹来,充满粗犷,雄性十足,干燥得抓一把仿佛沙沙作响,尖利得如同一柄柄刀子般恐怖。为了拍到完美的画面。我们冒风爬上一个理想拍摄点,陪同的部队干部告诉我们这条路以前没有人走过,4800米的海拔,近70%坡度的陡坡,路上全是黄沙,走一步滑半步,大家走走停停,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鞋子里全灌满了沙,仅四五百米的路我们走了近20分钟。好不容易到了拍摄点,光线却不够理想,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被风吹得差点冻僵。8点30分,夕阳的余晖终于照在古堡上,相机中的画面仿佛又将我们带到了那个心潮澎湃的年代,身体很疲乏,但我的心是满足的。

晚饭后,岗巴县的县委书记和我们一起开了座谈会,给我们介绍了岗巴的情况,特别介绍了这几年党和政府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我也介绍了我去年在甘孜州藏区维稳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在做藏区工作中一定要学习和坚持胡主席在抗震救灾中命令人民解放军“进村入户”的做法。明确规定各级干部每年深入群众的时间和任务,用制度来推动干部深入实际,密切与群众的感情,把工作做到每个角落,消除藏区工作的“政治孤岛”,进一步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听后都深有感触,县委书记告诉我:你这么了解藏区,算是个专家!

接着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访了一些当地居民,这里的老乡淳朴而热情,一杯暖暖的酥油茶,一句朴实的问候,温暖着我们的心。老村长米玛是位党员,他一直拉着我的手说:“共产党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让我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人民子弟兵。”

从老乡家回到宿地已经快11点了,因为岗巴县正在修建电站,这一个月县城只有晚上7点到11点有电,为了让我能够用电脑写日记,部队给我们发上了电,我完成今天的任务后,已经是凌晨了。

2009年6月10日凌晨写于岗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