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劼人研究:2011
4633600000038

第38章 李劼老与川剧《卧薪尝胆》

蒋维明

一出川剧,曾获得四川乡土文学巨匠李劼老和沙汀老的关怀、扶助、奖誉。李劼老并将它推荐给来蓉的叶圣陶,叶老看戏后称赞它独辟蹊径“迥不犹人”。

这出戏便是1960年10月1日由成都市川剧院为建国11周年隆重推出的新编大型川剧剧目《卧薪尝胆》,在锦江剧场连演一个多月,场场满座,现将此剧的酝酿、创作、演出、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追述于此。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的“三年困难”。境外敌对势力又对我国虎视眈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任省委统战部部长、成都市市长的李宗林定下决心,要搞一出鼓舞人心,危而后济的川剧,将越王勾践的故事提了出来,让创作人员讨论落实。当时已是1960年7月,李市长建议就将此剧作为10月1日建国十一周年的献礼剧目。时间紧、任务重,市川剧院院长罗渊组织创作组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为加快进度,遂指定徐文耀、王志秋、吴伯祺、蒋维明四人负责此剧创作。

此前的1959年国庆十周年川剧晋京献礼演出,重点剧目《鸳鸯谱》《拉郎配》修改时,李宗林为了提高剧本的文学性、影响力,曾经邀请川籍名家李劼人、沙汀参加《鸳鸯谱》和《拉郎配》的修改、加工,“动口又动笔”。劼老、沙老酷爱川剧,欣然命笔,使之增色。所以,这一次如何偏写川剧《卧薪尝胆》也要随时向李劼人、沙汀汇报,共同拿脉。李市长还说:“已和沙汀联系,向省文联图书馆借出《吴越春秋》等古籍,供创作组阅读。”

于是,华兴正街锦江剧场会议室便定成了创作组的攻坚阵地,一面找出传统剧本中有关的一些资料,一面去省文联借史籍。

因为笔者(蒋维明)是学历史专业的,奉命去布后街二号省文联——曾经是四川督军熊克武的公馆。走了几重院落,又经过由水池、假山、亭榭构成的花园。翻过一座木质天桥,下到新巷子那边的一座庭院,我见到沙汀,他已从文联图书馆将《吴越春秋》等古籍借出,放在书桌上,嘱咐创作组多了解战国的历史背景、人物称谓、风俗民情,写历史题材要营造历史氛围……

创作组一面阅读有关资料,一面讨论如何处理这一题材。当时形成两种意见:其一,主要依据传统川剧剧目中的《会稽山》《姑苏台》《战万山》《托国入吴》《打令牌》以及西施的故事,可以联缀起来,经过再加工,成一整体。如此,可写成上、中、下三本连合戏。其二,另起炉灶,即整个舞台只是正面表现越国君民上下一心,奋发图强的场面,把吴越战争中吴国一方推往幕后,分为几场,一个晚上(三小时以内)演完。

两个方案都写了详细提纲,分别送与李市长、劼老、沙老审阅。很快,他们三人一致同意采用第二个方案,不写吴王、伍子胥和西施美人计的故事,专写卧薪尝胆、抗防强敌的爱国精神。

为了争取时间,创作组四位编剧根据统一的提纲,每人分写两场戏,再互相讨论、修改、统一润色。随即连更宵夜交付专人刻腊板、油印、装订成册“一条龙”,以最快速度交到导演、演员手中。

剧院安排了强大的导演、演员、舞台美术人员阵容。导演是经验丰富的熊正堃老师,主要演员有:蓝光临、陈书舫、周企何、谢文新、薛绍林、蒋俊甫、田国忠……经过紧张排演,又经李市长、劼老、沙老和市文化局领导审核后,于1960年10月1日在锦江剧场公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新编《卧薪尝胆》的故事开篇是:越国臣民迎候国君归来,勾践青衣罪服,自吴国获释归来,悲愤、羞愧,无地自容。跪拜太庙,请出皇冠、龙袍,又将祭祀太庙的牲畜剖开,分胙肉与臣民,自己独取其胆,表示不回宫廷,要在山间茅屋居住,卧薪尝胆,誓报国仇。

这是开头,单折叫“越王回国”,借鉴了传统川剧折戏《打令牌》,唱、做、念、打,表现勾践跌宕起伏的情怀,感情极其复杂:悔恨当初耽于安乐,不防强敌入侵,越国大败请降,自己被掳往吴国做罪囚,自己以“洗马尝粪”的伪装恭顺,服役三年,才得获释。归途中,但见因吴王掠夺越国财富索取贡赋,使得百姓穷困,鹑衣百结,面有菜色,饥寒交迫,使他痛心疾首。他要报仇雪恨,重兴家邦,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以下,剧本安排“议事决策”一场,越国君臣,商议国策,发展农桑,修好各国,“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忍辱负重。“采桑识民”一场写君夫人与宫娥们,采桑织布,与民间妇女交流,了解民间疾苦。又写越人工匠,以祖传的秘方炼就锋利的“钝钧剑”呈献勾践,希望他身佩宝剑,以刎吴王之头……

剧本另一重点场次是“卧薪尝胆”,写勾践在会稽山中草屋木榻上批阅本章,正自慰于军民齐心,越国初见升平气象,百姓能够丰衣足食,人口增加,众儿郎勤习武艺……谁知吴王夫差,又派武将来催缴贡赋,而且又提出增加索取女子玉帛。勾践又一次经受强烈的痛苦煎熬。吴王欺人太甚,忍无可忍,自己欲与他再决一死战,不惜鱼死网破!不可,不可,现在敌强我弱,不能以卵击石,还需强忍怒火、伪装恭顺、麻痹敌人。忍,“心字头上一把刀”,苦呀!苦。于是勾践将目光投向悬挂于棚屋中间的苦胆,他走向苦胆,他用舌头舔向苦胆……悲凉、深沉地唱:“事到此,我还须忍、忍、忍,休得要冲冠一怒误苍生!”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越国强盛了,终于战败了吴国,逼使夫差兵败身亡(战争场面,幕后处理,舞台上只表现越军斗志昂扬,兵强马壮,奋勇杀向沙场)。

李劼老、沙老十分关注这个戏。劼老还向来蓉度假的文坛名宿叶圣陶推荐此剧,叶圣陶观看川剧《卧薪尝胆》的演出后,盛赞它独辟蹊径、“迥不犹人”(详见后文)。

为了进一步了解剧情,笔者凭记忆将《越王回国》的主要唱段记叙于此。

勾践获释回国,祭告宗庙,请出皇冠龙袍,面对臣民,感慨万千。在一大段壮怀激烈、铿锵有力的“讲国”(道白)和精彩的表演之后,勾践悲愧填膺,用撕心裂肺的激情,唱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臣民拥戴勾践“重兴越国”的激励下,

勾践(蓝光临 饰)唱:

几句话说得孤珠泪滚滚,

愧杀我越勾践一国之君。

悔当初未提防强邻入侵,

覆巢下无完卵,殃及庶民。

众父老衣褴褛容颜瘦损,

以苦菜充饥肠痛彻我心。

君夫人(陈书舫 饰)(唱):

大王暂将悲痛忍,

速将心事告官民。

勾践(接唱):

擦干了腮边泪孤再把话论,

尊一声众父老文武众卿,

孤囚吴三载苦受尽,

强忍羞辱得余生。

文大夫替孤守国行仁政,

计大夫看管仓廪费精神。

范大夫做人质苦受尽,又往各国结友邻,

铁戎领兵守边境,

一个个都是孤的好贤臣。

长夜不眠自思忖:

都怪孤德薄又无能,

申众不利贤才隐,

仓廪空虚百姓贫,

难抵强敌遭蹂躏,

宗庙社稷一旦倾。

几番意欲思退隐,

难舍孤受苦受难的众黎民,

且喜今朝脱厄运,

归国祭庙会故人。

愿对苍天立誓信,

要做强国一贤君。

不忘当初灭国恨,

休道今日已太平,

众文武速将国策来议定,

颁告天下共施行,

苟且偷生终贫困

发愤图强得重生!

川剧《卧薪尝胆》于1960年10月1日公演,是全国戏曲剧团中推出这一题材最早的剧目。此剧公演,观众踊跃,剧场火爆。而且,吸引省内外许多艺术团体来成都市川剧院观摩、交流。

1960年过去了。《卧薪尝胆》作为上演的保留剧目,继后又经常与观众见面。1961年5月初,锦江剧场文演此剧,李劼老特向客人叶圣陶推荐,此剧值得一看。叶圣陶欣然观看了这场川剧,他在5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

近来各剧种争编越王勾践之剧旨在鼓励群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前日李劼人对余言,川剧编《卧薪尝胆》不用伍子胥与西施情节,专从越王图自强著笔,迥不犹人,又言提出尝胆极有力,开场即为越王自吴获释而归,归即祭庙,祭毕分胙肉,越王独取牲畜之胆。余觉李言即是,因记之。(《叶圣陶文集》)

之后,1962年冬成都市川剧院携带大戏《夫妻桥》《燕燕》和单折戏《越王回国》《点将责夫》等去北京演出。丰富了首都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受到各方面的热烈欢迎。

一次,陈毅元帅在紫光阁设宴款待剧团主要演员杨淑英、司徒慧聪、蓝光临、晓艇、筱舫等十余人。陈毅将夫人张茜介绍给大家,一齐摆谈,很是融洽。话题谈到川剧演出剧目,陈毅元帅兴致勃勃地对蓝光临说:“你演的《越王回国》是个好戏,在那一大段的唱腔中嗓子破了。在前面的几次讲白中太激动、太用劲了。大声的呼喊最容易坏嗓,应控制声音的使用,好为后面那几十句唱腔留有余地,这样效果会更好些。”亲切的关怀、诚挚的爱护,使演员们异常感动。

如前所述,李劼老向叶圣陶推荐《卧薪尝胆》,那是1961年5月。时隔不久后,即1962年2月18日,沙汀去菱窠,二人又一次谈到《卧薪尝胆》。据《沙汀日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52页)1962年2月18日写到:李劼人朗读《大波》三卷的片段之后,又继续谈话,“是谈的话剧《胆剑篇》和川剧《卧薪尝胆》,我们扯了很久。最后李又提到茅公(茅盾)那篇论历史剧的文章(按,指《夜读偶记》)。这篇文章,我尚未全读,但李却已经读过了,而且,对于不少论断证明他的识见深广。老头儿这股劲真叫人佩服!他说,茅公十分赞赏京剧《卧薪尝胆》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开头和结尾,但这恰巧和川剧《卧薪尝胆》一样。而他和我都怀疑这不一定是巧合,显然受了川剧的影响。”劼老和沙老参与《卧薪尝胆》的策划、构思、辅导以及观看演出后的鼓励、推荐,对整个戏的来龙去脉是很清楚的。他们曲折地表达了对首演权的尊重。这不只是对一个戏的感情投入,综观劼老的“大河三部曲”,许多篇章都描写到川剧演出、艺人、玩友、戏楼、观众,劼老对四川戏曲、乡土艺术深深的热受并吸收它的养分,这也是构成他的作品乡土气息特别强烈的因素之一。先哲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信然也。

2010年9月8日写成于红运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