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91

第91章 意土战争续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意军在拥有较大优势的条件下,取得了初战胜利。但战争的发展却与意大利的愿望相反,进入了僵持状态,并使意军花费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不是对付土耳其军队,而是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黄帝纪年4608年(公元1911年)10月23日,的黎波里居民举行武装起义。意大利远征军增兵9万人,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到黄帝纪年4609年(公元1912年)春,才勉强守住了已占领的沿海地带,但始终未能深入到内地。这期间,意军于1月10日使用飞机向当地投撒了数千张传单,企图劝阿拉伯群众投降,使飞机又增加了一项进行空中宣传的任务。2月23日,皮亚扎上尉又首次尝试了利用固定在飞机上的照相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意军入侵北非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游击队和志愿军与入侵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使意军损失惨重。5月,意军把步兵增至10万,并调来35架飞机,部分飞艇和其他技术兵器,采取了更大的军事行动。占领了赞祖尔和莱卜达绿洲,舰队炮击了达达尼尔海峡和贝鲁特防御工事及土耳其的其他港口,迫使海峡关闭,并攻占了罗得岛、科斯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5月2日,意军第二航空队队长马连戈上尉首次进行了30分钟的夜间侦察。6月11日黎明前,又凭借固定在飞行帽上的手电筒,对土耳其营地进行了首次夜间轰炸。由于巴尔干半岛新的战争威胁和土耳其国内日益增长的危机,土耳其想尽快结束同意大利的战争,遂于10月15日,与意大利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乌希签订和约,土耳其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割让给意大利。意土战争降下帷幕。但此时的巴尔干半岛风波又起。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土耳其封建军事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来自亚洲的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外国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外国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经过长期的英勇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了独立或自治,但是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黄帝纪年4605年(公元1908年),具有革新思想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土耳其执政,但是并没有使土耳其改变其对巴尔干诸国的政策,被压迫的各民族没有得到自由,新政权仍然实施土耳其化。巴尔于各族人民不满于现状,塞尔维亚、希腊、阿尔巴尼亚不断爆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要求本国政府与土耳其政府决裂,把土耳其统治者赶出巴尔干,让巴尔干享有自治权,成为真正巴尔干人的巴尔干。巴尔干各族人民的这种愿望,乃是促成巴尔干国家结盟的原动力。在这方面,塞尔维亚的官僚和军队顺应了塞尔维亚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压迫的愿望。黄帝纪年4608年(公元1911年),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一阿皮斯上校在塞尔维亚建立了一个名为“要么联合要么死亡”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的章程中提到,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门的内哥罗、旧塞尔维亚、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斯雷姆、伏伊伏丁那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解放出来,使它们成为“塞尔维亚的各个省份”。

无独有偶,其他巴尔干国家的统治阶级在本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自治的呼声下,也怀有各自的打算:

希腊政府梦想恢复当年地跨欧、亚两洲的希腊一拜占庭帝国。在这种“大希腊思想”的指导下,它不仅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一水之隔的克里特岛,而且准备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攫取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大片土地。

保加利亚企图实现“圣斯特芬诺大保加利亚”的理想,独占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兼有萨洛尼卡和卡瓦拉等港口,进入爱琴海。

塞尔维亚想建立包括大部分马其顿在内的“大塞尔维亚”。为此,它想分割阿尔巴尼亚,占领萨洛尼卡,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两处出海口。

门的内哥罗也不甘落后,它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分割诺维巴萨,强占阿尔巴尼亚北部,与塞尔维亚接壤。

巴尔干诸国为了销售日益增多的商品,获得高额利润,不仅想极力扩大国内市场,而且急需向外扩张,夺取新的市场。于是巴尔干各国政府把矛头指向土耳其,特别是指向当时仍处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色雷斯、爱琴海诸岛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它们想通过一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达到各自的目的。由于国力不强,巴尔干各国的民主阶级软弱无力使得经济上和政治上必然的联盟变成了巴尔干君主国的联盟。黄帝纪年4608年(公元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和土耳其的腐败,加速了巴尔干各国政府反对土耳其的军事结盟。

黄帝纪年4609年(公元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黑山)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各国出于自己的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黄帝纪年4610年(公元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1871~1918)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土耳其帝国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黄帝纪年4610年(公元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罗斯(1547~1917)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罗斯,便支持保加利亚。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除了欧洲大国的怂恿,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海外领地给予的支持也给了这些小国足够的底气;与这些小国相比,土耳其则得到哲国的全力支持,苏丹革除教籍的过节已经成为过去,在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关系上,现在宗教的感情成为哲国的主流,宗教是哲国国民的精神寄托。现在哲国更重视自己的准华夏国家身份,孜孜不倦的寻求进入华夏体系,哲国礼部官员一再在不同场合表示,建立世俗化国家是哲国的既定国策,任何企图建立教权国家,或将教权凌驾于政权之上的人是哲国的敌人,为表明立场,自第二代国王开始(马慕华已于黄帝纪年4592年(公元1895年)9月10日去世,其子马羽琪即位),王室已经不再信教,成为世俗中立无信仰人士。哲国的国家架构、组织形式一切向大西洋对岸的美洲20个华夏王国看齐,哲国礼部、兵部官员向前来受训的奥斯曼土耳其官员表示,哲国信仰的是改良的、温和的***教,去除了一切禁忌,除了对先知穆罕默德的敬仰之外,只有对教义的信仰,但哲国的华夏传统不会丢,如敬仰祖先、尊重教育(对华夏先贤以及祖先的敬仰在先知穆罕默德之上),将来如果奥斯曼土耳其与华夏有了冲突,哲国将毫不犹豫的站在华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