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42

第42章 一位华夏移民的宋国生活

“我是同治5年(公元1866年,黄帝纪年4563年)四月份从海州出发,乘坐大船(宋国的运输船)来的大宋。当时地里欠收,家里吃不上饭,把仅有的口粮留给老人、孩子,我和婆娘、二弟出来讨饭,在县城听到万里之外有几个大岛,土地肥沃,免费给土地(事后才知是分期付款,每年交给官府收成的一成),且是我族人当权,我当时就想,还有这样的好事?和婆娘、二弟一商量,咬咬牙报了名,报名后大宋的官员给了我10块银圆,让我到家把老人、孩子带上,到县城集合后再到海州坐船出发,一看还有钱拿,连老人、孩子都要,我和婆娘、二弟高兴坏了,赶紧回家,和老人一说,我娘还不想离家,被老爹一嚷,也就同意了,第二日把家里的破烂一收拾就上路了,还有三户吃不上饭的邻居也和我家一块来的。”

“那你当时就没有想到是一个骗局,骗你们出去当苦工,就想秘鲁、美国一样。”《汴京时报》记者王天一问这个清国徐州来的移民赵老栓道。

“我这样的苦哈哈有什么好骗的,只有一把子力气,婆娘又丑,又老,卖都没有人要,哎吆,你掐我干什么,我说的是实话”赵老栓被身边的婆娘狠狠地掐了一下(实话也不行,你个混蛋,当面说我的坏话),“到了县城,大宋的官员把我们几户安置在一起,说是好有个照应,又说待等齐人一块走。那些大人真是好心,一天三顿能够吃饱,还有一顿有荤腥,我当时就想,即使是骗子,我也认了,最起码啊能吃几顿饱饭。过了几天,县城里集合了300多人,都是一家子一家子一起的,停留的这几天,大人们把婆娘们集合在一块,买了新布,让她们给每人做了两身新衣,把我的丫头、小子们高兴坏了,过年都没穿过新衣呢。人集合好后,就跟着车队去了海州,一路上大人们一个劲的道歉,车辆不够,只能让老人和孩子坐,大家伙还得走路。我当时想,这个大人真奇怪,庄稼人走个路又有什么辛苦的,又不是老爷们,身子娇贵。到了海州,又等了几日,大船就开了,那船真大呀,能坐上千人(其实也就8000多吨),还很快(也就11、2节),很快,大多人都晕船了,吐得一塌糊涂。我和二弟都跟着跑过船也不行。船上的小伙子们心眼很好,给大家伙拿来了晕船药,吃了也不行,就好上一点,过了快十天才慢慢好起来。怪的是丫头们和小子们没大事,只吐了一两天就没事了。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才到了大宋,下船时大家伙的腿都是软的,都快不会走路了。怪的是本该是夏天,这里却是冬天,大人们说这里是南半球,和老家差半年,太阳在北边,一看真是这样,真怪。在港口又歇了十天,才又继续赶路。这回坐上了那个火车,可比船快多了,看着外面眼晕,看了一会我就不敢看了。路上走走停停,一天多才到这里。来到时给分地的大人说只要不分家,最多只能给150亩地,当然不能分家了。我家一共8口,李家7口,刘家9口,陈家和我家一样8口,都分了150亩地,我当时想,乖乖,到大宋都成地主了,后来才知道,这里种地的都是这样,都是地主,还不准雇人做活,也没有人可雇。镇里给分地的大人说,这地不是免费给的,要还钱的。我当时就想,这才对嘛,哪有平白无故给你地的官府?后来大人说,连着十五年,一年交收成的一成,这些口粮、院子、土地就都是自己的了,还有这样的好事,俺都不信,问了好几遍,大人都烦了,说不信到时就知道了,连一起来迎俺的邻居也都这么说,大家伙才信。院子很大,六间瓦房,大人说想在住的更好只能自己盖了,一人分了300斤口粮,邻居们又给送来了菜、肉、油、一头牛(马俺都不会用),还说不够再去问他们要就是,还说原先村里一共四十户,在一季庄稼收上之前,每十户负责一户的帮忙,这里的人都这么富裕,真叫人不敢相信。俺老爹对我说,几千年来,没有这么好的官府,这么好的皇上,这一点大人和邻居们倒也信了。”

“安稳下来才知道,来之前帮俺的几户邻居已经把小麦给种上了,给种了一半地,其余一半邻居没说,计划种啥,问他们要种子就是,今年种子是免费的,明年就得自己买了,这些事把俺这四户弄得头晕脑胀,根本不敢相信是真的。等到这边开了春,俺又给邻居借了种子,种上了花生、玉米,一点地没有闲着。邻居们笑着说俺种地太切,俺这几户都不信,有地不种才是傻子。过了几个月麦子熟了,才知道麻烦,俺这一户,只有三个劳力,怎么收这七十多亩麦子,那不得累死,那些帮忙的劳务公司就是太贵了。最后还是邻居们帮忙,用收割机给帮忙收的,好家伙,这一季麦子收了16000多斤,除去给官府的1600多斤,还有14000多斤,祖祖辈辈谁见过这么多的粮食?最后还是邻居给出的主意,吃是吃不了这么多的,留下今年的口粮,卖些现钱,添置些家具、用品,8月以后孩子还得上学,虽然不收学费,孩子还得添置衣物。光麦子卖了40宋元,交了1宋元2银圆的税,还有388块银圆,打老辈子起,谁见过这么多的钱,乐的老爹都喝醉了。”

“后来老爹同我商量,既然一年交一成收成,那我们一年交五成,那不就三年就交完了,我觉得不太妥当。问了一下邻居,邻居赶紧把老爹拦住了。邻居说皇上把人从老家迁来,是让大家过好日子的,你就认为连续十五年一成的收成真够这些花费,只是让大家知道这些不会免费给的就是了,你们家要是这样做了,这几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皇上会认为地方官员苛求移民,千万不要这么做,还是按十五年一成的收成交吧。老爹说要是欠收,官府不就吃亏了,邻居说官府才不在乎这个呢,按时据实交就行了。老爹连呼皇上圣明,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皇上、这样的官府。农闲时我和二弟去乡间劳务公司做工,婆娘也从镇上的小厂接点零活来做,第一年竟能收入近100宋元,加上卖出的第二季的粮食,全家第一年总收入达到200宋元多一些。另外还交了接近4宋元的税。来之前大人们所说,大宋好讨生活,也不知道能好到这个程度。老爹安排我第二年又起了两进院子,计划要为二弟讨个婆娘。这大宋千好万好,就一点不好,孩子去上学也就罢了,不上肯定不行,我和婆娘要犯法的。大人们还要认什么字呢?镇上的大人说,不到35岁的最低需要认字500个以上,这可要了老命了。我和婆娘、二弟三人吭吭吃吃两个冬季才学了不到400个字,听说如果到期学不会500个字,就不能十五年到期免税,二弟分家也不能买自己该得的150亩地,光这个识字老爹指着俺三人的鼻子骂了多少回,说俺三人还不如小孩子,也怪,大丫头上了两个学期,就认了7、8百字,比俺三人聪明多了。好在谢天谢地,前几天俺三人总算过关了,二弟还说比干10天活都累,婆娘识字最多,近700个,还被奖励1宋元,俺家总算能够拿到证了,再也不为十五年到期免税操心了,老爹才有点好脸色。”

“去年16年(凤和16年,公元1867年,黄帝纪年4564年)俺村没有来新移民,听镇上的大人说,过几日还要再来几户新移民。给俺来时一样,盖了四个小院,种了几百亩麦子,专等新的乡亲们来了。镇上的大人还说,今后俺村还能再安排七八户,叮嘱俺们要照顾好新移民,不要欺生。看这话说的,俺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俺刚来时邻居们给的种子、菜、肉、油,俺去还的时候,说什么都不要。俺要不对新的乡亲们照顾好,那还是人吗?对得起皇上、对得起官府吗?”

“赵老哥,你一家在这个村子(山南省临淄府高青县李屯镇河沿村)过了两年多,有什么意见吗?不要担心,直说就是。”王天一最后问意犹未尽地老赵。

“哪有什么不满,就是日历上有皇上年号就够了,最多加上黄帝纪年,还要什么公元,太烦人了,不好记。再说他那个什么公元,还是什么西夷年号,小气吧啦的才1000多年,哪有黄帝纪年来劲,4000多年呢。皇上还不发大兵把他们占了,同一用咱的黄帝纪年多好,在国内用皇上年号,好记。”

“咱要和西夷打交道,才把这个加上的,对他们方便。你的这个意见太大,赵老哥,咱可管不了这么大的军国大事。”忍俊不禁的王天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