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43

第43章 一位清国幼童的唐国生活

黄帝纪年4565年(公元1868年)5月10日,王天一把采访赵老栓的内容整理成《新移民赵老栓访谈录》,发表在《汴京时报》上,在汴京欧美外交界以及宋国朝野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宋国朝野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赵老栓一家迅速在宋国立足、成功的融入宋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欣慰上,对于赵老栓能在两年时间内学会几百个字非常高兴。至于他说的请皇上发大兵平了西夷,大家都是哈哈一笑,没有当真。

对于宋国上下没有当真的这句话,汴京欧美外交界却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欧美外交人员对于赵老栓一家迅速在宋国立足、成功的融入宋国经济、社会生活赶到震惊,这说明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及一直被他们看不起的团体观念,而不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个体自立、独立的观点对于凝聚民心的重要性。对于两年前一字不识的农夫言语中展现出的扩张欲念(不是为了掠夺利益,而是为了他们口中的年号)感到震惊,这说明他们对于自己的民族分外自豪,农夫及记者口中的西夷更让他们如芒在侧,他们根本对于自命上帝选民的西方没有一丝一毫的敬畏,而是彻底的藐视,与其他大洲的原住民根本不一样(虽然三国已经展示了足够的实力,但白人骨子里的自命不凡让他们当起鸵鸟,不愿面对,认为那就是例外)。各国外交人员把文章发回各自国家后,各国政府中的深谋远虑之辈给外交人员发来指令,令其收集同类报道,以评估华夏的整体实力(实际上此时的欧洲民族观念正在成型的过程中,还未成熟,但欧洲各国自古以来的强调个体的观念让其无法形成大的、统一的民族观念,而是各自为政,彼此攻伐不已)。

同年7月间长安一篇记述一位清国幼童的唐国学习生活的文章引起了欧美的注意,使其再次认识到华夏种族的学习能力及华夏文化的良好的接受能力,使得欧美上下重新审视他们一直感到自豪的教育和文化。

“我叫周玉君,来自清国山东省济宁府泗水县,黄帝纪年4563年6月16日到达唐国凉州港,跟随醇王、李大人前来唐国求学,是40名幼童之一,来时10岁,今年已经12岁了。”

“在家时,我家也算家境小康,家里有140多亩地,共有10家佃户租种,每年能收租子12000多斤(五成,就这样我家还是远近闻名的善人)。家里有祖母、祖父,父亲、大娘、我娘,大娘生的大姐、二姐、三弟,我的一母同胞的三妹、二弟,全家11口人,家里有一名厨娘,一位车夫,农忙时父亲、我娘、大姐、二姐和我都要下地干活(自家种着20多亩地),有时还要请些短工。家里也就能够吃上饭,我娘求了很久,我才在七岁那年上了私塾。”

“后来三弟也到开蒙的时候了,二弟已经耽误了一年没有开蒙,大娘、祖父、祖母就想让我辍学不再上了,我整天哭,我娘也求父亲、祖父,他们一直未答应。正好官府要选幼童留学,说是不要钱(后来才知道是三国官府付款),我就瞒着爹娘报了名。我知道家里供不起三个学生上私塾,最多两个,我走了三弟可以开蒙,二弟也有机会,要不然我得辍学,二弟也没有机会,祖父、大娘只想让三弟一人上私塾。好在唐国的大人考试的时候,问的几个问题我都答出来了,就算通过了。我看着唐国大人和善,就鼓起勇气问可不可以带着二弟一起去,清国陪同的大人很凶,嚷我,让我不要多说。唐国大人问我二弟上过学没有,我说没有,但是二弟很聪明。唐国大人叹了一口气,摸摸我的头,说那是不行的,但要我带着去家里一趟。清国陪同的大人不想多事,但唐国大人很坚决,他也只好陪着一起去了。”

“到了我家,见了祖父、父亲,夸我很聪明,肯定会为他们争光。又让把二弟、三弟叫过来,问了几句,对祖父、父亲说两个孩子也很聪明,只要培养,肯定和我一样有出息。祖父说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学生上学,唐国大人说那么认一个干儿子吧,就是这个小二,我很喜欢,我供他上学不知行不行。父亲很不好意思,还没有说话祖父抢着就答应下来了,父亲也没再说什么。接着唐国大人拿出100块银圆,说是给干儿子上学的花费,我到几年后派人来接去唐国上学。祖父高兴坏了,父亲很不高兴,我娘哭的很厉害。”

“过了几日,父亲带我到县城签了干结(我那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娘说是生死各安天命的文书),签完后父亲好像老了几岁。那天父亲给我买了不少新衣、玩具、零食,还带我吃了很多好吃的,他自己基本没有吃。回家的时候,父亲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父亲还是把我背上,走了几十里。后来看着父亲太累我想下来,父亲不让,还给我开玩笑说,等我从唐国回来,就是大人了,要是父亲老了有病,你背不背着去看病呀?我说肯定背,跑的比父亲还快,父亲哈哈大笑,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天这么快活过。”

“随后几日,二弟、三弟都去私塾上学开蒙了,家里很高兴,夫子让我在家里陪家人。只有父亲一直沉着脸,娘也总在背后里抹泪,祖母、祖父那几日对我也很好,大娘也和善起来,大姐、二姐天天陪我玩,好吃的都让给我,三妹想要她们也不给,我就背着她们偷偷给三妹。”

“里正来通知,明日出发,娘抱着我一直流泪,一早,父亲带着我到村口,见到接我的马车,三弟的干爹把我接了过去,就出发了。走了三天,一路和别的幼童不断回合,到了海州,我们40位幼童就到齐了,接着开船去上海。”

“那船真大,我们40个小孩在上面跑来跑去,那些叔叔们也不厌烦,还陪我们做游戏。有几个小孩晕船,不过没到上海就好了,我没有晕船。到上海停了两日,醇王、李大人就到了,我们就开船去唐国。那些大人们真不行,晕船很厉害,比我们这些小孩差远了,开船后又有几个晕船,不过吃了药后三五天就好了,那些大人们最长十几天也不好,可受了大罪。”

“到了凉州港,唐国派来几位阿姨来接我们,每个阿姨带着两位姐姐,两位叔叔陪8个小孩。阿姨们很和善,派那两个叔叔给我们洗澡,洗完之后,阿姨让姐姐们给我们换上新衣,给我们还吃的点心吃,像俺娘一样,有一个小孩想家,还哭了,真丢人,阿姨抱着他安慰了很久,才不哭了。吃饭时附近很多玩具,有的小孩没吃完就去玩,被阿姨们打了好几下,只好又回去吃饭。我看的很清楚,阿姨们打人像俺娘打人一样,巴掌很高,打起来一点不疼,我没有挨打,阿姨们都夸我乖。在凉州过了两天,阿姨们带我们玩了两天,买了不少新衣服,好吃的也很多,还给我们一人剪了一个光头,可好玩了。”

“又坐了一天的火车,才到长安。长安真大,一个阿姨说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干净、最先进的城市,大人们去了别院,一个年轻的哥哥与阿姨们一起,带我们去皇宫。阿姨说这个哥哥是太子,是将来的皇帝,我们都吓了一跳,有的小孩要下跪,被太子骂了一顿,说既然喊我哥哥,还跪,那不是盼我老吗?还说在唐国,除非特别重大的事件、节日给皇上下跪,给祖宗、天地下跪外,不需要给任何人下跪,你们这些小鬼,给我下跪,那是居心不良。把几个要下跪的小孩吓得要哭,还是阿姨们把太子说了一顿,他才笑嘻嘻的不再说了。进了皇宫,皇后娘娘像阿姨们一样和善,问长问短,拿了很多零食给我们吃,还让太子哥哥陪我们玩,太子哥哥很不乐意,说他这么大了,还陪这些小屁孩一块玩,让师傅们知道了肯定要训斥。皇后娘娘把他骂了一顿,活该,谁让你说我们是小屁孩的,才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从到了唐国,一直就和在天堂里一样。”

“阿姨们带着我们在皇宫里玩了几天,那些我们要去的家里的养父养母陆陆续续到了,把我们接回家去。每个小孩走之前,阿姨们都把每个家庭的地址、姓名留下,和我们约好,地址收集齐就给我们每个小孩寄过去,加上自己的地址,约定学会写信后互相通信保持联系,并且皇后娘娘分别给各位养父母见了面,仔细问接孩子回去有无困难,都说没有困难。接我的养父母来自内陆的山东省(和老家一样)滋阳府蕃县刘屯镇郁郎村,和老家一样,也是农户。先坐火车,再坐马车,用了三天时间,才回到我在唐国的家,是祖父亲自驾车到镇上接的我们三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