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27

第127章 冒险的代价

在南俄的撤军命令下达的前一天,燕赵两国的装甲部队已经迂回到南俄两个方面军背后,对南俄两个方面军形成了合围。到了这个时候,想撤军也撤不了了。

8月2日下午,南俄下达撤军命令的当天下午,燕赵两国军队发起了总攻,存在代差的军队之间的对抗在优势一方不出现大的昏招的时候,结局是注定的。在两国装甲部队、优势的空军的打击下,南俄两个方面军支持了不到两天就全面崩溃。合围圈内的两个方面军剩余的75万人(战役中南俄有补充了约20万新兵),战死25万人,重伤致死近20万人,其余30万人除2万余人逃脱外全部被俘。

是役,秉承三位皇帝意图的前线将领实际上并未把包围圈围死,给两个方面军分别留下了逃走的狭窄通道(要是都死在里面,怎么给欧洲国家添堵)。领袖们也未辜负皇帝们的期望,托洛茨基、布琼尼、朱加什维利、伏罗希洛夫、布哈林、列万多夫斯基成功逃脱,但其他人的运气就差的多了,伏龙芝自杀,基洛夫被俘,布柳赫尔、叶戈罗夫战死,图哈切夫斯基重伤被俘,后医治无效去世,原位面中苏联第一批五个元帅一下死掉了三个(这三人即使不死在战场,也会被自己人干掉)。

8月8日,燕赵两国军队已达伏尔加河东岸,隔河与南俄对峙,但是空军的轰炸并未停止。配属两个集团军的空军轰炸机对对岸的南俄军队进行了持续轰炸,并且两国的远程轰炸机对南俄的首都莫斯科以及其他交通枢纽、工业设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无奈之下,革命导师只好请求通过西俄求和。

在这场不到20天的战争中,南俄先后投入了105万军队,除了两万左右逃脱,近28万人被俘(含10万轻伤员,12万重伤)外,南俄战死、重伤致死约75万人,这对于男性劳力短缺的南俄是一个致命的损失。幸好投入的105万人中,有刚移民到南俄的东南亚马来人35万人,还有黑人约15万人,正宗的原俄罗斯帝国子民一半多一点。但燕赵两国每一国的死亡不超过4000人,加上受伤,也不超过万人。

这场战争不仅打消了南俄的妄想,也提醒了欧洲大国,别看三十多年华夏未经战火,但是华夏的兵锋依旧锋利,富裕的生活并未磨灭华夏人的斗志。不过华夏止步于伏尔加河,既令欧洲大国遗憾(怎么不把这个激进的政权给灭了呢?),也让他们放下心来(看来华夏诸国不愿进入相对文明的种族的密集生活地区的传言非虚)。

虽然华夏诸国确实不想进入相对文明的其他种族的密集地区,但对于挑起战争的一方,失败了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天经地义,这一点革命导师和他的战友们也有思想准备。西俄虽然不待见南俄,但毕竟是同族,怎么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南俄灭国啊!燕赵两国很给西俄面子,三国间的谈判于8月16日在赵都邯郸(原塔什干)举行,同日对南俄腹地的轰炸停止。

针对这场南俄挑起的冲突,赵国礼部尚书陆征祥、燕国礼部尚书陆宗舆倒是非常通情达理,指出南俄现在处于战后恢复阶段,想要战争赔款南俄也不见得拿得出来,两国只要一点点土地就行了。确实只要一点点土地,两国开出的条件就是以伏尔加河中线为界,包括后世的巴什基尔共和国、奥伦堡州、以及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的左岸部分,面积共计36万km2,是俄罗斯民族的中心地带。

南俄当然不会同意,这些地方面积不大,但是农牧业发达,是南俄的重要粮食产区,这对于已经失去欧洲粮仓—乌克兰的俄罗斯来说更是不易接受。但两位陆尚书寸步不让,直言不要拿着华夏的宽容当软弱,如果南俄不同意,两国将向唐宋明中四个大国申请,加派援兵,踏平南俄。虽然南俄人口达3000多万,但是平分到华夏41国十几亿人口之中,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再说我们的友邦西俄、新俄、北俄也会吸收一部分。

燕赵两国的强硬表态让西俄外交大臣叶利扎维塔伯爵尴尬异常,说实话他是真的不想出席这样的和谈,因为谈判被分割国土的是他的祖国,虽然是红党执政,但也是俄罗斯不是?这样的话他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只在心里暗骂南俄当权者头脑发昏,竟然招惹华夏。但是事情还得办,只好劝说他的同胞—南俄外交人民委员瓦西里耶维奇.齐切林接受两国的条件。

瓦西里耶维奇.齐切林当然不敢表态接受,只好电告莫斯科,把问题上交,由他的领导决定。齐切林知道,如果他要是接受了这样的条件,回到莫斯科肯定是被拉去打靶,这简直是肯定的。

莫斯科的政治局委员们在接到齐切林的电报后无不大骂这小子没有担当,问题还要上交,不知道替领导分忧,可恶之极。但是问题既然交上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像当年的托洛茨基与德国谈判时的不战也不和简直是败笔里的败笔,只能自己吃亏。最后只好经过几轮的扯皮,在革命导师的强压下,通过了接受两国条件的决议。

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8月20日,在南俄发动战争一个月之后,三国在赵都邯郸签订了《邯郸停战条约》,西俄作为见证者在条约上与三国外长共同签字,三国的大规模冲突正式停止。

《邯郸停战条约》约定,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割让伏尔加河左岸共计36万km2的土地给燕赵两国,其中燕国分得20万km2,赵国分得16万km2。两国新获得的领土上的居民要去北俄、新俄、西俄的听任自便,但不得在此地停留超过一年。

条约规定伏尔加河右岸50km范围内南俄不得驻军,河流中线靠近右岸的部分允许南俄的100吨以下的无武装巡逻艇巡逻,里海里面的南俄水面武装船只向赵国投降,今后也不得保留武装巡逻艇。

虽然条约规定伏尔加河左岸的居民前去其他三个俄罗斯自由选择,但是西俄以及燕赵两国都小看了红党的组织能力,协议签订一个月内,南俄的基层党组织已经将80%的居民全部动员迁移到了伏尔加河右岸,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其余三个俄罗斯大怒,原本计划获得点同族人口增加国力,这下好了,剩下的老弱病残除了增加社会负担外,再无一点用处,这时他们又打起了在两国手里的南俄战俘的主意。在将政工人员分别安置后,三国的政府官员与南俄官员一道,在两国的战俘营分别设立签到牌,由战俘们自己选择

这次战俘们的自由选择令南俄颜面扫地,由于华夏国家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救治,28万战俘中轻伤的全部恢复,12万重伤员中死亡不足1万人,致残1万余人,两者相加2万人,其余10万全部恢复。在27万人中(含1万多残疾),选择去西俄的达到10万人,去新俄的有近8万人,选择去北俄的有5万余人,选择去南俄的不足4万。去南俄的近4万人中,除了5000人的政工人员外,其余34000余人均为马来人和黑人(他们对于红党宣传的理想社会还非常憧憬呢),让南俄的官员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燕赵两国新领土的剩余人员的去留确实是听任自便了(南俄觉得这些人只会浪费粮食,其他三个俄罗斯总不好食言),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剩余的老弱绝大多数选择去南俄,因为他们的亲人已经到了南俄。这些老弱虽然畏惧南俄的激进政策,但是能与自己的亲人团聚的向往还是超过了对南俄的畏惧,南俄也就只好捏着鼻子接受了这些他们认为只会浪费粮食的剩余人口。

经过这场战争,赵国面积达到342.34万km2,燕国面积达到360.93万km2(酬谢吴国的支援给了吴国8万km2土地),未参加战争的吴国由于战争期间的大力支援(向两国共派出40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参加战斗),得到了北部、中部8万km2的谢礼,面积达到331.9万km2。

南俄可谓损失惨重,除了丢掉36万km2的土地外,还损失了超过100万人的精壮劳力,这对于人口匮乏的南俄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另外飞机、战车、大炮全部丢失,再装备完整又是一个巨大的开销,对于正处于恢复期的南俄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巨大的损失令南俄领袖们彻底清醒,看来不仅红旗插遍全球的理想任重道远,在满怀敌意的国际环境之中生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静下心来的领袖们按下输出革命的欲望,开始励精图治,发展自己的实力,暂时消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