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28

第128章 考古发现

在欧战之前,曹国化学家吴子期于黄帝纪年4609年(公元1912年)7月,在首都陶丘(原芝加哥)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陶丘大学学报》。该篇论文发明了碳14年代鉴定法,通过简单的计算某个物体的放射性同位素,我们就可以得知它的年代。碳的放射性周期是5370年,宇宙背景辐射产生的核反应制造了自由中子流,在经过与空气中分子的碰撞从而得到慢化以后,这些中子与氮气相互作用形成了放射性碳同位素。这种方法可以探测几百万年之久的样品,通过对碳14含量的测量我们可以判断出所测样品的年代,因为含量每5370年会减半。

这篇论文在化学界引起的反应寥寥,因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早就有人发现,并且发表的论文无数,但在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能够测定年代对于研究历史、考古发掘太有用了。所以论文一出,华夏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学者们立即行动起来,把这项新技术用于历史研究及考古发掘上,在此后十余年里取得了累累硕果。

黄帝纪年4610年(公元1913年)8月,欧战前一年,唐国、明国、宋国、曹国以及中华的联合考古队在中华的河南新郑发掘出了一处古城遗址,通过对碳14含量的测量,确定最底层的建筑物年代为黄帝纪年前550年(公元前3247年)。古城周长约4.6km,面积大约1.32km2,里面有明显的宫殿、公务用房、兵营、仓库、、集市、民居,可以认定是早期的政权组织,将中原大地的有组织的国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约1100年。

新郑一代的考古发掘持续了六年之久,并在此后的几年间在在古城周边陆续发觉了数十座古代君主陵寝及贵族墓葬、平民墓葬等。平民墓葬墓葬虽然价值不高,但也证明了那时的华夏先民们已经步入成熟的文明期,而不是蒙昧期。因为陪葬的物品已经规范化,这是成熟的文明的标志,并且墓室极为规整,说明那时的平民已经有能力为自己的身后事打算,说明社会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

贵族墓葬墓葬的陪葬物品更为丰富和奢华,也更规范,陪葬物品已经出现了阶级区分,并且有石版的古文字,但是众多专家对于在这些明显是古代文字的符号一头雾水,无法解读。好在随后出现的君主陵寝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黄帝纪年4614年(公元1917年)6月,在古城南7km左右的地方发掘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明显与前几年发掘的贵族墓葬、平民墓葬不同,规格显得更高,陪葬物品更为繁多、奢华,最重要的在里面发现的石质墓墙上绘制的图画证明了这座墓葬的主人是一位君主。石质墓墙上绘制的图画共计67块,寓意简单明了,基本上是是从这位君主出生到去世的全部经历,专家们估计是一年一块,这说明这位君主的寿命为67岁,但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计时的石版更多,有198块,但有148块为图画与类似文字的符号,其余五十块才全部是疑似文字的符号。专家们无法理解为何图画与文字并列,后来一位年轻的曹国考古学者提到是不是那148块石版是类似字典的东西,被他的导师训斥为异想天开,其余大多数专家也是相同看法。但一位唐国历史学家留了心,经过比对,再与其他同行探讨了一个多月后,终于确认这148块石版就是字典,因为大多数符号与图画依稀相近。这一下五国的联合考古队的专家们激动万分,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啊?知道后人可能无法解读数千年前的文字,还体贴的为我们设计了字典。激动的专家们连续奋战了5个多月,在黄帝纪年4615年(公元1918年)3月的时候,解读出了547个符号的字义,但还有约400个无法解读,看来只能留待以后慢慢研究了。

但一位明国古文字专家的加入大大加速了剩余文字的解读过程,这个专家的观点是没有解读的400个左右字符应该是组合文字,类似于现代的表意文字,所以与图画不太相符,估计我们的祖先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精确用图画来解释这些表意文字。这个专家的话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考古队的专家们乘胜追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剩余的文字的字义基本上摸了个七七八八,只还剩下不到30个古文字实在不好确定。但对于解读那些石版文字已经足够了。

这位君主的姓名为公孙勖其,确认其生存时间大致为黄帝纪年前423年至356年(公元前3120年—3053年),25岁即位,在位约42年,这些从图板上很好确认,因为第25块图版上只有一人安坐,其余人等匍匐在地表示臣服,最后一块图版一人平卧,其余个人还是伏地面向下,应该是他去世的时候的情形。那些文字图版说明此时已经有正常的国家架构,有负责政事、刑事、民事、兵事的正式分工的官员,从那些贵族的墓葬中的石版的文字也证明了这一点。民事官员负责管理百姓并受费,政事官员负责传达君主的意图,刑事官员负责治安以及审判,兵事官员负责抵御外敌以及野兽、捕捉野人。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先民那是已经相当文明,起码不吃人了,捕捉的野人只是用来奴役和劳作。

有意思的是,几个捕捉野人的图版上,那些野人大多毛发甚多,看来与我们祖先不同,那时的人类进化并不同步,但确实是人,而不是野兽。几块图版上有三块图版上被捕捉的野人明显有欧罗巴人种特征,也就是说高鼻深目,体毛发达,与现代的欧罗巴人种极为类似,不知他们是怎么到的中原,众多专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见。

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在图版中有所描述,已经有了初步的农业工具,农业生产已经知道利用节气安排。金属工具与石质工具、木质工具并存,但金属工具并不普及,仅为贵族、君主及脱产的军队使用,看来那时的冶金技术还很初级,不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条件,这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那时的车轮已经实用化,不过拉车的多用人力,基本以捕捉的野人为主,畜力也开始使用,不过好像并不普遍,因为驯化的马、牛、象、驴等并不彻底,还有几种四蹄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估计是这些动物的近亲,后世已经灭绝。

从这位君主墓葬及贵族墓葬的石版文字可以看出,那时的中原大地并不太平,猛兽横行,野人众多,他们的活动范围比先民们大得多,估计这也是先民们筑城而居的原因,因为在野外,失去野性的先民无法与野兽、野人对抗。国家的作用虽然说有抵御外敌的因素,但并不大,因为基本上成规模的先民们都是筑城而居,且相距甚远,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这些城邦国家还是有较紧密的联系的,如这位君主墓葬中的图版说明,公孙勖其的父亲少典是当时华夏先民的共主,同时也是这个城邦的国主,但是勖其本人只继承了少典的国主地位,并未继承其父的天下共主地位,天下共主的位置被他的兄长石年继承,他在位期间需要向石年表示臣服,石年的国家并不在此处,而是在此地向北甚远的地方。

这个公孙勖其的墓葬及石版字典的出现让专家们激动万分,不仅仅是把华夏立国的历史前推了1000多年,更重要的证明了古籍中所说的先王都是存在的,而不是传说。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联合考古队的专家们再接再厉,又连续发掘出了十座君主墓葬,包括公孙勖其的父亲少典的墓葬以及臣駓、芒昧、夷粟、柏坚、讳节、赫明、封胥、依卢、启昆的墓葬,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黄帝的墓葬,但是一位贵族的墓中的石版也说明了启昆的儿子伯荼(黄帝)夺去了神农氏的天下共主地位西去立国,没有在此地继续发展,也为专家们指明了方向。

黄帝纪年4619年(公元1922年)6月,已经基本把新郑的有熊国墓葬发掘个差不多的联合考古队移战具茨山、湖南酃城,相继发现并发掘了临魁、石年的墓葬,确切证明了石年于黄帝纪年前520年(公元前3217年)继承其父的天下共主地位,其子临魁又继承了石年的共主地位,说明古籍中的描述并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有真凭实据。

这些遗迹之所以这么容易被发现并发掘,是三位皇帝安排小型穿越飞船的产物,但也确实反映了那时的社会历史现状,因为成熟的政权组织、成熟的文字就是那时的真实体现。那时华夏大地已经有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虽然是邦联体制,更紧密的联邦体制出现在周朝),是正常的文明社会,唯一有所区别的是没有这么规则的墓葬以及石版字典。其实如果没有小型穿越飞船制造的石版字典,后世的华夏想要认清这些符号文字基本不可能。因为在原位面中,三人经历了西方主流文化否认华夏早期历史的现象,还被一些汉奸文人热捧,但西方把荷马史诗那样的传说当成信史被汉奸们彻底认同,西方认为比他们更可信的夏朝、商朝不存在,理由是没有考古发现。但是汉奸们及西方历史学家们恰恰不知,欧洲历史上如果有考古发现的话,只能是希腊文明中晚期,当然他们还可把埃及历史上已经不存在的古人当祖宗。三人的打算就是用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在我们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你们还是野人呢,被我们的祖先当成奴隶捕捉,彻底打消他们的最后一点妄想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