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26

第126章 边境冲突

按照正常思路,南俄怎么也不会与装备技术水平远优于自己、财富比自己充裕的赵燕两国对抗,因为怎么看都是一条死路。但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南俄领袖们不这样看,认为华夏两国的士兵主体都是无产阶级,应该与自己一条心,在战斗中不会真正出力,且生活在富裕生活中的人比较惜命,看到勇敢的红军的出击,应该一触即溃。然后自己乘胜和谈,华夏国家应该给自己一个面子,不会为了小规模冲突与自己大打出手的。

但是他们怎么也考虑不到技术的进步将他们的准备工作清晰的展现在燕赵两国面前,6月底至7月中旬,进攻赵国的统帅为东南方面军司令伏龙芝,参谋长为布柳赫尔,伏龙芝亲自兼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另外第八、第九集团军司令为布琼尼和叶戈罗夫,方面军政委为布哈林,总兵力43万人,装备有800辆战车,920门100mm以上身管火炮,650架飞机。进攻燕国的统帅为东方面军司令图哈切夫斯基,参谋长为S.S.加米涅夫,图哈切夫斯基亲自兼任第二集团军司令,列万多夫斯基、伏罗希洛夫分别任第六、第十集团军司令,方面军政委为基洛夫,总兵力42万人,装备有760辆战车,887门100mm以上身管火炮,629架飞机。

相比之下,赵燕两国的规模小的多,赵国抵抗入侵的军队编为西北集团军,下辖三个军,总兵力27万人。集团军司令为原中华陆军少将吴佩孚,现为赵国陆军中将,参谋长为原唐国陆军少将徐树铮,现为赵国陆军中将(其父祖早年移民唐国,徐树铮自幼在唐国长大,长安陆军学院毕业,历任唐国排长、连长、团部参谋、副营长、师部作战科长、营长、副团长、兵部装备处副处长、团长,集团军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四年前随部整体转入赵国陆军)。赵国第三军军长为原唐国陆军少将郭松龄,现为赵国陆军少将(其经历与徐树铮类似);第七军军长为原中华陆军少将傅良佐,现为赵国陆军中将(是吴佩孚在唐国留学时的军校同学);第九军军长为原唐国陆军上校,现赵国陆军少将姜登选(其经历与徐树铮、郭松龄类似)。装备有战车972辆,步兵战车924辆,装甲运兵车1026辆,100mm以上火炮1224门,校射飞机72架。另有空军一个飞行军配合作战,装备战斗机216架,低空攻击机216架,中型轰炸机180架,侦察机24架,其他勤务飞机24架(华夏国家已于5年前大幅度调整了空军编制,飞行团的编制根据飞机不同,分别为36架至72架,这次参战的飞机除了喷气式侦察机外,其余均为二战后期水平),军长为原唐国空军少将唐逸帆,现为赵国空军中将。

燕国将集中于西南部的抵抗南俄入侵的军队编为西部集团军,下辖三个军,总兵力28万人。集团军司令为原明国陆军少将孙烈臣,现为燕国陆军中将(出生前一年其父母携全家移民明国,自幼在明国长大,毕业于燕京陆军学院,历任团部作战参谋、副连长、连长,团部副参谋长,营长、副团长,师部副参谋长,副师长,兵部作训处处长,师长,四年前随部整体转入燕国陆军),参谋长为原中华陆军上校蔡锷,现为燕国陆军少将(宋国汴梁陆军学院留学本科毕业,修完战略学硕士回到中华陆军任职,四年前随部整体转入燕国陆军前任军参谋长)。燕国第二军军长为原明国陆军上校张孝准,现为燕国陆军少将(其经历与孙烈臣类似,只是稍晚);第五军军长为原郑国陆军上校张绍曾,现为燕国陆军少将(其父祖早年移民郑国,自幼在郑国长大,留学于唐国长安陆军学院,回到郑国后从基层干起,中间历次在团、师、军任职,后在郑国任装甲旅代理旅长,四年前根据郑国兵部安排前往燕国陆军任职);第八军军长为吴禄贞,原为中华陆军上校,现为燕国陆军少将(其经历与蔡锷类似,只是稍早)。西部集团军装备有战车968辆,步兵战车996辆,装甲运兵车1002辆,100mm以上火炮1135门,校射飞机76架。也有空军一个飞行军配合作战,装备战斗机222架,低空攻击机225架,中型轰炸机189架,侦察机27架,其他勤务飞机26架,军长为原明国空军少将封万里,现为燕国空军中将。

从以上三国军队的将领配置可以看出,南俄的领军将领还是几年前的内战中崛起的军事将领,其领军经验大多从战争中磨练得来,但是受过的专业培训严重不足。燕赵两国的军官全部为科班毕业,且读者可以看到大多是原位面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除了空军将领以外),可见一个人的道路选择是有他的自身规律的,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三位皇帝在开战前的沟通中,还有点担心原位面中苏联开国将帅的领军水平,但是几位高级生化人顾问的一席话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这几位顾问认为,且不论燕赵两国压倒性的装备优势(如果不是怕泄密,使用华夏陆空军一线装备的话,优势还会更大),只是两国的前线将领的专业水平足以碾压南俄军队,因为在绝对的优势面前,战役战术的优势不值一提,再说南俄统帅的领军水平也不见得高过两国将领。燕赵两国的陆军将领在民初表现一般,是有其自身原因的,第一是内战限制了水平的发挥,第二是这些人在原位面受到的教育极为有限,第三是装备技术水平的限制,第四是当时国内复杂的政治形势的限制。

顾问们的话让三位皇帝放下心来,但为了保险起见,在与两国国王、前线将领沟通后,也做了完全的准备。第一是兵力,除了两国继续动员外,三国以及中华各准备了一到两个集团军的后备兵力,共6个集团军165万人;第二是装备,如果前线战事陷入胶着,将立即更换原位面五六十年代的装备,到时泄密也顾不得了;第三是指挥,四国准备了十位以上的中将以上的将领,准备一旦战事不利,使用这些资深将领更换前线指挥官。

对于三位皇帝的顾虑,两国的前线陆军将领非常不以为然,个性张扬的徐树铮认为,如果不能干净利落的全胜,两国团以上军官均该撤职处理,轻则解甲归田,重则处刑。在这些人眼里,对方的南俄军队除了信仰的狂热,其他毫无可取之处。

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7月20日,南俄两个方面军不宣而战,向燕赵两国发起了进攻。实际上没有宣战也符合华夏国家的意图,因为只要宣战,不分出个彻底胜败是不好停下来的。但是南俄的存在对于华夏国家是有用处的,华夏并不想彻底消灭南俄,还希望他们在东线碰了一头包后视线向西,给欧洲国家添些麻烦呢。

确如前线将领预测的一样,悍不畏死的南俄士兵的战术素养很差,除了不惜命之外,其他乏善可陈。他们的主动进攻的炮火准备很差,且很快被事前标注好坐标的燕赵两国远程炮兵压制,并被摧毁了绝大多数大口径远程火炮。随后的南俄步兵、战车冲锋就成了一边倒的屠杀,战役开始第一天,燕赵两国阵地前的南俄士兵的尸体就有4万多具。

连续三天的对两国阵地的突击仅死亡的士兵就超过了十万人,深知南俄详情的伏龙芝以及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心生退意,作为在内战中厮杀出来的军事统帅,知道现在的南俄已经承受不起如此巨大的人力损失,并且战前他们是坚决反对对两国开战的,只是政治领袖们的一意孤行,才酿成了如此惨剧。但他们退兵的请求被各自的政委所阻拦未果,反而在两位政委打了小报告后,莫斯科派来了监军---东南方面军的托洛茨基及东方面军的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身份是人民委员会代表。

在两位人民委员会代表的督导下,两个方面军继续向燕赵两国的阵地发起进攻,连续两天8万多人的死亡令两人冷静下来,但他们也是骑虎难下,因为在莫斯科,他们两人是坚定的主战派。最后图哈切夫斯基冒险越级给革命导师发了电报,言道如果继续进攻,将会把两个方面军近百万人全部葬送在两国边境,这对于南俄来说是承受不起的人力损失。图哈切夫斯基建议既然两国还未宣战,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撤军求和,集中精力发展国内,准备将来再一较长短。

革命导师接到图哈切夫斯基的电报痛苦异常,原以为两个国家立国未久,有可能在战场占些便宜,为争取较好的贸易待遇多些筹码,谁知打成这般模样。在经过党内最高层的紧急会议后,革命导师于8月2日无奈的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但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