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80

第80章 “定碗”“糇食”及其他

“河西方言”寻根之二

武威青年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祭》,是一部难得的佳作。自2000年10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以来,除被评为“上海优秀图书”外,同时荣登“2000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排行榜”,为五部上榜作品之一;近又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新人奖第一名真可谓好评如潮了。

《大漠祭》采用了大量河西一一特别是凉州地区的方言土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但由于作者年轻,对产生于旧时代的有些民谚成语,缺乏深人考证研究,“拾在篮里便是菜”,难免出现不少讹误。鄙人有幸与雪漠为“大凉州”同乡,故不揣冒昧,试举二三实例,稍加辨析,供作者参考,并作为我“方言寻根”的续篇。

“定碗”《大漠祭》中有一条“见不得叫花子端鼎碗”的谚语。按我的故乡——古浪民间的习惯说法,应该将“叫花子”改为“穷汉”一一这条谚语里的“穷汉”,端的不是“鼎碗”,而是“定碗”。

“见不得穷汉端定碗”,是反映富有者对穷人的骄矜心理。正如赵太爷不准阿卩姓赵一样,穷人是不配端“定碗”的。因为,“定碗”是一种名贵的瓷器。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烧制窑场一“定窑”的产品。因其窑址在河北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烧出来的白底蓝花瓷碗,非常精致美观。现在,真正的定碗已经成为珍贵文物,无论穷汉富人都端不到了,只留下这一句谚语,还在民间流传。

然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家里的确有几只“定碗”。我端着它吃“青稞面搅团”或“山药米拌面”,一点也没觉着它有多么贵重。不过,家里人都叫它“假定碗”。当时,我只记下了这个音儿;至于“假定碗”是什么意思?怎样书写?就毫无所知了。直到后来读了一些书,增长了一点知识,这才恍然大悟一一喚!原来我端过的并不是真定碗,而是定碗的仿制品“假定碗”。

我们凉州人的老祖宗,特别是有钱的祖宗,一定端过来自河北定窑的正牌定碗。使用定碗,已经成为当时富裕阶层的一种身份标志。也正由于定窑瓷器名满天下,各地瓷窑便有了仿制品。仿制品质次价廉,商家和消费者都不讳言那是冒牌货,干脆就把这种碗叫做“假定碗”;所以,像我故乡那样的穷乡僻壤的一般农家,也就有伪劣假冒的“定碗”可端了。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那时,河西民间还有相当数量的“假定碗”。谚云:“瓦罐不离缸沿破”,又曰:“彩云易散琉璃碎”;这就是说,陶瓷器皿是最容易破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到《大漠祭》作者雪漠的童年一60年代后期,在河西农村,不仅真定碗已属凤毛麟角,就是假定碗也难得见到了。大概雪漠根据“钟鸣鼎食”的成语,未加深究,就把“定碗”写成“鼎碗”了。

“糇食”《大漠祭》中的老农民老顺,经常将自家那一点点赖以活命的口粮,称之为“猴食”。在一般观念中,猴子的食物当以干鲜果实为主。所以,孙悟空才偷吃蟠桃、人参果,而对人间烟火食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河西地区根本没有猴子,老顺挂在嘴上的“猴食”,其含义就颇费猜疑了。

原来,“猴食”并非猴子的食物,乃“糇食”也。这是保存在河西民间的古汉语之一,其词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周列国时代。《诗经‘大雅‘公刘》有句云:“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注释家说,“糇粮”就是“干粮”;出门人把烙饼之类的干粮,装在包裹、口袋里,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千百年来,平民百姓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

同属武威地区的我的家乡古浪县,旧时代在举行丧葬仪式或做谢神道场之类的迷信活动中,事主家常常用杂合面做出许多比核桃略大的小馒头,俗名“糇食蛋子”。在法事进行过程中,将“糇食蛋子”大把向空中撒去,意思可能是祭奠毛神野鬼;但小馒头一出手,看热闹的小孩子便一窝蜂扑上前去,从脏土泥地上拚命哄抢这些“糇食蛋子”,把它当做捡便宜得来的点心,吃得津津有味。那种与神鬼争食的场面,绝非今日的少年儿童所能想象。

所以,民间形容体积渺小、数量甚微的食物就叫“糇食”。因此老顺也将保存在自家仓子里的那一点可怜的籽种和口粮,以自嘲的语气称之为“糇食”。我想,从前的武威农村,也一定有撒“糇食蛋子”的风俗。这才使这一古老的汉语词汇,得以流传至今。

“师公子”与“鼓”《大漠祭》曾经引用过一句民间歇后语:“师公子不吃牛肉在骨上出气”。面对这句俏皮话,莫名其妙的读者未免大惑不解:师公子不吃牛肉,为啥在牛骨头上出气和怎样出气?对读者的质疑,谁能明白无误地给予解答?难!

原来铕误在于作者。只有一字之差,“鼓”误为“骨”;师公子便不去敲“牛皮鼓”,却来砸“牛骨头”了。

这是一则相当谐墟的歇后语。如要了解它的全部含义,首先得弄清楚“师公子”的来历。《聊斋志异》卷六有《跳神》一篇,记叙山东“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倩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名曰跳神”。旧时代,在我的家乡也有“跳神”活动。不过其主角不是巫婆,而是神汉,人们都叫他“师公子”。平时,师公子也是农民。只有在为人驱邪捉鬼、或在庙会举行法事活动时,才扮演迷信职业者的角色。在比较盛大的庙会上,往往会请来十头八个师公子集体表演跳神。其伴奏乐器就是《聊斋志异》上说的“铁环单面鼓”。最引人人胜的节目名叫“甩帽盖子”。所谓“帽盖子”,就是留在头顶的一条长辫子。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清时男人头上的辫子都已剃光了,唯有师公子还留着辫子。我们家乡有一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童谣叫《你搭梯梯我上房》,内有这样的语句:“……树呢?山水冲倒了。山水呢?老牛咂干了。老牛呢?剥了皮了。皮呢?师公子鞭了鼓了。师公子呢?甩了帽盖子挣死了!”当神灵附体时,师公子的首席法师,便赤膊甩起辫子来。他手舞足蹈,甩出各种花式;据说,最有功夫的师公子,能连续不停地甩几个小时。这时候,配合伴奏的其他师公子,便使劲儿敲击单面牛皮鼓,气氛异常热烈。所以,童谣说:“师公子呢?甩了帽盖子挣死了”。歇后语说:“师公子吃不上牛肉在鼓上出气”;其讽嘲戏谑的,正是这个击鼓、甩辫的滑稽场面。

上述几例讹误,连同其它相类问题,我皆已向作家雪漠逐一提出,希望能在《大漠祭》再版时参证校订,以免有“数典忘祖”之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