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55

第55章 青山埋忠骨

南行漫记之三

西湖孤山优美的风光,正如一副对联所说,那是:“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但我在这里没有多加流连。因为想趁此难得机会,一看栖霞岭下的岳飞墓。

本来,浙江省政协接待我们的同志,曾经向杭州有关部门联系过参观岳墓的事,可惜,得到的答复是:岳王庙修复工作还在进行,无法接待。

然而,我自己仍不甘心。暗想,哪怕是站在庙墙外觑它一眼,也算不虚此行了!

于是,我独自从孤山下来,穿过西泠桥,踏着梧桐浓荫蔽日的湖滨大路,怀着虔敬的心情,徒步向岳坟走去。许多有关岳飞的史实、轶事,自然涌上心头一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率众抵御外侮,坚持抗战到底,贏得当时爱国军民的热烈拥戴和无限崇敬。可是,腐败的南宋王朝,也有一个“四人帮”一一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楔。他们以“莫须有”三字狱,在风波亭阴谋暗害了岳飞,造成千古奇冤。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盗出遗体,埋葬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种双橘为记。宋时的九曲丛祠,还是一片堆满螺蛳壳的荒凉地带,所以《精忠岳传》中有“欲觅忠良骨,螺蛳壳内寻”的民间传说。岳飞之死,引起南宋朝野士庶群情激愤,纷纷上书辩冤,但因为最高统治者一宋高宗赵构,本来就是主和派的后台。他只怕打败金人,迎还“二帝”,自己的皇帝龙位就有点不太牢靠了。这位“绍兴天子”,偏安江南,苟且偷生。每日酒酣歌歇,闲极无聊,竟然大养起鹁鸽来。当时有人题诗讽刺道:“鹁鸽飞腾绕帝都,朝放暮收费工夫。如何养个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帝书。”——如此一个混账皇帝当朝,自然使岳飞沉冤长久不得昭雪了。直到宋孝宗赵眘时,为了平息民愤,才为岳飞平反,将遗骨从九曲丛祠迁葬到栖霞岭下。并在墓旁建祠享祭,命名“褒忠衍福寺”。宋宁宗复加封岳飞为鄂王,故后世将衍福寺称“岳王庙”。

从前参观过岳王庙的人们都记得,在坟墓前面的铁栅栏内,左右分跪着秦、王、张、万俟四人反剪双手的铁像。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宋代“四人帮”的奸像,最初是用铜浇铸的,因为游客于凭吊忠魂之余,常常向跪在眼前的这四个奸人,恨极而唾之;时间既久,竟致铜像腐烂不堪,到清朝年间,才又改用生铁铸造出来。古有“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的说法,也难怪“万人所唾”,遂使“顽铜腐毁”了!

岳王庙中流传下来的对联是很多的。如刻在坟前华表上的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刻在拱门上的有“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见真伪”;以及庙内廊柱上有一副长联:“遗迹镇栖霞,洒泪重瞻新庙貌;大旗悬日月,撼山愿学古军容。”都是脍炙人口,久为人们所广泛传诵的。

据《清稗类钞》一书记载,清阮元重铸四奸铁像后,有人撰写一联,制成木牌,分别悬挂在秦桧和王氏的脖颈上,道是:“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呸!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这副对联妙就妙在用老两口吵嘴的语气,绘声绘色地表达出秦、王二人互相埋怨、悔恨不已的心理状态,作者是很富于幽默感的!

想不到这样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却被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四人帮”砸烂了。他们无视国家文物保护禁令,焊然铲除岳飞坟墓,捣毁塑像、碑石,就连那曾被万人唾骂的古代“四人帮”的“奸像”也弄没了。1972年我第一次来杭州时,只见牌匾失落,庙门封闭,达七百年之久的岳坟遗迹,似乎已从西湖游览图中永远抹去了!

相隔七年,当我这次再来杭州时,欣闻粉碎“四人帮”以后,对岳飞墓进行了修整。由浙江美术学院师生重新塑起了岳飞像。墓地上的华表、碑刻等文物,尽量搜罗、修补,恢复原状。就连那“四奸”铁像,也依样铸造出来,让他们仍然跪在老地方,任凭游客戟指唾骂。当人们在诅咒那古代“四人帮”时,自然会联想起我们现代的“四人帮”。秦桧等只害了一个岳元帅,而江青等却害了好多个元帅,害了千千万万无辜的中国人民。今“四人帮”比古“四人帮”罪恶尤为深重!

我这样想着,不觉信步走到岳王庙前。只见门楼青瓦朱漆,焕然一新。门首正中悬挂一块直匾,金字大书“岳王庙”。门外临街,拦着一道施工时临时设置的栅墙。有车辆停放门口,工人们正把堆积在门外的建筑垃圾运走。我踏着断砖残瓦、泥灰草屑,走上石阶,从门缝窥视时,因为仅只一线空隙,自然看不清门内景物。我正在徘徊逡巡间,忽然有个工人拍门呼叫,少顷,大门半开了,那叫门的工人进去了。接着,里面的工人,继续把垃圾抬运出来。我趁这空子,从半开的大门里望去,只见正殿画栋雕梁,修饰一新。从敞开的殿门里,远远看见一座高大的塑像,全身素白,不知那是上面覆盖着罩物,还是白色的泥胎上犹未着色?由于距离远,我的目力又差,就无法判断了。但可以肯定,那就是即将雕塑完成的岳飞肖像了。至于坟墓、华表、石马、“铁像”等等都在殿后,自然是看不到的。这时候,有几个好奇的游人,想踅进去看个清楚,却被恪尽职守的守门人婉言谢绝!终于,那半开的大门,重又紧紧关上了!

当我依依离开这崇高庙堂的时候,转念一想,也许就这样站立门外,远远看上一眼,倒比升堂人室、一览无余更好!让安卧在青山怀抱里的英雄忠骨,带着它庄严神奇的色彩,在我的记忆和想象中,留下一个永难磨灭的美好的“悬念”吧!

1979年6月24日写于兰州白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