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54

第54章 丞相祠堂何处寻

南行漫笔之一

正当暮春初夏时节,成都天气,温暖和煦。能于此时遍访蜀中名胜古迹,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列人我们活动日程的第一个项目,便是游览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原来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由于近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扩大,现在已经并人市区,成为一座占地五十余亩、重门广宇、翠柏红墙、景色幽美的公园了。

武侯祠最初建造于何时,已无从详考。但生活在盛唐时代的大诗人杜甫,就亲眼看到“孔明庙前有古柏,柯如青铜根如石。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这里不仅有诸葛亮庙,而且已是古树参天了。现在,祠内还保存着唐碑一通,系宪宗元和四年立。碑文是唐宰相裴度所撰,大书法家柳公绰书写,著名石工鲁建刻字;文章、书法、刻技并美,被誉为“三绝碑”。碑文开头,作者写道:“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在这里,裴度将诸葛亮说成是史无前例的完人,其词未免过誉。然而,秦皇汉武,参半功罪。伊吕萧曹,互见短长;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诸葛亮身上,的确具备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品质。且不论他在政治、军事上显示过的杰出才能,仅就其道德情操方面树立的高尚风范,亦足以感人至深了。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率军伐魏,因误用马谡,致使街亭一战,兵败返师。对于此次军事失利,蜀后主刘禅并没有追究责任,但诸葛亮主动提出请求,将自己贬官降级,并把所犯错误公布全国一其严于律己如此!当年刘备打下四川,对功臣赏赐有加,诸葛亮得金五百斤,银一千斤,钱五千万。他用这笔奖金,置了一部分产业。在他晚年时曾上表后主,将其家庭经济状况,作了一次书面汇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可资一家温饱。他自身享受供给制,不缺衣食。止此绝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之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样,才不负于国家。一个封建时代权势显赫的重臣,能做到如此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实属难能可贵!

武侯祠内匾额、对联甚多,其中清赵藩所撰长联一副,最受游人赞赏: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战注重“攻心”,施政善能“审势”,这的确是诸葛孔明当年治军理国两大特点,很能启人深思。

武侯祠前后大殿及两廊,共有蜀汉君臣文武塑像四十余尊,皆系清代重修殿堂时塑造。艺术平平,没有多少特色。至于历代诗人词客咏颂诸葛事迹之作,几乎随处可见。其中最为脍炙人口者,当推杜甫《蜀相》一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竭诚拜谒成都武侯祠后所作。全诗情景交融,真挚深切,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刻成诗碑,镶嵌于诸葛大殿壁上。名诗古迹,相得益彰,的确为古老的武侯祠,增添了特异光彩!

另据明人杨修庵说,正德戊寅年过武侯祠,见壁上题诗一首云:“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愧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评家以为此诗评述诸葛事迹,足能与杜甫《蜀相》媲美,只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深足可惜云。此说是否确当?顺录原诗于此,以供好者玩味。

出诸葛大殿往西,过小桥,经荷花池,翠竹蔽日,曲径通幽,沿红墙夹道前行,便到刘备墓。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驾崩”白帝城,遗体运回成都,与甘、吴二夫人合葬于此,史称“惠陵”。惠陵封土高达十二米,草木杂生,俨然是一座小山,被高墙团团围住。墓前大门高悬一匾,题“千秋凛然”四字。两旁对联写的是: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滕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此联据说为清代常州人顾复初撰写,文辞典丽,书法精妙;凭吊刘氏身后遗迹,兼及魏武遗闻,感慨殊深。据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曹操有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后来扬刘抑曹派,多依此作为“阿瞒狡诈”的证据之一,曾有人作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又云:“毕竟机心缘底事,秋风无恙卧龙坟。”其实,漳河疑冢之说,可能只是一种事涉渺茫的传闻而已。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曹操、刘备,都不愧为一代雄杰。他们生当乱世,而能各成“霸业”,其于广开才路、延揽谋臣骁将,为我所用,实属曹刘成事的重要经验。其中刘备尤能礼贤下士,巨眼识人。想当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年方27岁。备爱亮才高,亮感备心诚;千里马适逢伯乐,于是,刘备力排世俗偏见,唯才为重,决然选拔了这位青年干部,并委以“中兴汉室”的雄图大任这的确是刘氏眼力胆识过人处。

瞻仰武侯古祠,流连昭烈崇陵,想百代千秋,在多少游客心中,唤起肃然敬意!

1981年1月8日写于兰州白银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