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53

第53章 长留天地一草堂

南行漫笔之二

从锦江饭店到杜甫草堂,坐汽车走了一刻钟。杜甫在《客至》一诗中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看来,要让一年过半百的老头儿,拄着拐杖,从垸花溪畔的草堂,步行上成都市买菜打酒,那的确是一段不近的路程。所以,杜老只好以简单蔬菜和家酿醪糟待客了。

汽车停在“草堂寺”大门门口,赫然一副对联,首先映入游人眼帘: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这本是杜诗《怀锦水居止》的两句,如今顺手拈来,即成妙对。我们鱼贯进人大门,开始游览草堂了。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从甘肃流亡到四川,在成都西郊盖了一座茅草房子,在这里挨过四年穷困潦倒的生活,写出了二百多首诗;这茅屋遂成闻名于世的“工部草堂”了。杜甫死后,随着唐王朝的日趋衰落,这座草堂亦破败倾颓。迨至中唐之际,茅屋园林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几根柱石,半埋在荒草之中。时间过了三百年,直到北宋元丰年间,才有人在草堂旧基上,为一代“诗圣”建立祠宇。嗣后几经沧桑,重修改建者多次,始奠定目前基础。今日草堂,占地三百亩,建筑规模宏大,陈列文物丰富。翠竹红蕖,叠山曲水,风景亦甚优美。再加杜甫诗名满天下,因而引来大批中外游客,长年络绎不绝。想当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呼天抢地的狼狈情景,他怎会想到千载之后,自己的草堂故居,会出现如此热闹风光!

我们走完长长的“花径”,过小桥,入“柴门”;左为“怡爱航轩”,右即“草堂书屋”。来到这里参观的人们,大抵怀着一点“思古之幽情”,都想踏着落英满地的花径,穿过荆柴编造的篱笆门,瞻仰那三重茅草盖顶的草屋一以体验诗人当年真实生活的情景。而现在呈现在游客眼前的,却是“花径”少花,“柴门”非柴;至于那名扬中外的草堂,竟连一根茅草也看不到。高柱轩窗,青瓦盖顶——今日的“草堂书屋”阔则阔矣,无奈名实相去太远,未免使观者感到意兴索然!

其实,在杜甫诗歌资料中,巳将他的草堂布局,描绘得相当清楚。我们何妨采用西安“半坡博物馆”为六千年前的古人恢复圆顶土房的办法,选出一块合适地面,搭几间川式稻草房子,栽四株新松,种一片翠竹;花径、柴门、茅轩、水槛……一一按古代风貌布置,那岂不是更能给人以真实亲切感、也更具有认识价值吗?

在“工部祠”内,供有杜甫全身泥塑像。两侧以黄庭坚、陆游像配祀,故有一副对联写道:“荒山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山谷、放翁,虽为宋代著名诗人,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无法与杜甫相比。且又与草堂主人并无特殊关系;为什么偏偏把这两位“异代不同时”的词客,请到工部祠堂占据祭坛一角,真有点莫名其妙!苏州“戒幢律寺”的五百罗汉堂中,塑造了一尊赤面长髯的关云长,已令人有滑稽之感,眼前这座杜甫故居纪念馆里,竟也开辟了“革命文物陈列室”、“毛主席诗意画陈列室”……热闹尽管热闹,却未免有点牛头不对马嘴!黄庭坚、陆游的塑像,那已是历史遗迹,自然用不着把它搬走;但草堂中的“革命文物”之类,我看还是陈列到“革命历史博物馆”为好。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杜甫草堂,现有很多珍贵的碑刻图像及历代名人书写的匾额楹联。或勒石,或椠木,琳琅满目,多不胜记。其中如清代顾复初撰写的长联,就很著名: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郭沫若先生非常赞赏此联,说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脍炙人口,翱翔艺林,曾为名祠平添诗料”……可惜,顾书原刻木联早毁,解放后重修草堂,郭老根据自己记忆,特嘱于立群氏以隶书重为补写刻出,现悬挂在“大廨”两旁。毛主席于1958年3月游览草鸯时,读到这副对联,赞之曰:“好!”其他如吴昌硕、何绍基、谢无量、沈尹默、郭沫若……等近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都在草堂留下了他们的手迹。郭沫若先生撰写的一联是: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这里,郭老以精炼的十六字,将杜甫的为人和诗作,作出了很高的、也是公正的评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同一个郭老,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却写出了一部《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专著,将杜甫和杜诗贬抑得一塌糊涂。在这本书里,他挖苦“新老研究家们”把杜甫称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是“眼睛里生了白内障”,郭老恰恰忘了自己亲手为杜甫草堂撰写的对联中,不是也在颂扬杜甫是一位“笔底”写尽“民间疾苦”的“诗中圣哲”吗?他在剖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竟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是杜甫辱骂“贫穷的孩子为盗贼”,因而就“赤裸裸地表示着诗人的(地主)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的”。又摘引《官定后戏赠》一诗中的两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作证,批评杜甫“留恋都门生活而不愿去穷乡僻境与民众接近”。甚而至于举《进(雕赋表》一文为例,给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诗人扣了一顶“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郭老在该书中还考据杜甫于大历三年正月,离开夔州买舟出峡的原因,是为了跑到江南追求“越女天下白”,醉心于风流韵事。可是,他接着考据下去,又为当时的杜甫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査,查出57岁的老诗人患有“糖尿病”、“肺病”、“半身不遂”、“耳聋”、“齿落”、“视力衰退”、“走路脚不灵”,以及衰弱得“连字都写不成了”等等。试问,既然杜甫已经病得如此严重,又怎能够浪迹江南,去追逐那细皮白肉的“越女”呢?真是矛盾得出奇!武断得惊人!

我们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总算大致看完了杜甫草堂所有陈列室及文物古迹。最后又匆匆去小卖部浏览一过。这里发售草堂导游图、杜甫诗选集、风景照片、文物拓片、草堂图案手绢等纪念品,中外游客购买者甚为踊跃。我选购了一张制作精致的书签,上面印有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诗曰: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981年1月23日写于兰州市白银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