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48

第48章 关于王蒙“走西口”

文艺界许多朋友都知道,王蒙在“文化大革命”前后,曾经“流放”在遥远的新疆农村劳动改造。但王蒙究竟在什么时侯、什么情况下去了新疆?却鲜为人知。笔者于60年代初,在一次偶然的集会场合,亲自听到决定王蒙“走西口”的一点“内幕”消息,现如实写出,以飨读者。

1963年8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作协招待所,由主编李季亲自主持,举办了一期小型文学讲习班。参加的学员有江苏的陆文夫、方之,山东的牟崇光,河南的段荃法,哈尔滨的韩统良,新疆的吴连增及甘肃的赵燕翼。本来还有“长影”的张天民,因他正忙于改编电影《路考》未到。当时我们都算是“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部对“新秀”的培养工作,做得极为细致。学员人数虽仅七名,却郑重地邀请了文学界在京的许多名家大师,为我们讲课。茅盾、叶圣陶、邵荃麟、周立波、吴组缃、林默涵、张天翼、叶君健、候金镜……诸先辈,都来作过长篇报告,有的还讲了又讲;其诲人不倦的精神,真令人感动!当临结业那天,特邀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前来与学员会见,并共进午餐。人席之前,大家随便坐在会议厅里,漫谈了许多有关文学界及创作方面的话题。记得曾谈到吴雁(王昌定)鼓吹“创作需要才能”的问题。谈到可否创办一本“内部参考”的文学刊物问题。也谈到“李双双”在读者中褒贬不一的问题。后来不知由谁引发,话题忽然转到王蒙身上。周扬关切地问:王蒙今在何处?李季回答:现在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师。于是,周扬、邵荃麟等几位权威人士,都认为让王蒙教书,会把一个创作人才糟蹋了(大意如此久那是很可惜的;应该设法安排他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还可以鼓起劲来,继续写嘛!众人皆点头称是:

为时不久,我听到王蒙果然“西出阳关”一一到新疆去了。最初安排他在自治区文联任编辑,1965年下放伊宁农村劳动锻炼,“文革”中期人“五七干校”改造,1973年又调人新疆文联创作研究室工作。就在这一年,我以甘肃省歌剧团编剧身份,去新疆哈萨克牧区体验生活,曾慕名前往新疆文联拜望王蒙因故未遇;失之交臂,深感遗憾!直到1979年“文革”结束,王蒙才被“落实政策”,调回北京。计先后在新疆16载,已能操一口流利的维吾尔族语言,可见他与兄弟民族人民关系的密切。

据上所述,可知当年王蒙之所以远走“西口”,实出于中国作协首脑人物的特别安排;对这位命运坎坷的青年作家,珍惜其才华之不可毁灭,而存有厚望焉!至于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更不曾冷落20年后戏剧性地出任该刊主编的王蒙。记得就在这一时期前后,《人民文学》还发表过他的短篇小说。题目我已忘记,写得有点拘谨,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只记得中有“悉悉率率”一词而已。

当然,在那一历史背景和政治气候之下,王蒙是不可能大展其才的。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是那时王蒙不去新疆,我们也就没有眼福看到他用他那枝生花妙笔,为读者描绘出天山脚下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