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49

第49章 有缘相会常香玉

这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缘,我不期而遇常香玉。

1996年12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来,我和常香玉分属两个代表团,除非专门去寓所拜访,个人接触的机会是不多的。有一天,在人民大会堂,我忽然发现,正对着我座位的前一排,是一位满头白发如雪、却穿着鲜艳红色上装的老太太。我一眼就已认出一一哦!这不是我久已钦仰的豫剧大师常香玉么!

于是,在她顾盼之间,我轻轻打了声招呼:“常老!您好!”

她向我礼貌地点头微笑,作了无言的回答。

“我是甘肃的代表,作家,”我自我介绍说。“我从兰州来……”

“兰州?”她一听兰州二字,立刻满面笑容:“兰州,好地方哟!”

常香玉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建立初期,正当她风华正茂,英姿飒爽之年,多次莅临兰州,在金城戏剧舞台上,奉献出她精湛的艺术,贏得了多少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啊!她对兰州如此一往情深,自在情理之中。

“我也是您的老观众我说。“解放前,我看过您的演出。”

“是吗?”她微笑着说。

那是真的。1949年春夏之交,豫剧名旦常香玉,应“西北军政长官”张文白将军邀请,来到兰州。张将军在西北,一向热心文化事业。他曾经组织新疆歌舞团,赴全国巡回演出,引起空前轰动。《大公报》发表社论欢呼:我们伟大祖国,竟有如此灿烂迷人的歌舞艺术!这次把常香玉请来,又掀起一股豫剧旋风。票价虽然提得很高,依然抢手难买。我是凭着挂在胸前的一枚蓝底白字“甘肃民国日报”的圆形徽章那是“无冕王”(记者)的标志这才混进剧场。由于时间过去已半个多世纪,那次所演的剧目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青年常香玉那余音绕梁的唱腔和神采飞扬的表演,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兰州的戏迷,除了秦腔,就喜欢豫剧,”我说。

“秦腔和豫剧,是姊妹艺术。”她说。

据熟悉兰州剧坛掌故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当年常香玉和秦腔著名须生刘金荣,还同台串演过秦腔《玉堂春》,一时传为佳话。

常老开朗地笑着,对此并不否认。

“兰州市至今还保留着一个豫剧团,”我说。

“很好,”她微微点头说。

“豫剧团培养了一批相当不错的年轻演员,”我继续介绍说。“有个名叫周桦的,还得了第13届梅花奖。”

“一个上海女孩子,学唱河南戏,也真不容易!”她慈爱地微笑说。

嗨!我的介绍是多余的。原来常老知道周桦。

后来,周桦告诉我,她先后数次拜会过常香玉老师。她老人家还仔细地听过她录制的常派戏《断桥》的录音。可见,大师对远在西部的后起新秀,是多么关怀啊!

和当年的“爱国艺人常香玉”交谈,不能不提到五十年代初、当抗美援朝热潮澎湃之时,她亲率“香玉剧社”义演,捐献了香玉号飞机的艺坛壮举。

那时,举国上下,爱国热情高涨。我因病刚从部队文工团回乡疗养。我把组织上发给我的一点点医药费,也拿出来作了捐献。

“常老啊!”我笑着说,“您捐的是整个儿一架飞机,可我只捐了飞机上一只螺丝钉儿!”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表情沉静,只说了两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常香玉以82岁高龄跨鹤西归,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有关她生平的专题片,在老人的书面遗嘱中,她又郑重地写上了那掷地有声的八颗大字: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一个戏曲艺人,具有如此博大的爱国情怀,实足以为人楷模,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