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44

第44章 连城土司之女轶事

我冒着七月酷暑,前往永登县档案馆,企望能从尘封数百年的历史残卷中,查寻一位艳若桃李、志比金石的甘肃奇女子。她,就是连城土司鲁鉴的女儿。

可惜,在厚达盈尺的《鲁氏家谱》中,有关该女的记载仅数百字。就连她闺中芳名,亦不著一字,实为陇史轶闻之莫大憾事!

我要是拥有谥赠名号的权威,真想追封她为“连城公主”一一事实上,她的确也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主。因为她的曾祖父脱欢,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五世孙。脱欢本人,又被元朝封为安定王;像这样出身皇家的女孩儿,叫她公主也是当之无愧的。

鲁氏始祖脱欢,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挥师攻克大都(北京)时,率残部流落河西。后归附明朝,被安置在庄浪(今永登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连城,封以世袭土司职位,辖领地9000平方公里,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王国。从此历世效忠新朝,“屡有勤王功绩”。永乐时赐三世土司什加鲁姓,遂沿用汉式姓名至今。据《家谱》记载,自鲁氏一世祖脱欢娶兰州马氏起,历代不断与汉族通婚;其家族虽世袭武职,但热心捐资兴学,接受儒家文化熏陶,故知书达礼,被后世学人誉为“鲁鉴之裔,颇知文学,自非他土司可比”(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

鲁鉴,为连城鲁氏第四世土司。守边御侮,身经百战,累积军功擢升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镇守延绥等地总兵官,挂靖虏将军印。

《明史》有传云:“鉴有材勇,遇敌辄冒矢石,数被伤不为沮,故能积功至大将。”可见其声威显赫,名闻朝野。妻李氏,湟中高阳伯李文女,出身名门,《家谱》称:“性贞静,教子女有法。”长子鲁麟,袭父职为五世土司。次子鲁福,任西大通峡口指挥同知。还有一个女儿,便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五百年前有信史可征的“甘肃第一美女”。

在明代,甘肃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信息极不灵通。然“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天生丽质、如花似玉的连城鲁家女儿,美名远播,不胫而走,就连身居京城的皇帝,也被不断传闻诱惑而心猿意马骚动不已。

斯时,正值明武宗朱厚照当朝执政,他是历史上著名的荒淫皇帝。我国传统戏曲中有一出名为《游龙戏凤》的折子戏,演的是一位微服出行的风流天子,对小酒馆女老板进行性骚扰的故事。那男主角“正德皇帝”,正是朱厚照其人也。他从14岁少年登基,开始几年还算老实;可是,很快就被宦官刘瑾、钱宁等奸佞小人教唆引诱,沉湎于淫乱糜烂生活而不能自拔。他听任亲信滥用国库资金,建造藏娇淫窟“豹房”、“新寺”,并招揽江湖浪人进献“房中术”;恣情声色,纸醉金迷,其色情丑闻,天下无人不知。现在,他又得悉在那遥远的西北边塞,竟然出了个蒙汉混血的绝代佳人时,早已心痒难耐,垂涎三尺。遂传旨特派太监赵磷,携带丰厚聘礼,前来庄浪迎娶“新娘娘”进京“承欢”。

然而,年已“及笄”的鲁家姑娘,已于此前婚配甘州守备毛浚,早成一位有夫之妇。当“圣旨”下达连城土司衙门时,引起一片惊惶。而姑娘本人,更是坚决不从。她对“钦差大人”说:“妾本边地一碌碌女子,德薄才疏,不足以辱朝命。况既嫁有夫,贫贱相守,匹妇之志不可夺也;尚望公公善言上奏,乞恕万死之罪!”赵磷不听,严词催逼说:“圣意已决,谁敢违抗?还是请贵人及早梳妆登程为好。”

姑娘默然而退。

当时,父亲鲁鉴、长兄鲁麟都已去世。侄儿鲁经承袭父职为六世土司,其勋业官声尚待提高。至于丈夫毛浚,不过是小小一员下级军官,自然都没有力量庇护一个被皇帝点名“召幸”的弱女子。如要保全自己的人格尊严,她唯有用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换取。于是,她毅然持刀自刎,血染罗衫,倒卧床第。幸被侍婢发现,紧急抢救,未能即死。家人恐惧,昼夜轮流看守,以防不虞。一日,稍有疏忽,她乘间又用燃烧的艾灸,灼面自毁花容;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那“催命鬼”赵磷才扫兴而去。然而,可怜的姑娘,也因此饮恨成疾,终致玉殒香消,不治而死。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面对强加于自己的凌辱,进行了殊死的抗争,演出一幕惨烈而壮美的悲剧,至今思之,犹令人痛惜扼腕不已!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这位被五百年无情岁月湮没无闻的非凡女性,犹如早落的一瓣鲜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其寂寞孤冢今在何处,恐怕再也无从寻觅了!我唯一希望的是,如能在连城风光迷人的旅游胜地一吐鲁沟,找到一处曾与当年土司女儿有关的景点,为她树立一块纪念碑,以供八方游客凭吊,那将是一桩好事。

附记:

据《古今笔记精华录》“媒人”条“绿珠”一文栽:“昭君村生女皆炙破其面,故白居易诗曰:不效往者戒,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烧灼成斑痕!”颇类明鲁土司女灼面以拒正德征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