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狂人痴语——与虚空的对话
34581500000002

第2章 历史有无限可能,没人可以断然否定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明末的连年饥荒,导致流寇四起,明朝廷四处救火,崇祯焦头烂额,这时候应该怎么应对辽东的女真入寇呢?)

我:您说到这,我忽然想起了“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战国末期秦赵会战于长平,赵国当时的国君赵孝成王好像也是因为中了反间计,临阵易帅,用年轻将领赵括替换了老将廉颇,赵括到前线后不再采用廉颇的坚守战略而主动出击,最终导致大败,数十万赵军被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不但赵括从此成了千古笑柄,赵孝成王也成了昏君典范。

柯南:“纸上谈兵”的故事我也听过。

我:前不久我在《百家讲坛》听HB省委党校的丁万明副教授讲《资治通鉴》时也提到这段历史,丁教授说实际上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的综合实力相差很大,从军事的角度说廉颇的坚守策略也许是对的,但是赵国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前线数十万大军的长期对峙,只能寄希望于速战速决,所以临阵易帅也好,主动出击也好,都是无奈之举,有没有反间计恐怕也不得不如此。

南史公:你忽然提到这个故事,不是因为反间计吧?

我:您刚才说到当时明朝应该怎么应对清军入寇,我就联想到这个故事,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不过以史为鉴的话,我想明清之战应该也是主动出击,速战速决吧?

南史公:举一反三,孺子可教,我觉得你有学历史的天分。

我:南公,您这是夸我吗?听着有点别扭啊怎么?

南史公:真是夸你,你能以史为鉴,说明对历史有一种敏感,不过你看到了问题的一些方面,也忽略了一些方面,其一,长平之战时秦强赵弱,而明清的国力对比则刚好相反,明朝的综合国力肯定是远胜女真的;其二,你别忘了,虽然赵括的主动出击是迫不得已,但最终结果终究是失败了。

我:那您认为明朝应该采取守势?

南史公:是的。如果能够速战速决当然非常好,解决了边患就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国内问题,但是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无限接近于零。当时的明朝虽然综合国力远胜女真这个游牧部落,但是就辽东一隅来说,明军的战斗力不如清军,尤其是机动力,其实不只明清交战时如此,纵观整个历史,可以说历次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战争都是如此,即使汉武帝时期的对匈作战也是靠了文景之治所积累的国力才得以取胜。这可以说是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天生的属性,游牧民族战力强悍,机动性强,但是物质水平、科技水平低,而农耕民族则刚好相反。可以说在整个冷兵刃时代游牧民族都是长于攻,而农耕民族长于守。清军可以劫掠以战养战,而明军却因为财政问题导致粮饷都不能按时配给。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你说这战还怎么打?实际上,袁崇焕自己也在奏章上说过“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

我:看来他也是主张以守为主。

南史公:而且他说“法在渐不在骤”,也充分证明了他已经认识到恢复辽土必然是一场持久战。

我:那么他为什么要向皇帝承诺“五年复辽”呢?

南史公:两个可能:第一,袁崇焕认为五年的时间足够长了,足够完成他的方略。如果没有国内的农民军、流寇,集中力量对付女真,或许很有可能“五年复辽”,但是袁崇焕如果真的这么认为,只能说明他过于自大,而且完全没有全局观,但是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别的不说,至少他应该知道光粮饷这一项就是个大问题。

我:第二个可能呢?

南史公:第二个可能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承诺“五年复辽”只是为了宽慰皇帝。据《明史》记载,袁崇焕承诺“五年复辽”之后,崇祯暂时离开了一下,这时就有人问他“真的能五年复辽吗?有没有具体方案?”袁崇焕说“我看皇帝很心急,只不过是安慰安慰他而已。”这个人说:“皇上很英明,你怎么能信口搪塞呢?到时候完不成任务你怎么办?”这时候袁崇焕“怃然自失”,这个“怃然自失”就说明对于“五年复辽”来说,他自己也并不是很有把握的。

我:有没有可能他只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别人呢?军事机密嘛。

南史公:历史有无限可能,当然不能断然说就没有这个可能性,不过问题在于如果袁崇焕真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那他就应该认识到“五年复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反之,如果他真的没有认识到这个不确定性,那就回到了第一种可能,他自大,太没有全局观了。而且,接下来崇祯回到会议现场,他马上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粮饷要保障,武器装备要保障,组织部人事部国防部必须要配合等等,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反证,其实他是很清醒的认识到“五年复辽”不是个局部战役,而是要全局总动员的。

我:问题是这个总动员能不能动的起来。

南史公:很显然是动不起来的,虽然袁崇焕提出的各种要求皇帝当时就全部答应,但是实际上呢?就说一件事,军饷,崇祯不是不给,“这个真没有”啊。总而言之,“五年复辽”这件事,我得出的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结论:可能袁崇焕明知道“五年复辽”是不确定的,就是先给了皇帝一个热罐子搂着;否则就是袁崇焕完全认不清局势,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在五年之内“全辽可复”。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前者的。

我:或许他的全局战略就是优先保障辽东的军事计划,击败了外敌再来解决国内问题。

南史公:可惜的是,辽东还没有收复,李自成已经进了BJ历史已经证明,优先解决外敌是错误的,而且前面我们也讲到了袁崇焕自己提出的“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我认为这个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可是大家要注意,这本身就是个“拖”的策略:坚守为主,有机会就打一下,还可以借议和的名义跟敌人拖着,慢慢休养生息,操练士卒,提升军备。可以想像这种策略是很难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完成的——各方面条件都成熟,比如说国内的战乱很快平息,再赶上两次大丰收,也许三年两年就能完成,反之,十年八年也未必完得成。

我:所以您倾向于袁崇焕自己对“五年复辽”也是没有十分把握的。

南史公:是的,面对这种局势,恐怕换了任何人,也不可能有十分把握,在此,我特别请大家记住一点:我们常说的“欺君之罪”这个“欺”不仅仅是“欺骗”的意思,“隐瞒”、“瞒哄”、“敷衍”、“搪塞”这都是“欺君”。

我:我常听戏文里说“欺君”那可是死罪啊,南公的意思是袁崇焕该杀?

南史公:不,我并不是认为崇焕该杀。

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