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17

第17章 谁与争锋

2016年11月2日SH10~17°,北风微风,空气优(39)

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看见了,微微一笑,对旁人说,丞相说的是一人一口酥,于是把盒子里面的酥拿出来分人了。

曹操听闻荀彧病重,于是将一盒酥送给了荀彧。荀彧打开之后,长叹一声,丞相为人精细,如今送一个空盒子给我!

荀彧于是服剑自杀。

——某历史学家

宜:立券、沐浴、安床、开市、理发、结网

忌:移徙、入宅、出行、祈福、嫁娶

严格来说,晋文公获胜,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军事只是政治的延伸,如今是到了分配战争果实的时候了。如果分配不好,将会引发新的混乱。

城濮之战后,晋国独大,晋文公霸主地位确立,即齐桓公之后,又一位有资格号令诸侯的人出现。

此时的卫成公有家不能回,在外流浪,派大夫元咺(xuan)辅佐公子叔武与诸侯会盟。很快,卫成公怀疑元咺要拥立弟弟顶替自己,便杀死元咺之子元角,卫成公又杀了弟弟叔武。元咺便逃亡晋国,请晋文公主持公道。

晋文公审理卫国案件。

这下没办法了,打又打不过,卫成公只好派宁武子、针庄子、士荣往晋,与元咺对质,结果成公败诉。晋文公处死士荣,砍掉针庄子双脚,并派军队去卫国逮捕成公至成周,释放元咺回国。卫成公沦为阶下囚,元咺则拥立公子瑕为卫侯。

一说是在温的盟会上,晋文公扣押了卫成公,送到周王都。晋文公请求周襄王将卫成公杀了。

周襄王说:“不可。卫成公是君,元咺是臣。元咺虽对,但是为这事杀了卫成公,卫国可就绝后了(余惧其无后)!何况我们都是姬姓,你当初能放鲁共公一马,何必这次做得这么绝呢!

晋文公不干,但是不能明着来,于是实行政治暗杀,使人鸩杀卫成公。关键时刻,鲁僖公虽然滑头,却显出了自己义气的一面,为卫成公求情,并慷慨解囊,赠与周襄王、晋文公美玉各十块,周襄王同意释放卫成公。

如此看来,鲁僖公能够活下来,不仅得益于两面三刀,义气也是很重要的一面。我想,就算晋文公派兵攻打鲁国,鲁国也未必会输。

公元前630年夏,晋文公欲通过给卫成公治病中毒杀成公,幸好侍奉成公的宁俞机警,贿赂医生,在毒药中减量才使得卫成公逃过一劫。

事到如此,晋文公也无可奈何。

前630年,卫成公回到卫国复位,成公诛杀了元咺,卫君瑕(卫成公被抓后担任卫国国君,只当了两年)出奔。

晋文公虽然是霸主,但是周天子尚在,他也无可奈何,只得按照游戏规则来,算起来,这是周朝最后的荣光了!

郑国位于SX省H县一带。郑文公(前672年即位)应该也算枭雄,他自己的七个儿子有四个都死在他手上,只剩嫡长子兰、嫡次子宋、及公子归生。

看到了曹国和卫国的下场,郑国的郑文公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开始偷偷联系楚成王,可惜做的不够仔细,泄露了出去。等晋国打退楚国之后,就轮到了他。

前630年,晋文公纠合秦穆公联合向郑国发起进攻,晋、秦联军很快就包围郑国,晋国兵至函陵,秦军驻扎氾(fan)南(大致在SX一带)。当然,郑文公毕竟是姬姓,伯爵,晋文公很可能只是教训一下。

佚之狐(名字很有特色)对郑文公说,“郑国现在危若累卵,只有让烛之武面见秦穆公,痛陈厉害,方有一线生机。”

郑文公一筹莫展,只好说,“我听你的。”

烛之武不干!

此时郑文公当位已经40年,烛之武快七十岁了,青春期已过,还只是一个养马的。从这件事看,很有可能之前有人推荐他,但是郑文公不要。

郑文公只好说,“我当初没能早重用你,是我的罪过。但是郑国命悬一线,若是被攻灭,秦晋收刮抢掠,对先生又有什么好处呢!”

也是想起了僖负羁的往事,加上只是闹闹情绪,烛之武最后还是同意了!

晚上从城墙下放根绳子,把烛之武放下,去参见秦穆公。

烛之武说,“秦国和晋国来攻,郑国必亡。若是郑国亡了是您愿见到,我哪里会过来。如今郑国靠近晋国,却不靠近秦国。就算您瓜分了一块郑国的土地,又能如何。郑国灭了,只对晋国有利。晋国强大了,对秦国没有好处。当初你送晋惠公回国,他一会去就在秦晋边境修建战壕。若是留下郑国,作为您的强援,将来相互呼应,岂不美哉。”

秦穆公答应了。

他眼睁睁的看着在几年内,晋文公成为了霸主,超过了自己,那么多的小国对他俯首称臣,他妒忌了。

不能再让晋国这么强大下去了,他想。

秦穆公做了一件很绝的事情,他和郑国签订盟约,还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帮助郑国守卫疆土,才带兵回去。

烛之武开创了谋士时代,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他展现出了千乘大国的威力,不仅搅乱了秦晋的联盟,还把秦国拉到了自己一方。

从此之后,谋士们作为一个单独的力量登上舞台,开始左右各个王国的兴衰。他们不局限国家,凡是对自己有利,能给与自己地位金钱的就是效忠的对象。

晋国自然不干,大将子犯表示,愿意带兵攻城。

晋文公不答应,因为秦国的军队站在郑国的城墙之上,跟郑国开战,就是跟秦国撕破脸,何况现在局势已经变,虽然依旧是二打一。

晋文公虽然也很生气,但却说,“没有秦穆公,我哪有现在的地位。以怨报德,不仁;跟秦国绝交,不智;跟郑国和秦国的军队同时开战,取胜很难。我们也走吧!”

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晋文公没有看过孙子兵法(还未问世),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这是一个分水岭,从此之后,秦国和晋国的盟友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了。

当然,打败对手不只有一个办法。孙子兵法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郑国通过外交战,打败了想攻城的晋文公;晋文公只能上兵伐谋了,他想到了一个人。

当初郑文公赶走群公子,公子兰出奔到晋国,追随晋文公,晋文公封他为大夫。晋文公伐郑时,穆公请求不参与围攻自己的祖国,这是人之常情,晋文公同意了。

郑文公已经老了,他死后,只要晋国派兵支持公子兰即位,那郑国就将撇开秦国,成为晋国的附庸。

晋文公派人联络郑国的大夫,表示只要公子兰当国君,自己绝对不对郑国用兵。

郑国大夫石甲父说:“姞是吉人的意思,姬和姞姓通婚产生的后代都很昌盛,公子兰是姞姓所出,上天或许会帮助他成为国君,他的后代也必然众多。”于是和孔将锄、侯宣多一起将公子兰迎回,立为太子,以此和晋国讲和,晋国答应了。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一命呜呼,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在位22年,是晋国的重要追随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善之善者也。

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