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02

第2章 胜战计(2)—— 围魏救赵(一)

今天需要讲述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这是三十六计胜战计中的经典战术,属于胜战计的范畴意味着围魏救赵的使用是在己方不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所采用的。围魏救赵也是我们熟知的一则成语,其实我们的很多成语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经典战例等古代史实与传说,比如南柯一梦,望梅止渴,叶公好龙、完璧归赵等,这里不再赘述。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大概意思就是说,打击一群敌人不如各个击破容易,而攻击敌人强大的部位不如打击它的薄弱地方。

上述的解释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做起来是很难的。且听我慢慢道来,作为一个军事统帅,你怎么判断敌人是分兵几地还是合兵一处?假如敌人有三处,到底打哪一处是最合适的?敌人必然有其薄弱的地方,你能准确找到并将其利用好吗?敌人要跑了,你追不追?比如每次追击红军游击队的国民党军队就很容易被伏击,这对于统帅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尤其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没有手机,也没的侦察卫星,所以将领的提前预判显得尤为重要。君不见《三国演义》中经常写到某某某未卜先知,提前埋伏好一路人马,只等敌军经过,半路掩出,挥军厮杀是多么的牛叉,前提是你得知道人家要走那里过啊,而且是你计算好的时间走那里过,不然你只能在那儿埋伏着喂蚊子了。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得发挥你的地理、天文学知识,比如一周之后天要下大雨,你却准备用火攻,这是不行滴。看来想要打好战必须要文理兼修,文武兼备,吃多了肉没准儿还会拉肚子,但是多学点课外知识是没有太多坏处的。所以啊,中国历史长达五千年,战争打了无数次,大多数的将领早已被漫漫黄沙掩埋,名声不显,而我们现在还熟知的那些名将都是出类拔萃,站在军事金字塔顶尖的人物。

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看,个人觉得谋士方面,张良,郭嘉,刘基等无疑是这其中的典范,他们几乎算无遗策,天文地理,阴谋诡计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对人性的把握也能恰到好处,真正的做到了醉卧军中,指东打西,横扫天下。很多将领也从战争中成长起来了,他们学会了战争的规则并熟练的运用了这些规则,他们有人擅长大兵团作战,有人擅长奔袭,也有人对防守很在行,在我看来:蒙恬,项羽,陈庆之,李光弼,常遇春等都具备了一代名将的基本素质,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必将留名青史,万古不朽。

但是有没有人具备了上述两种人的素质呐?这无疑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兴趣爱好是有偏失的,既要会谋士那一套(至少要接近一流谋士的水平,不包含政治觉悟,这玩意儿纯靠天赋,很难学得会),还要很会打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这样的人无疑都是传说。这样的神奇传说还是有的,因为中华历史太悠久了,仔细扒拉,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还是存在的。这其中的优秀代表就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白起(杀神,坑杀赵国降卒40万),王翦(灭楚国等,与其儿子在秦灭六国中贡献最大),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事迹太犀利,以后细说);西汉时期的卫青(基本解决了匈奴);唐代的李靖(托塔天王,解决了吐谷浑等),李绩(徐世绩,瓦岗猛将,文武兼备),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北宋初年的曹彬(真正意义上的儒将,灭掉后唐等);南宋的岳飞(参考岳飞传记);明朝的徐达(建立明朝过程中,武将功劳第一),戚继光(肃清倭寇);下文即将提到的这一位也是这样的神人。需要注意的是,我在这里并没有提到元朝与清朝,因为这俩朝代打战最大的优势都是骑兵,统帅骑兵进攻只能单方面体现指挥官的素质,尤其是是明朝后期开始出现火器,这一定程度降低了指挥的能力需要,所以这俩朝代的名将不再列出。

这里不要嫌我啰嗦,因为三十六计里面基本都是战役的案例,这是为以后的讲述打下基础。相信对于刚才的描述,我们知道了打战真心不是儿戏,比小时候玩过家家确实难得多了,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要做一位名将基本是不太现实的,做一位军事票友,在地图上比划比划也算是自得其乐了。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这一期的主题。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叫做中山国,这个国家最开始的时候是依附大国魏国的,后来因为一些地理、政治上的原因,中山国转而抱了赵国的大腿。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家本来是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所谓“三家分晋”,但是他们三家完全没有同气连枝的感情,倒属于是几兄弟分家没分好的那种,彼此打打停停许多年。中山国居然敢背叛自己,魏王很生气,后果比较严重,他任命手下头号大将庞涓带兵去好好的修理一下不听话的小弟。这时候魏国掌握军队的庞涓,也算是一号人物,这家伙是鬼谷子的徒弟,虽然也非常有才华,但是相比于他的其他师兄弟诸如张仪,苏秦,甘茂,司马错,尉僚等明显还是差了一截。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这里把早先的恩怨一并讲了,来龙去脉搞清楚才好说故事。这庞涓是一位心胸狭隘的人,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的时候就对自己的亲师弟孙膑羡慕嫉妒恨。您别说,这世上就有这么一种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分分钟都是想要超越身边人,典型心理失衡,庞涓就是这样的一路货色。他走之前还跟师弟孙膑说,哥以后发达了要怎么、怎么滴,到时候哥吃肉你也吃肉,哥泡妞绝对不会抛下你。那时候单纯的孙膑相信了这位哥哥的话,幸福溢满心间,相拥挥泪分别。等庞涓提前下山到了魏国并被魏王委以重任之后,还真的写信让孙膑也来魏国帮他,此时的孙膑也想干一番事业,欣然前去,谁曾想,确实做出了一番牛叉的事业,却与心中所想南辕北辙,而自己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惊天变化。

鉴于在于魏王的交流中,孙膑表现得比庞涓还好,没法,这孩子肚子里就是有货,但是太实诚了,魏王表达了对下属的亲切关怀,殷切希望小孙好好加油,不负领导栽培;孙膑也感谢了魏王的招待与关爱,表示以后一定为魏国鞍前马后,发光发热。这是一次愉快的交谈,但是有人不愉快,这人就是庞涓。自己就想啊,以后魏王就让你发光发热了,那我怎么办啊,有了电灯谁还用蜡烛啊,明显自己就是那蜡烛啊。加上随后一段日子,孙膑在对外的战事上确实表现得很强势,大家都快忘了庞涓了。这可不行啊,很快,庞涓****招,诬陷孙膑里通外国,这还是亲师兄啊,这下麻烦了,这罪状形同谋反,魏王显然记性好,忘性更大,孙膑被下狱,为了彻底断绝孙膑带兵作战的念想,在庞涓的推动下,刑名人员对其实施了膑刑(挖掉膝盖骨),这意味着孙膑此生不再可能站立,更不能骑马带兵打仗了,运动健将彻底的成为了特等残废,惨状难以名状。在这种情况下,孙膑被他的好师兄扔到猪圈里面,希望其自生自灭,了为了活下去,仅仅是为了活下去,孙膑开始装疯卖傻(很多年之后,朱棣也来过一出),并在庞涓的监视下开始吃猪的粪便,与猪哥同吃同住,就这样,庞涓才勉强相信孙膑是真的疯掉了,稍微放松了一些警惕。

后来出使魏国的淳于髡,这也是历史上一位牛人,他偷偷的把孙膑给偷回了齐国。孙膑这下算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住到了大将田忌的家里。当时的齐国国君是齐威王,这家伙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面对已经重度残废的孙膑,表现出来了极大的爱心,希望孙膑能为自己的祖国做点贡献。这时候的孙膑说万念俱灰也不为过,但是人生有两件事没有完成是不会归隐山林,放弃事业的。第一就是自己的一生所学,满腹经纶需要传承下去,所以自己需要编著一本书,这就是后来的《孙膑兵法》。第二就是必须弄死庞涓,不报此仇真是寝食难安。

机会很快来到了,前文讲到的,庞涓带领自己的大军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弹丸之地,很快被庞涓荡平,为了永绝后患,庞涓准备送佛送到西,顺道把中山国的背后大哥也解决了,一口气打到了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给围住了,这下赵国国君赵成侯吓尿了,打了也打不过,还好邯郸里面粮食不少,还能撑一段时间,另外派人火速去齐国请求齐威王发兵解救赵国。齐威王倒是答应了帮忙,心理却又自己的打算,等了快一年,赵国快撑不住的时候才出兵。这下你们两家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正好等我来捡软柿子。这次齐威王本来是想让孙膑做主将的,但是孙膑拒绝了,残废的他坐在为他特制的马车上,淡定的推荐田忌做主将,自己给他打下手即可。就这样,孙膑作为田忌的副手出发了,其实啊,很多时候副手才是主角。

今日小故事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一)讲完了,想要知道孙膑怎么讲庞涓玩儿的团团转,怎么最终弄死了这位奇葩的师兄,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