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丝绸之路(上册)
2960400000082

第82章 灭蝗招灾(4)

珍珍天天盼、月月等,却始终等不到赵国栋回来,便给家里留下一封简短的书信,独自离开家乡,亲自到河西来找。一路之上,她没少吃苦头。所幸她是女扮男装,总比女子出门方便。没想到,这天却遭到了三个吐蕃兵的调戏。正在她险些失身之时,封常清骑着马经过,一怒之下杀了三个吐蕃兵。不料,不远处的吐蕃兵看见,骑马追赶过来。封常清忙对珍珍道:“对不起,别怪我轻薄。”伸手将珍珍拉上马来,催马扬鞭逃走。

二十六

在大明宫里,李隆基看着众臣道:“众爱卿!朕拟废除王皇后,众臣以为立谁为后合适?”宋璟出班道:“废后之举,事关后宫稳定,社稷之福,难道陛下还想出现以前的尴尬?”李隆基道:“皇后虽有功于社稷,但因多年无子,怎能再做皇后?”宋璟道:“她不是抚养太子李瑛吗?相当于他的母亲。至于她不生育,这就需要陛下多去关照她。”

李隆基愤愤地道:“为何众妃皆生,独她需要照顾?杨贵嫔生李亨;刘华妃生李琮、李琬、李璲;赵丽妃生李瑛;钱妃生李琰;皇甫德仪生李瑶;刘才人生李琚;武才人虽生李一、李敏而夭亡,但又生李清、李琦;高婕妤生李璬;郭顺仪生李璘;柳婕妤生李玢;钟美人生李环;卢美人生李瑝;阎才人生李玭;王美人生李珪;陈美人生李珙;郑才人生李瑱;连身体多病且瘦弱的武贤仪,也先后生下李璿、李璥。可她是朕的结发之妻,关照还少吗?”

宋璟道:“陛下,这一点也不奇怪!大千世界,无处不有奥秘。有人多年不孕,但能老来得子;有人虽频频怀孕,但总是流产;有人一生再生,毫不间断,但大多夭折。这是什么原因?似乎冥冥之中,自有一定道理。未降天子先降臣,也许人生这个棋局就是上天摆的。该谁出场,该谁离去,都有时机。当年不是王皇后,要政变真不容易。她能封后,不只是她属原配,还因她是巾帼英雄,更因她是陛下的救命恩人。”

如此一说,李隆基的脑海闪现出王妤在两次政变时的冲锋陷阵和一次郊外救驾的情形,便柔和了语气道:“其实朕也常常念及这个。她是巾帼英雄,也是朕的救命恩人。若不是她,别说有朕的今天,连命也没了。”但是,又忽然想起武才人的娇媚及言谈举止中的魅力,脑海里又闪现出王皇后的俗气,便语气一转道:“但她说话不拘小节、傻里傻气,跟朕相处缺少情调,何曾像别的妃子富有诗意?”

宋璟道:“陛下,这就是人的千差万别。她就是她,不会是别人。一棵槐树再怎么变,绝对变不成桃树。无论什么树,都有存在的价值。牡丹、菊花、荷花、梅花,花色不同,色彩各异,展示芳姿,各具特色。在开唐之初,程咬金在疆场上没少出力,他的作用重大。但到了和平年代,文人却最受欢迎。可太宗不仅让功臣有位,还受到尊重,甚至还容得下敌人魏征。这种博大无比的襟怀,值得敬重!”

歧王道:“陛下!王皇后确实功劳甚大,不可废她。宋相的比喻非常形象,无论她是什么树,总归还是树。她是人,就有人的感情。她为了江山社稷冲锋陷阵,而现在却遭受冷落。要是再废她,恐遭天下人鄙视。”如此一说,众臣无不赞同。李隆基感到众臣的目光都汇聚过来,如坐针毡,忙不自然地道:“朕不过是试探一下,那就不废了!”

二十七

在大唐营地,赵国栋陪着痴呆的钱丰,忽见高仙芝大败而归,后面是吐蕃兵紧紧追赶,便拿了兵器骑马迎上道:“我来助你!”说着冲上去与吐蕃将军东德玉松大战在一起。高仙芝折转马头,与追来的吐蕃将军更堆群佩大战。唐兵立刻也折转身来,纷纷与吐蕃兵厮杀。吐蕃人多势众,高仙芝这边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忽然封常清骑着马带着珍珍过来,后面是几个吐蕃兵追来,于是将珍珍放下马,与迎面的吐蕃兵杀在一起。

封常清杀了吐蕃先锋索朗旺堆和数十个吐蕃兵,又兼高仙芝、赵国栋也各杀了几个将领,吐蕃兵吓得纷纷败退。追赶封常清的吐蕃兵去抓珍珍,珍珍乱跑着到了痴呆的钱丰前。钱丰虽然失忆,但见不少人拿刀冲来,本能地夺过刀,将冲上来的吐蕃兵全部杀了。封常清、赵国栋、高仙芝将逃走的敌人追出几里,然后返回。赵国栋远远一见珍珍,高兴地喊道:“珍珍……”立刻扑了上来。珍珍也高兴至极,跑上去与赵国栋拥抱在了一起。

二十八

在一条尘土飞扬的路上,杨勤边走边道:“姚大人,虽然您分析的在理,但陛下并没调您入京,这样回到京城,恐怕……”姚崇固执地道:“见了陛下,我自有话说。”杨勤阻拦道:“可是,我担心您直接指控李林甫,会缺少证据?”姚崇道:“别担心,我定让李林甫露出嘴脸。”杨勤道:“您这样做,可能要犯忌讳?”姚崇道:“怕什么?陛下既然派你保护我,我又怎么会死?”

在卢怀慎府里,卢怀慎问随从彭春:“最近,那赵国栋来长安了吗?”彭春道:“没有,我也在打听他,但没他的消息。”冯萧道:“也许,他是去找钱丰了。”卢怀慎感叹着道:“真要是那样,足见他是一个忠心的人。”彭春道:“是啊!看得出,他确实是很忠心。”卢怀慎感到遗憾地道:“尽管如此,要是他追随我,必定是前程似锦,不管怎样,你们多留意他。”

二十九

在大唐营帐里,珍珍看着痴呆的钱丰,疑惑地问赵国栋:“国栋哥,这就是你要找的人吗?”赵国栋点着头道:“是的!就是他。”珍珍见钱丰完全像是一个傻子,不解地道:“那他怎么成了这样啊?”赵国栋叹着气道:“他非常不幸,到了河西就失忆了。”珍珍道:“这是怎么回事?”赵国栋简单地说了遇难的情形。

珍珍道:“怎么这样啊?这些土匪实在是可恶。”赵国栋道:“确实可恶!丝路上的不少商人,都是被土匪杀的。”珍珍道:“哎呀,那他成了这样,该怎么办?”赵国栋不加思考地道:“既然我和他是结拜兄弟,我就要等他恢复记忆。”珍珍又看了一眼傻傻的钱丰道:“有希望吗?”赵国栋也看了一眼钱丰道:“他能主动杀敌,说明还有潜意识。”

三十

大明宫里,李隆基看着众臣道:“众爱卿!开元之治已经过去了五年,总体来说已有了效果。但今年关中大旱,收成不好,朕决定去东都洛阳,以减轻粮运负担,众卿以为如何?”苏颐道:“陛下,这样也好。”李林甫刚要说话,这时传唤官进来惶恐地道:“陛下!太庙的房屋倒塌了。”李隆基大惊失色,众臣也大惊道:“这是什么兆头啊!”李隆基看着宋璟、苏颐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璟道:“这也许是上苍的警示。毕竟,太上皇升天还不到一年,三年的丧服未满,不应该行幸。”苏颐道:“大凡灾异现象的发生,皆为上天的告诫,陛下应当遵守礼制以答复上天,不要去东都了。”李隆基犹豫着道:“这……”一个传唤官进来喊道:“陛下,荆州刺史姚崇求见。”李隆基怒道:“朕并没下旨传他回京,他来为何?”于是愤愤地道:“传!”李林甫因为心虚,不由大惊失色!

姚崇进殿后,立刻上前跪倒,并磕头道:“参见陛下!”李隆基却不先责怪他,而是忍住怒火道:“平身!”姚崇道:“谢陛下!”李隆基道:“你不在荆州做刺史,为何私自回京?难道不怕朕杀你?”姚崇道:“陛下杀臣,那是天经地义。其实臣已险死过数次,侥幸活命也就不再怕死。今冒死进京,就是要揪出奸贼。”李隆基看了一眼李林甫,李林甫打了个激灵,李隆基故作糊涂道:“怎么回事?”

姚崇道:“臣奉旨去荆州为官,半路遭到两个刺客追杀,要不是杨勤及时赶到,臣必死无疑。杨勤料定还会有人追杀,就将臣保护到荆州。日子刚太平,臣在勘察杀人现场时,又遭到五个刺客的袭击,若不是杨勤出手,臣早死了。”李隆基怒道:“是谁如此大胆?竟然两次派人行刺?”姚崇道:“据杨勤辨认,两拨刺客皆是李林甫府中的人。”李隆基问:“杨勤呢?”姚崇道:“正在殿外。”李隆基道:“传杨勤!”

杨勤进来跪倒道:“参拜陛下!”李隆基道:“杨勤!你本是朕的带刀护卫,为何未经朕的同意,擅离职守?”杨勤道:“臣是奉旨保护姚大人的,为何说是擅离职守?”李隆基大怒道:“胡说!朕何时下旨?这些日子不见你,朕还以为你出事,万没想到你竟私自出京?”杨勤知道犯了忌讳,忙道:“臣该死。”李隆基道:“念你保护姚崇有功,朕不治你,但罚你从此不离姚崇左右,要是他有半点闪失,朕拿你是问!”杨勤忙道:“遵旨!”

李隆基道:“你说刺客是何人?”杨勤道:“回陛下,两拨刺客,皆是李林甫府中高手。”李林甫胆战心惊,忙跪倒道:“陛下,这纯属误会。”李隆基道:“杨勤是忠义之人,绝不会陷害人。”李林甫道:“要这样,一定是姚大人得罪过他们。”姚崇道:“我姚崇虽有不少对立面,但还到不了杀我的地步。你说你不知道,这话谁能相信?”李林甫道:“那也未必,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也许是他们有什么不轨让你发现,所以杀你。”

姚崇道:“如果是这样,定是你担心我对你不利。”李隆基忙道:“算了,既然刺客已死,死无对证。刺客是李林甫府的,说明李林甫失察,罚俸一年!”姚崇忙道:“陛下,不能这样就让他逃脱制裁……”李隆基不悦地道:“刺客已死,能说明什么?你回来情有可原,朕不责你。正巧,朝中有件大事拿不定主意,请你务必拨云见日。”姚崇道:“陛下请说。”李隆基道:“朕准备去京都减赋,忽然太庙崩塌,这是不是神灵告诫朕?”

姚崇道:“陛下!这事不足为奇。太庙殿已是前秦苻坚时期建造,隋文帝创建新都,将北周宇文氏殿移到这里。建造此庙,我朝又利用了隋朝的旧殿,积年累月,朽蠹难支,故而倒塌。毕竟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于崩塌,年久朽木,自应摧折。太庙倒塌,恰与陛下东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关中收成不好,增加粮运,民众劳苦,故陛下出于对臣民的爱护而行幸。何况东都各部已做好准备,不去将失信于天下。”

李隆基大喜道:“说得有理!你有何见地?”姚崇道:“臣认为:第一应将神主转移到太极殿;第二重新建造太庙;第三皇帝东行计划不变。”李隆基高兴地道:“正合朕意!”姚崇道:“臣认为,必须对李林甫加以治罪,不然,臣的生命依旧没有保障。”李隆基道:“你做过宰相,应知道没有证据,随便指控是会害人的。在过去,你身边也有人背着你做事,难道也是你指派的?”姚崇哑然,李隆基道:“缺少证据,就不能冤枉人。这事缓议,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