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黎贡山间盆地,除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还种着成片的甘蔗、火龙果、香蕉、木瓜,以及烤烟,山坡之上则是种满了咖啡,从高处往下看,一派“沸泡大如弹丸,百枚齐跃而有声”的“热海大滚锅”温泉。
山水田园画卷。
在高黎贡山,春天早早被人知道了,马缨花一开,便宣告横断山春天的来临。
这是苏格兰小镇的味道
从历史上来说,腾冲既有“腾居天外,地广土肥”的富庶林田,又是“十八省之人云集”的才子聚所,还是数以千计商队马帮的“陆地码头”。当我们来到腾冲,立刻体会到这些气质。腾冲地处干、湿区的分界线上,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从文化上来看,腾冲县与缅甸接壤,毗邻印度和东南亚,边陲古道上曾经的骡铃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商贸历史。
和顺小镇距离腾冲县城才几公里,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四川、江苏、湖南和广东等地的先民陆续至此屯垦戍边,并世代生息繁衍,至今已有600年历史。这里,曾经拥有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有保存完好的文昌宫,诞生了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和顺是一个体现了中国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民间工艺以及生活习俗等文化精粹的名镇,浓郁的人文气息与田园牧歌式的秀美乡村自然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漫步在小巷和湿地田畴之中,我甚至体验到了一些异域风情,苏格兰小镇的味道。
腾冲,犹如一座江南小镇,山青、水秀,绿树成荫,花繁似锦。小桥流水,是江南景致;火山温泉,是地质奇观;粉墙黛瓦,是民俗风情;稻浪白鹭,是油绿田畴。
当然,因为富庶,这里还有凉豆粉、凉米线、卷粉、凉面和荞麦凉粉等风味小吃;还有大救驾、饵丝饵块、煮饵丝、大薄片和坛子鸡等著名大餐,是吃货惦记的世界。品味腾冲,我总结出腾冲美食,大都具有油而不腻、酸辣适度的特点。这些品类繁多的美食,很大众化,在云南独树一帜,完全有别于滇味和藏味。
行走腾冲,不但可以一饱眼福,而且舌尖上的美食,更让人无法拒绝。
有故事的腾冲美食【大救驾】,有点广东斋炒牛色泽嫩黄、质地滑润的小食稀米粉巴巴。
河的模样,配上【青龙过海汤】,回味无穷。
总有一些行走让你沉醉
用行政区划界定,昌都是中心城市,属于康巴腹地。昌都的山惊心动魄,高海拔,雪山纵横。气质,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昌都,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体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的山岭基本被切割成星罗棋布,岭谷栉比。零星残存的高原面,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芒康山腹地。山脉最高处在边坝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山脊。这一地区以南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河谷底部最低处为芒康的金沙江河谷。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使昌都的山河显得雄浑、壮阔。
一衣带水的山脉
沿滇藏线走214国道,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个乡镇,便是芒康县的盐井镇。芒康山睡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是我国西南部一条重要山脉。进入西藏,叫芒康山;进入云南,就叫云岭。云岭因云南而得名,从西北部开始,分成并列的西、中、东三支,西支主要为白马雪山、清水朗山和雪盘山;中支主要山地为甲午雪山、察里雪山和点苍山等;东支主要山地为哈巴山、玉龙山和绵绵山。芒康山虽然整体呈现的是高原地貌,但在金沙江和澜沧江等河谷地带,依然形成了近3000米海拔的落差。
宁静曾经是现在芒康县的地名。民国时期,政府首次分别设立宁静和盐井县。20世纪60年代,国务院决定将宁静县和盐井县合并,统称为宁静县,之后再将宁静县更名为芒康县。芒康是山名,因为所在地在宁静县,所以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宁静山。设立芒康县后,芒康山和宁静山的习惯称谓便保留了下来,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盐井,不仅有著名的盐泉和温泉,而且山脉的颜色从这里开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铁锈红。这种红颜色,源于地质上惊心动魄的造山运动,在经历了漫长的从温暖到炎热后,持续的湿热环境使含铁岩层逐渐氧化,从而使岩层、土壤呈现出橙红、砖红、殷红或棕红等色调,进而形成了红土地、红山脉。任凭海拔的升高或降低,任凭气候的升高或冷却,这种红颜色都能保持本色,把大地染成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殷红一片。从芒康盐井的澜沧江畔到昌都的扎曲河谷,从贡觉三岩的金沙江畔到怒江边,几百公里范围内随处可见。
乘飞机从成都至林芝,我们在空中俯瞰,发现独特的地形、地势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系统,许多山峰南侧的迎风坡吸纳了大量的降水或降雪,形成规模庞大的雪山和冰川群。
来到这里,红拉山是不得不了解的。红拉山位于芒康县城以南60公里左右的214国道旁。我以为它是一座过渡性的山,既开启了藏东山脉的“红”,又保留着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色彩,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红拉山保护区拥有宽三十公里,长八十余公里覆盖率极高的森林带。这里,我们所知最著名的珍稀保护动物是滇金丝猴。
目前,滇金丝猴的种群大致分布在云南德钦、维西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和西藏芒康红拉山自然保护区,其中云南两地约有1300只,红拉山约有1000只。由于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先于红拉山被发现,所以红拉山的金丝猴也就只好姓“滇”。其实,红拉山的滇金丝猴与云南的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在种群上还是有区别的,猴群间彼此并不往来。
夏季是红拉山最美的季节,此时公路沿线的冰雪逐渐融化,林中百鸟啭鸣。显然,我们无法在此目睹到滇金丝猴自由蹿跃、采摘果实或追逐嬉戏的场面。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有一句公益广告名言:“长期以来,中国的野生动物惧怕人类……”估计说的就是滇金丝猴。我们已经大量挤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即便是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横断山区,想要见到,已经变得很难了。我们走到了红拉山滇金丝猴的家门口,但要与它们近距离打声招呼,还得深入到原始森林中去。
一马平川五百里
业拉山是318国道上一座非常著名的山。从地理角度看,怒江自北向南流经这里,东边是他念他翁山,西面是念青唐古拉山和伯舒拉岭。翻越业拉山,我们选择从八宿县出发一路东行,过怒江大桥,从下往上行。业拉山之所以出名,在于著名的“72拐”或“108拐”。拐的变化取决于路,在路面弹石的时代,可能弯道没有现在这么多。
今天的“108拐”已经全是柏油路面,汽车通行畅通无阻。我们从山下开始计算,结果远不止路牌所标示的“108拐”,而是“127拐”。可能是计算拐的方法不一致的缘故,究竟多大多大角度才算一个弯,无法定论。72拐也好,108拐也罢,业拉山的这一“U型”大拐弯,总之非常壮观并令人震撼。大拐弯的长度近30公里,从怒江到山上垭口,海拔抬升了2000多米,即便是汽车爬上去也得将近一个小时。108拐镶嵌在大拐弯两壁的山坡之上,山体由沉积岩构成,小U型弯道又急又陡,怒江波涛滚滚,险峻无比。站在业拉山垭口,纵览整个山谷,所见只有博大的山岩和零星的草甸,植被稀少。曲折蜿蜒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宛若一只只爬行的蜗牛。我看过多年前摄影家所拍摄的一些照片。那是土路时代,汽车经过时有一种尘土飞扬的壮阔。现在,路好了,所能欣赏到的美景却弱化了,只是行走业拉山,依然让人心惊肉跳。
有一首高原民谚这样说:“高原气候变无常,一日需备四季装;山上鲜花山下雪,中午烈日早上霜。”汽车驶离业拉山垭口,便进入了真正的寒冷高原。从这里到昌都几百公里路程几乎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第一站,便是不远处的邦达镇。邦达镇,214和318国道在此聚合又分离。北去,沿214国道,前面便是苍茫的、一马平川的五百里邦达大草原……在昌都的周边,最负盛名的山是谷布神山。谷布神山,意思是大鹏穿过的地方,所以昌都又称鹏城。对我来说,昌都令我关注的是另一座山——达玛拉山。达玛拉山落在昌都城边,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达玛拉山发现了恐龙和鱼化石,让达玛拉山名扬天下。
为了探寻当年恐龙及鱼化石的发掘地,我们特地驱车前往。这道山路险而窄,虽被废弃,仍能行车。在这样高海拔地发现恐龙化石,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也可能是首次。研究表明,此地发现的恐龙化石属蜥脚类恐龙化石,生活在距今约一亿六千万年至一亿四千万年之间。这一发现,记录了一亿六千万年以来,该地从海洋到湖泊,从平地到高原的历史性变迁。可惜这些珍贵恐龙化石藏于中国自然博物馆和西藏博物馆,在昌都已经无法见到。我们只在昌都行署文化局见到了一些照片。昌都另一个神迹是,在距离县城40公里处发现了“大脚印”。“大脚印”位于214国道澜沧江边,在一处石壁上清楚地显示出四个形如人足的巨大脚印,最大的有1.69米长,最小的也有1.31米。崖壁上的“大脚印”并不十分清晰,以至于我们经过时不小心错过,不得不折返20余里前来观看。据专家考证,这些脚印是侏罗纪早中期古脊椎动物活动的遗迹,距今有一亿五千万年的历史。令我不解的是,几乎同一时代、同一地点出土的东西,海拔相差了500米。
地质进化奠定了昌都自然与文明的发展史,也增添了人们对昌都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