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同普乡往东,便是岗托镇。岗托是跨金沙江进入昌都的必经之地。这里地形险峻,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要道,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1930年的“第二次康藏纠纷”,1950年10月解放西藏,交战双方均在此激烈抢夺渡口。当年藏军遗留下的炮楼至今依然矗立在岗托大桥桥旁。
行走金沙江,从德格到白玉
金沙江是博大,凶险,包容,知性,激情和美丽的多样化统一体。它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白玉县河坡乡的赠曲河口时,连续来了两个90度的直角大拐弯,之后又是一个几乎180度的大弯,转体360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己”字形自然奇观,然后一路向南,奔腾而下。
河坡,是著名的宁玛派(红教)在康区的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寺庙嘎拖寺所在地。该寺至今仍保存着,据说是松赞干布时期的贝叶经书,还有格萨尔王时期的铠甲、战刀和弓箭。河坡乡曾经存在过一个有名的兵器部落,时至今日,这里的家家户户还在生产“白玉藏刀”。
白玉县往下,金沙江江面变得更加汹涌,叶巴滩峡谷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说起叶巴滩,关注过“长漂”的人都会记忆犹新。1985年,长江首漂勇士尧茂书在金沙江第一个峡谷通迦峡不幸遇难,激发了许多勇于冒险的热血男儿。在随后的1986年,引发了一股长江漂流热。当时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和洛阳长漂探险,从沱沱河开漂,并于1986年7月27日抵达叶巴滩江段。后来,参与了漂流的队员杨勇讲述了当时的经历:
我们身体素质强、技术高的8个人坐敞篷船,3个水平不好的人装在那个密封船里,想保护这3个人。结果我们在叶巴滩口翻了:有个瀑布很深,是个6米深的大台阶,它跌下去后形成了一个卷皮浪,把我们打在里面。我们敞篷船上的人只好弃船,但密封船里的人出不来。
结果导致密封船里的孔志毅、杨洪林和张军等三位队员遇难。接下来在9月12日漂流虎跳峡时,洛阳队的孙志岭又英勇献身。1986年的“长漂”很惨烈,先后有十位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洛阳漂流队抵达武汉时,我在学校操场舞台,聆听了雷建生、郎宝洛等洛阳队员讲述漂流金沙江的故事,心中充满敬意,并记住了叫做叶巴滩和虎跳峡的名字。现在,我终于来到了金沙江边,望着依旧滚滚的江水,心情复杂,久久无法平静——逝者如斯,精神永存!
金沙江从巴塘的竹巴龙继续南下。这里贫瘠的山谷斜坡由沙石构成,湍急的江流直达奔子栏。奔子栏之下,景象得以完全改观,直到丽江的石鼓镇,谷底变成了宽阔的大台地,但金沙江真正实现一马平川还是在穿越了虎跳峡大峡谷之后。
白玉是一座温润纤柔的小城,被众多红房簇拥的白玉寺巍峨于县城北坡的半山腰,偶曲自南向北穿城而过。走进白玉,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佛境,和谐而宁静。
雅砻江畔走婚故事
雅江,小城故事多
雅江县躺在川藏线中段,318国道与雅砻江在此相交。雅江是一座修在江畔半山腰的小县城。当地人开玩笑说,在雅江放屁都得小心点,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冲进雅砻江了。
因为谷深山高,万壑千沟,除了知道雅江盛产“康巴汉子”之外,来此之前,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几乎是空白。雅江县城规模很小,由于建城的区域狭窄,唯一的主街还修在地形险要、坡度很大的崖坡上。街道两边挤满了商店和各类机关单位,只是在县政府前面才有一个比较像样的小广场。雅江之小还体现在宾馆方面,新华书店的钱江经理将我们一行安顿于雅江宾馆——仅能放下两张小床的“袖珍”房间。我们询问能否找到大一点的宾馆,钱经理告诉我,这就是雅江最大的宾馆。
从人文角度来看,大江大河历来都是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播线,从大渡河到鲜水河,从雅砻江到泸沽湖,都为我们勾勒出了种种奇异而神秘的女性文化。
文化向四周扩散,似乎也暗示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在当代的最后抗争。以感情为基础的走婚制就是这种女性文化的标志。尽管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这种文化几近湮灭。然而,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依然存在这样的孤岛。比如,鲜水河峡谷中的扎坝、木里的利家嘴、丽江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以及哀牢山的哈尼族叶车人,都还存在走婚的习俗。
扎坝人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雅江县的瓦多、木绒和普巴绒乡,以及道孚县的亚卓、扎拖和红顶乡等地。由于交通闭塞,这些地方长期与外界隔绝,但奔流不息的雅砻江和鲜水河赋予了扎坝人特有的灵性——豪迈、直爽与淳朴。
走进扎坝,浓浓的木雅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至今都还可以看到飞檐走壁式的浪漫爱情——爬房子。扎坝的男子通常在十六七岁时便开始谈恋爱,找“呷依”(即恋人或情人),找到了呷依就开始爬房子,夜晚到女方家走婚过夜,次日清晨回到自己母亲身边。扎坝人的房屋墙体笔直,在藏区独树一帜,是一种由片石砌成,半碉半房的建筑。房屋一般有三至五层,高约十几米,当地人称之为“碉楼”。走婚时,小伙子们必须在夜晚徒手攀楼,经事先侦察好的窗户进入意中人的闺房。聪明的小伙,这时会找一把匕首插进墙缝借力而上,或者姑娘放条绳子下来帮忙。也有笨办法,有的小伙干脆扛着独木梯到数公里外的村寨与心爱的姑娘约会,然后天不亮又扛着梯子回家。
虽然辛苦,但乐此不疲。
对扎坝男子来说,一旦相中或已经走婚,那么,他的呷依在一生中就基本固定了。这种走婚方式,完全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带半点政治背景和金钱财产等利害关系,也不受神权和族权的约束,完全超然于物外。如果遇到双方感情不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走婚关系不能维持,则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开窗而宣告解除,不存在财产纠纷和怨言。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后,该男子便可得到女方及其家庭的认可,之后便可以从大门随便进入。在扎坝,一个男人可能爬过多个女人的房子,一个女人也可能接受过多个爬墙的男子,一切都很自然。
扎坝人的家庭中没有夫妻,家庭成员以母系一方为主线,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成员中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而母亲则是家庭的核心。男女恋爱所生子女完全由母亲抚养,父亲没有养育儿女的责任。男子在母系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主要是帮助自己的姐妹抚养孩子。
除此之外,这里还保留着大量“一妻多夫”制家庭。在一个叫布珠的小地方,就有这么一个家庭,上面是妈妈、大爸和二爸,下面是三个孩子。据朋友洪舒靖介绍,他们在骑行318国道时曾在这个家庭开办的客栈住了一晚。
据说在一妻多夫家庭中,或男方各有自己的房间,妻子轮流陪宿;或妻子有自己的房间,几个丈夫轮流去她的房间。这时候,门前所脱的鞋或所挂的衣服就是标示。“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制形成了横断山区一种特殊的婚姻关系。我们在梅里雪山下的村庄中,在白玉县的金沙江畔,都见证了这样的家庭。还有些地方,如昌都的丁青县,甚至还存在一位妻子主持七个丈夫家政的特殊现象。
当我们离开雅江的时候,听说雅砻江流域正在建水电站,到时扎坝人的居住地都将被淹,村庄将面临搬迁,搬迁以后的走婚制是否能够保留不得而知,即便是保留了,也不可能是原来的模样了。
丹巴,一个神奇的地方。
大金川、小金川、革什扎河和东谷河在此合流,汇成了大渡河,于是,丹巴成为了大渡河开始的地方。
丹巴成为县的建制并不长,20世纪初才从多个土司的辖地中归并出来。
因为丹巴名气太大,所以县城之小带给我强烈的反差感。丹巴县城建在峡谷地带,狭长的城市,被两侧数十米甚至数百米,由云母片岩构成的高山绝壁压抑。其实,丹巴的美景不在县城,而在县城周边的五条河。大渡河孕育了早已湮灭于历史尘烟中的“东女国”,但在今天丹巴的深山沟壑之间却留下了真真切切的“美人谷”。丹巴之美,是一种含蓄的、深藏不露的美。
甲居藏寨是丹巴嘉绒藏族民居的代表,百余座红、白、黑三色相间的民居依大金川河谷高地递次而建,新修的水泥路可直达山寨。站在寨顶,整个山寨一览无余。错落有致的藏房掩映于一片片绿树和麦田之中,与山下的大金川河和不远处的墨尔多神山遥相呼应,一道构成了大渡河山谷秀美的田园景致。
格桑拉姆,一位丹巴美女子,活泼大方,她的藏居小屋位于甲居二村,站在她家屋顶平台,整个藏寨尽收眼底。秋天,是藏寨多彩的季节,平台上晒满了刚刚收获的玉米,一片金黄。房前屋后挂满了红红的干辣椒。房屋旁边的小山坡上下种植了蔬菜和果树。各式野花竞相斗艳,尤其是黄灿灿的格桑花,鲜艳夺目。甲居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格桑拉姆看准这一商机,将藏楼改成客栈,为游客提供食宿,甚至举办锅庄晚会。
看来,商业到了哪里,改变都是一样的。
在甲居藏寨,我们来到田间地头转悠,目睹了一种维吉尔式恬静的田园风情,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一种闲适,一种悠然。心仪丹巴已久,我们前往丹巴是从成都自驾前往。最近的线路,本应走都江堰过卧龙,翻越巴郎山,但行前得知修路,于是改道而行,从雅安,过二郎山,经泸定后沿大渡河上康巴大峡谷溯河而上。先匆忙地参观了梭坡藏寨,然后驶入丹巴县城。
千碉东女国我们抵达中路的乡村时,朝阳刚刚从山头升起,花红叶绿,掩映于山头林间。虽然已是秋天,欣赏不到到3月桃花,但却有独特魅力。虽然还是清晨,农夫已在地头牛耕,神山墨尔多已沐浴在阳光下多时矣。丹巴号称“千碉之国”,在中路,我们有了与石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藏民泽里告诉我们,他家的石碉虽不算古老,却也有近300年的历史,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丹巴的碉楼,主要有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四种。家碉的意义,经过发展,转变成为了当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谁家生了男孩,都要修筑高碉。泽里家的石碉就是因这个而建的。进入石碉,门虽矮小,但门板厚实,窄窄的木制楼梯藏族人有喜欢黑色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总是喜欢涂成上小下大的黑框,以此突出墙面。
中路村,泽里家的石碉与宅子一体而建,是典型的家碉。
晨曦中的丹巴中路村寨。
螺旋上升,共有六层,每一层均有一个或几个小石孔,用于采光或观察周边的环境。如是要隘碉,还可用于战争防御。石碉的外墙基本上都是用泥土和天然的片石浑然而成。在使用上,家碉和其他房舍并无刻意划分,多做为工具间使用。
除了自然和建筑之美,相传丹巴还是历史上曾经的东女国国都所在地,神秘的走婚习俗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中叶。丹巴美人,在3000年前就已载入史册。相传夏朝末年,夏王娶岷山二艳女为妃,其名曰琬曰琰,都以美玉相称。
传闻中的丹巴美女,大都承袭了嘉绒藏族俊俏的轮廓,而且比江南碧玉女子更加健康豪放,且能歌善舞。陪同我们的县旅游局小伙降初纳布尔说,现实中的“丹巴美女”以巴底乡的邛山村为最。实际上,丹巴“美人谷”应该是泛指,它包括丹巴及其周边的河谷地区。
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丹巴的一张名片,浓郁的人文底蕴则是丹巴的另一张名片,两张名片合起来就变成了人们向往丹巴的理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是丹巴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