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17501900000007

第7章 远小人之难

中国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在那篇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出师表》中,对后主阿斗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自然,朝代的更替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不独决定于对贤臣和小人的疏远与亲近,但诸葛亮的分析抓住了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社会发展中,对于忠良贤能之人比较好对待,你不亲近他们压制贬抑他们,其结果是他们发挥不了作用,他们也只能发发牢骚,一般地不会坏事。这可以在中国丰厚的贬官文学中得到印证。有些贤良之辈虽屡遭贬谪,但对民族、对国家、对民众的赤诚之心不改,用范仲淹的话说,叫“处江湖以远,则忧其君”。我理解,这个“君”不只是特指皇帝,而是指国家社稷。再惨烈一些,像屈原般发完了《离骚》,喊完了《天问》,唱完了《九歌》,无奈地跳进汨罗江了事。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死谏、尸谏,除了让当政者稍有尴尬外,并未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轨迹。

如何对待“小人”,不好定夺,这里面实在是有大学问在。所以历代的君王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难以做到远小人,不少的人还自愿地或不得不远贤臣而亲小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之为“小人”?直观地说,像赵高、秦桧、高俅、李莲英、小德张等人就是比较典型的小人。当然这些人是小人中的佼佼者,至于我等凡夫俗子们碰到听到或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小人,与赵高、小德张们相比,就等而下之了。小人者,简单地说,就是品德卑下之人、心理阴暗之人、行为乖张之人。

小人最大的特点,是会揣摸上司心理,阿谀逢迎,投其所好。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小人们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你,什么金钱,美女、锦衣、玉食、美辞、赞语,统统可以献上,甚至还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在上司面前时时事事处处把自己摆在奴才的地位。向领导进言时,不论对错,只要上司予以反驳,不回应,或者面无表情,小人们不但会马上就此打住,还会责备自己“胡言乱语”,诅咒自己“奴才该死”。

小人们特别会与上司联络感情,有事没事往领导办公室和家中钻,往领导周围凑,往领导身边贴,往领导线上粘。经常到领导处去,说什么?这你别愁,除了“今天天气哈哈哈”之外,夸领导英明,某件事处理得干脆漂亮;夸领导关心部下,众人称赞;夸领导礼贤下士,发现和培养了人才;夸领导高明,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学富五本,才高八斗,著作等身;夸领导某次讲话某次报告产生了轰动效应,取得了强烈巨大的社会效益以至经济效益;夸领导在原来的岗位上干得如何的出色,后任们真是望尘莫及;夸领导的妻子贤惠漂亮,把领导照顾得得体周到,真是“军功章上有她的一半”;夸领导的子女真乃龙子龙孙,小小年纪思想深刻,品性端正,才华横溢,所写文章既有年轻人的敏感与锐气,又有大作家的纯熟与老道,非一般人甚至专事文字者所能比。这一通猛夸,或者变换、交替组合不断地夸奖赞美,领导者哪能不心花怒放。三天不见此辈,大概心里还挺不是滋味。有时领导者明知这些人的所为是有图谋的,这些人也非地道之人,但还是觉得需要他们,甚至离不开他们。

为什么远小人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首先是小人们在接近领导方面动了太多的心思,花了太多的精力以至成本,再硬的堡垒也能攻下来,所谓“巴掌不打笑脸人”是也。其次是领导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需要,才学浅薄、思想贫乏,能力平庸者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褒奖,哪怕这肯定与褒奖连自己都不太相信,也还是愿意听;物质贫乏或者尚未达到巨富者呢,则对金钱财物有强烈的渴求,小人们放放血,领导自然是喜在其中了。再次,是社会上某些“贤臣”们过于清高、迂腐,不愿或不敢接近领导,见了领导也是有事说事,没事走人。谈起话来直来直去,有时还可能表述与领导者意见相左的观点,甚至与领导争辩。这样的贤臣,领导自然不会信任和重用。毕竟领导者也是普通人,也长肚脐眼,也有喜怒哀乐悲恐惊,也需要别人与其亲近。贤臣们自己疏远了领导,小人们自然就往前冲,往上涌,领导者也不得不亲近、相信和重用小人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出一千多年了,“远小人”的呼声也传了几十代,但小人们却与决策者掌权者越来越近了。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本文只能发远小人之难的慨叹,而如何才能做到远小人,在下心中无数,一筹莫展,只好留给高明之士去解决了。

199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