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17501900000017

第17章 中庸之道的可取处

老庄道家学说的要义在于“无为”,释迦牟尼佛家学说的要义在于“空”,而孔孟儒家学说的要义之一在于“中庸”,所谓“中庸之道”是也。

对于中庸之道,我并不是从开蒙课本上读到的,而是在上中学时于批林批孔时知晓的。在接受了许多年的“力争上游”“与人奋斗”等等的教育后,接触到孔孟学说,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对我单纯的见识僵化的脑袋有不小的震动与充实。这一学说对我的人生影响颇为深刻。

何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不偏不移、不前不后之谓也。

中庸之道在中国流行几千年,不少人从中受惠,或者受害,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好处何在?在于可以将自己放在社会的最安全、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中间地位。如果你确实才高八斗且锋芒毕露,就可能招来妒忌、诽谤以至攻击。这方面,古人的经验颇多,比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蛲蛲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枪打出头鸟”等等,便是千百年来人们辛酸经历的文字表述。

拔尖冒顶不好,那么落于人后如何呢?也不好。落后,一是人类竞争的意识不合作,二是会让别人瞧不起,还可能处处遭人奚落与欺凌。

对于中庸之道,有些人可能持否定以至鄙视态度,他们可能要释放全部的能量,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勇夺金腰带,以求得当世辉煌、青史留名。这种想法不能说没道理,我本人时常也冒出过这样的念头。可想法归想法,念头归念头,能不能实现,则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想上金字塔尖,未必就能事遂人愿。

在当代的中国,我以为,在大的方面,在公开的场合,不妨中庸色彩深重一些,如果你要力争上游,那么你最好少说或不说,干你的就是了。这里可能有虚伪之嫌,但其实这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的特定方式,是一条隐蔽性的成功之路。

中庸不是平庸,持中庸之道的人们,还是应尽量将自己的才华以平和隐蔽的方式贡献出来。这样,虽然不一定能彪炳史册,却也问心无愧。我以为,取这样的态度是不错的。

199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