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
17456100000005

第5章 第五计趁火打劫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二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以让他开开眼。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可晚上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惟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方丈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惟有方丈室案上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锦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可见,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于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地攻击敌人,从中取利。按前人的说法,此计是从《易·夫卦》推演而来的,“夫”卦是五阳一阴,即五刚对一柔,刚占绝对优势,自能决定柔的命运;但“刚”要求坚决果断,否则,即会坐失取胜的良机。

【原文】

敌之害大〔1〕,就势取利,刚决柔也〔2〕。

【注释】

〔1〕敌之害大:害,这里是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

〔2〕刚决柔也: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三说:“夫之为言决也,绝而摈之于外,如决水者不停贮之。决而任其所往。”全句意为:乘刚强的优势,坚决果断地战胜柔弱的敌人。

【译文】

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夫卦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1〕,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2〕,国内空虚,因而之〔3〕,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注释】

〔1〕蟹稻不遗种:蟹,螃蟹。种,种子。全句意为:螃蟹和稻谷连种子都没有留下,说明发生大旱灾,处于危急之中。

〔2〕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黄池,中原地名。吴,这里指吴王夫差。全句意为:趁吴王夫差到黄池与诸侯会盟的机会。

〔3〕因而之:因,凭借。即捣,打击。全句意为:趁此有利时机,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国内处境艰难,就乘机占领其土地;敌人受到邻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其民众;敌人内外交困,就乘机占领其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大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留下的机会策划进攻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率领精锐部队到黄池与诸侯会盟从而造成国内空虚的机会,乘势发起大举进攻,很快灭亡了吴国,取得大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战例】

刘邦“趁火”灭项羽

秦始皇死后,天下群雄,一时蜂起,争夺霸权,鏖战不息。其中以项羽和刘邦争战最激烈,史称“楚汉之争”。这种局面持续了三年多,最初项羽因兵强马壮,赢得压倒刘邦的优势,于是,刘邦屡战屡败,经常被打得溃不成军。

但刘邦却从不泄气,败后又重整旗鼓,依然保持坚强的斗志,加上身边有良臣勇将的协助,终于变劣势为优势,情况大大改观。第三年,项羽已陷于孤立的状态,刘邦虽然在兵力上占了优势,但由于历经三年的争战,也显得疲惫不堪。于是,双方达成了停战协定,项羽率军返国,刘邦也撤军回返。

就在此时,军师张良和陈平向刘邦进言道:“现在天下大半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各方诸侯也大多倾向我方,如今项羽却是兵力折损,粮食即将告罄,这正是天赐良机,如果不趁这个机会攻击,则将‘养虎遗祸’。”

刘邦听后,觉得有理,虽然手下军队也饱受连年征战的辛劳,但从数量、士气、兵械、粮草等等都大大占了优势,便毁约与项羽重新开战,挥师乘势追击,项军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终于灭亡。

【精评】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劫掳别人财物或有某种个人企图而把别人搞垮,一言以蔽之,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当敌人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出兵攻击,制服对手。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当对手内部有乱或处于险境时,要趁机打击他,这同落井下石有相通之处。在现代的经济斗争中,其应用与政治和军事上有相同的含义,即趁对手处于危险境地时,落井下石,从而使自己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