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
17456100000006

第6章 第六计声东击西

【计名由来】

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735—812)所著《通典》第一百五十三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戌东边,荆人辍行。”本计的特点是: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攻,攻而不攻,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夺取胜利。

【原文】

敌志乱萃〔1〕,不虞〔2〕,坤下兑上之象〔3〕,利其不自主而取之〔4〕。

【注释】

〔1〕敌志乱萃:萃,野草丛生。全句意为:敌人神志慌乱,失去明确的主攻方向。

〔2〕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

〔3〕坤下兑上之象:《易经》萃卦下卦为坤,上卦为兑。此卦三阴聚于下,二阳聚于上,各依其类以相保,群阴虽处致用之地,高居最上之位,都为了保阳,所以萃卦六爻都说“无咎”。如果使这种群阴保阳的局面受到扰乱,就将祸乱丛集,有意料不到的困难与危险。

〔4〕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敌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实施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前人批语】

西汉,七国反〔1〕,周亚夫坚壁不战〔2〕。吴兵奔壁之东南陬〔3〕,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4〕围黄巾于宛〔5〕,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6〕,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则自取败亡。险策也!

【注释】

〔1〕七国反:指西汉景帝时(前154),吴、楚、胶西、胶东、川、济南、赵等七国联合叛乱。西汉初年,因统治力量达不到全国,便采取封同姓王分地统治的办法。后来,诸王力量逐渐扩大,形成割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减诸王权势。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六国,借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后来被周亚夫用武力讨平。

〔2〕周亚夫坚壁不战:周亚夫(?—前143),西汉名将周勃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七国叛乱,奉命讨伐,坚毅果敢,三月而平息叛乱。因功升丞相职。坚壁不战:即固守寨堡不出战,等敌人粮尽力竭后,再举行反击。

〔3〕东南陬:东南角落。

〔4〕朱隽(?—195)字公伟,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184年黄巾起义,朱隽同皇甫嵩等前往颍川、汝南、陈国等地进行镇压,又围攻韩忠十万人于宛城,获大胜。

〔5〕宛:今河南南阳。

〔6〕掩东北:突然袭击东北角。

【译文】

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固守寨堡,不向叛军出战。叛军攻打东南角,亚夫识破敌人声东击西之计,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不久,吴王精兵果然进攻西北面,结果没有攻进。这是敌人的神志不乱,能够自有主张的结果。西汉末年,朱隽包围了宛城(今南阳)的黄巾军。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山,面对城内,吹响鼓角,进攻西南角,黄巾军立即集结到西南面进行抵抗,朱隽却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突然从东北面进行袭击,得以乘虚而攻入。此是敌人神志慌乱,对战场形势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的结果。这样说来,声东击西的计策,必须看敌人是否真能被迷惑而定。敌人慌乱不能自主,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不上当,用此计,就可能自取灭亡。所以,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计策。

【战例】

声东击西将计就计

蜀汉建兴七年(229)四月,诸葛亮兵出祁山,分作三寨,专候魏军到来。闻知蜀军进犯,魏军统帅司马懿以张为先锋,戴凌为副将,率军十万前往祁山迎敌。大军到达祁山后,下寨于渭水之南,当即有前锋部将郭淮、孙礼入寨参见。司马懿问道:“前线情况如何?”

“你们是否已经与蜀军交锋?”郭、孙二人回答说:“蜀军刚到数日,尚未出战。”司马懿说:“蜀军千里远道而来,利于速战,今不急于出战,其中必有阴谋。”说罢,又问陇西各路有什么信息。郭淮回答说:“据派出的细作探听,陇西各郡守军都十分用心,日夜提防,并无意外情况,只有武都、阴平二处,尚未得到消息。”司马懿听到郭、孙二将禀报的军情后,用心思索了一下,想出了一条计策,对着郭淮、孙礼说:“明日我亲自领兵出阵与诸葛亮交战,你二人可急从小路前往增援武都、阴平,并从背后掩袭蜀军,这样可使蜀军阵势自乱,我军再乘乱出击,可获全胜。”郭、孙二人受计后,立即领五千人马从陇西小路,直奔武都、阴平,并将按计就势从蜀军背后发起奇袭。却未料二人领兵正行进间,忽然哨马来报,说是武都、阴平已先后被蜀将王平、姜维攻破,魏军(指郭、孙二将率领的魏兵)前锋已离蜀军不远,孙礼听到这一讯息,心中顿时一阵疑惑慌乱,对着郭淮说:“蜀军既已攻破二城,为何尚陈兵城外?”

“其中必定有诈,莫如赶快退兵!”郭淮赞成孙礼的意见,正要下令退兵,忽听一声炮响,山背后闪出一支军马来,大旗上写着:“汉丞相诸葛亮”,旗门开处,诸葛亮端坐在一辆车上,左有关兴,右有张苞。郭、孙二人见此情景,不禁大惊失色,只听见诸葛亮坐在车上大声笑道:“郭淮、孙礼休想逃走,司马懿搞声东击西计,怎能瞒得过我?”

“他每日派人在正面阵前与我军交战,暗地里却教你们袭击我军背后,妄图乱我大营,我只还他个将计就计,现在武都、阴平已被我军攻取,你二人还不早早投降?”郭淮、孔礼听到这话更是十分慌张,却又听到背后喊杀连天,原来是王平、姜维又领一支蜀军杀到,与前面的关兴、张苞形成前后夹攻之势,一时间,魏兵大败,郭淮、孙礼也只得弃马爬山而走……

【精评】

声东击西讲的是出奇制胜,其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的目标,使其疏于防范,然后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是干任何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的阻力,减少本身的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用法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本身的企图和行动要绝对秘密,这样才能时刻争取主动,否则就会处处被动,处处受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