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
17456100000003

第3章 第三计借刀杀人

【计名由来】

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元昊进攻,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矛盾,借敌方内部的力量,或者是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自相争斗,或者是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因此,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多是与使用间谍相联系的。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1〕,引友杀敌〔2〕,不自出力,以《损》推演〔3〕。

【注释】

〔1〕敌已明,友未定:指打击的敌对目标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却一时尚未确定。

〔2〕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

〔3〕以《损》推演:根据《损卦》“损下益上”、“损阳益阴”的逻辑去推演。

【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需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前人批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1〕,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2〕,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举]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畔之以鸡若盟状〔3〕。郐君以为内难〔4〕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5〕,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兵知经》卷九《格形》)

【注释】

〔1〕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敌象,攻击的对象。张:伸展。全句意为:打击对象已经明确,而另一种势力正在扩张。

〔2〕郐: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

〔3〕衅之以鸡,若盟状:畔,杀牲以血涂于器皿上祭祀。公猪。盟:在血祭前发誓缔约。全句意为:用公鸡、公猪等牺牲品举行血祭,好像发誓缔约结盟一样。

〔4〕内难:内乱。

〔5〕蹑其后:蹑,跟踪。蹑其后,在后面跟踪。

【译文】

打击的目标已经显露出来,而另一种势力又有所扩张,且将有所行动,这时便应借此势力,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将要攻打郐国,先列了郐国的豪杰、良臣、辩智、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公开张贴布告,说要选择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封给他们各种名称的官爵,并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装作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要勾结郑国作乱,便按照以上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见《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与吴国结盟,抗拒魏国。当关羽围攻魏地襄阳、樊城时,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及蒋济劝说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内心里却隔阂很深。关羽得志,孙权内心是不甘愿的,因此,可以派人跟随孙权身后做说客,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解开。”曹操听从此计,关羽终于兵败麦城,束手被擒了(见《兵知经》卷九《格形》)。

【战例】

皇太极借刀杀“劲敌”

明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亲自率兵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努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宁远。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做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订下了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像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周瑜计除蔡瑁张允

208年,曹操亲率二十余万大军攻伐东吴;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领军应战,双方对峙于三江口南北两岸。

一天,周瑜乘坐楼船前往江北探看曹军水寨,发觉曹操水军阵营十分严整,“深得水军之妙”,不禁大吃一惊,便问曹军水军都督是谁?

左右回答说是蔡瑁、张允。周瑜听罢心想:蔡、张二人久居江东,十分熟悉水战;如不设法先除掉他们,将很难攻破曹兵哩!想着想着,便命令楼船返航,回到本寨。

第二天,周瑜正在军中议事,忽然接到军报,说是曹操军中有故人蒋干前来拜望。周瑜一听,笑着对在座的众将说:“这是曹操的说客到了。”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对着众将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就带领数百随从,前呼后拥,走出寨门迎接蒋干了。

周瑜把蒋干迎到军中,寒暄一番后,便大张筵席,盛情款待,还请了数十员文官武将出席作陪。席间,周瑜命令部将太史慈担任监酒官,交待说:“今日我与故人相会,只叙友情,不谈军旅之事,但有违反者,立斩不赦。”蒋干听了这话,吓了一大跳,心里捉摸着:我本是奉主公曹操之命,以故旧之情前来劝说周瑜归降的。谁料他一下就把门给封死了,这却如何是好?

他看到周瑜对太史慈下令时,神情严肃,又不敢造次,只好怀着一肚子鬼胎,硬着头皮,坐在那里饮酒了。一时间,满座文武,杯觥交错,谈笑风生,一直闹到夜深。这时,周瑜佯装酒醉,对着蒋干说:“子翼(蒋干的字),难得今日老友相聚,今晚就与我同眠一榻吧!”

边说边拖着蒋干朝自己的大帐走去。到了帐里,周瑜躺在榻上,只一会儿,便呼呼地“睡熟”了。蒋干却睡不着,听到军中已打二更,便借着帐内残灯起身张望,猛然见到书案上堆着一卷文书。“这其中定会有些军事机密哩!”蒋干心里这样想着。于是,便悄悄起来翻阅偷看,果然看见其中一封信是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来的。信上竟写着这样一段话: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指曹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先此敬复。

不看便罢,一看之后,蒋干的心不由得猛然往下一沉,心想:好险,原来蔡瑁、张允竟是暗通东吴的奸细!

想着,便把信藏在衣袋里,再回头看看周瑜,依然躺在那里深睡未醒,还在说着梦话:“子翼,数天之内,我教你看看曹贼的首级!”说完又打起鼾来了。蒋干听了这些梦话,更是又急又气,却不敢声张,只得再和衣躺下,假装入睡,也想在暗中再探个究竟。到了四更时,朦胧中,忽见外面有人进入帐内,将周瑜轻轻叫醒,悄悄说道:“江北有人到此……”周瑜连忙示意来人住口,并起身与那人走出帐外。蒋干又模模糊糊听到那人在帐外对周瑜说:“蔡、张二将说,‘急切下不得手’……”不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走到榻前叫了蒋干几声。蒋干只是蒙头假睡,不予理睬。周瑜见蒋干不“醒”,自己又躺下睡着了。到了五更天时,蒋干眼看天将大亮,便偷偷起身,走出大帐,带上随从,一溜烟儿驾船回到曹军大寨。

回到大寨之中,曹操询问此行去江北游说周瑜归降情况如何?

蒋干回报说:“周瑜心志很高,非言词所能说动。”曹操听了老大不高兴。蒋干便接着又说:“主公且勿忧虑,这次过江,虽然游说不成,却为您打探到一件极重要的机密哩!”说着,便拿出从周瑜帐中偷来的信给曹操看,并将昨夜所见所闻一一向曹操禀报。

曹操不听则已,一听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蔡瑁、张允叫来帐中,厉声说道:“我命你二人今日进军东吴!”蔡、张二人不知底里,便回禀道:“目下水军尚未练熟,不宜轻进。”

曹操听罢大怒,喝道:“等到水军练熟,我的首级早已献给周瑜了吧!”蔡、张听了这话,一时摸不着头脑,慌忙之中,也不知如何对答;正在犹豫之时,曹操已下令将二人立即推出辕门斩首了。

等到曹操省悟过来,知道是中了周瑜“借刀杀人”之计时,却是为时已晚,后悔莫及了。

【精评】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借刀杀人,巧在一个借字,但借刀必须有条件,或陈明利害,或许以重利。现代商战中,有些人为谋取私利刻意制造他人的过失,以图掩饰自己过错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其所用策略也可称之为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