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15551700000007

第7章 如何经营商机?(1)

寻找商机以创事业或扩张生意,首先要取得市场。而取得市场,掌握需求是一切的根本。

如何经营商机,这有一套思维模式。

首先,我们得认识商机,了解机会之所在及意义。

看机会要有眼光,要看到它的潜在、远景与未来,看到它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将带来的利益,看到它的风险与代价。

其次,我们要衡量自己,看看自己有何资源及优势,足以分享机会。不要自不量力,贸然地投入一个行业,一失足成千古恨,连累了亲朋与家人。

第三,我们要走对方向,勿贪勿妄,不要分心,不要“吃碗内看碗外”,要集中力量于标的,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占领了利基再作乘胜追击。

第四,我们要掌握方针,确定经营策略,勿把策略做目标,要善用策略,使得事半功倍,以“付出最少代价,收获最大成果”为策略依据。

第五,我们要拟定计划,充实行动,以免为他人做嫁衣。有一个谚语,“陈友谅打天下,朱洪武坐帝位”,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第六,我们要乘胜追击,保护打下的江山,也就是既得的利益,以巩固事业基础。

从第五步到第六步,这一步似乎跨得太大,因为有了计划之后应该是行动,也就是逐项分类的具体行动。

这样想法的确没错,.所以我们还有行动篇见。

图3—1先将本项思想篇作一归纳。

经营商机,首先,得详细地了解“人之需”,了解到需求的不同层次。其次,我们应善用“人之能”,由供给面去创造或提供符合需求之商品。最后,我们要发挥“人之智”,从经营面去把握“机之会”,使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地活用机会。

1.取不尽的商机

人的七情六欲,随着时间、环境、年龄、教育、收入、地位、地域、信仰、政治、文化等等的变化而不同。所以人们始终有未被满足或潜藏内心的需求。这如同一个填不满的深谷,我们可称之为“欲望之谷”。而自古到今,不论是食、衣、住、行和育、乐,一个需求接着一个新需求,一样产品接着一样新产品,始终不中断。

掌握需求即掌握市场

寻找商机以创办事业或扩张生意,首先要取得市场,而欲取得市场,掌握需求是一切的根本。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掌握需求即等于掌握市场,剩下的是发挥行销以取得市场。

所谓需求,指的是一群人的相似需求,又称市场需求,因此需求即市场,市场代表共同需求。个人的需求不成其为市,无所谓商机,但道理相通。

探讨与研究需求,不能只顾表面现象,要深入内心,了解人的七情六欲,了解时、地、势等对人的影响,了解人之习性,以及欲望与购买力之间的互动变化。

举例而言,曾经一段时间里,一般人都认为中国大陆的居民,平均收入较低,购买能力也较低,一般家庭的三餐,以饱食为主而非美味。就此角度来看大陆的酱菜食品市场,人们所需的酱菜,一定是价格低廉,仅以佐餐,也就是下饭为目的,吃一口酱菜,要配好几口白饭,故味道特别咸。

台湾有一位姓蔡的商人,他对需求与市场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在上海设立华南食品厂,生产高价位且不成略甜的美味菜心,以“老蔡”个人为商标,却在半年不到的时间,打开了市场,产品还供不应求,代理销售的零售店,得拿现金来排队,才能提到货。

为了做好市场的拓展工作,老蔡在行销方面有三项非常杰出的措施:

(1)请来广告公司做行销企划,将产品“定位”为“健康食品”,并通过广告,教育上海的消费者,“吃劣质食品,或许省下一些钱,却把健康赔进去,为了健康,一定要改变饮食习惯,改吃健康食品。”

(2)通过强势媒体,日以继夜不断地向消费者传达“健康食品”的概念。老蔡又自己担任模特儿,推出“老蔡出马”的广告片,将自己塑造成憨厚、老实的厨师,既打广告,又教上海人如何做台湾菜。这种广告方式,上海没人做过,因此推出以来,立即轰动。商品还没上市,主动找上门的客户就已挤得水泄不通。

(3)配合产品上市,又举办一场“台湾老蔡献爱心”的活动,宣布自“老蔡菜心”上市当天起,三天内所有零售市场的收入,全部捐给上海孤儿院,作为照顾残疾孤儿的福利基金。这项活动,使得上海许多媒体,都主动报道这一则消息,老蔡分文未花,就赚了许多免费广告,销售也一路攀升。

这位老蔡在大陆的成功故事,充分地反映出,掌握商机,发挥行销的真谛,我们可以将之归纳如图3—2。

这种成功模式,我们可称之为“商机经营”,或称为“行销管理”,但是“黑猫、白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掌握需求,自然能深入市场,取得地位。

嚼以供给触发需求

最近某大专院校的老师,问他的学生说:“假如不用洗发精,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洗头?”他很惊讶地发现,学生们认为依赖洗发精,没有它不能洗头,竟不知早期的人们,有人用香皂、洗发粉、甚至有人用碱来洗头。

当今台湾地区的年轻人,绝对无法将一碗白米饭,中间放一颗咸酸梅,在没有佐餐食品的情况下,当作美食,且不相信,吃饭可以不要菜,他们会问,“怎么吃得下去?”

上述的种种现象,皆由于人类物质与文明进步,这其中没有什么是非对错的问题,只有需求变化的问题。

人们的需求,随着科技、文化、资讯和交通的发达,而跟着水涨船高,这种新兴的需求,有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是隐而不见的,但都是做生意的机会。

过去,我们看生意,大多以产品为依据,将市场划分为消费用品市场及产业用品市场两大类,因为产品买进来,非自用就会再转手。对各个产业而言,有人买入产品作为原料,用作再加工以生产自己的产品外卖;有人买人产品作为工具,用作辅助自己产品的销售或生产,例如餐厅之购买餐具或器皿、微波炉等;又有人买入产品用以转手贩销,因仓储投资或应用知识等服务而换取酬劳。对消费者而言,不管是团体或私人,买人商品为的是自用,无可图之利。

但是现在,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将看到因供给的变化,也就是科技、文明与智能的变化,而导致需求的变化,进而带来新商机、新生意和工作形态的转变。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过去曾指出,四类举足轻重但却不属消费性或生产性的事业,这些行业,在今日已见端倪:

(1)资讯与通讯事业(INFORMATION&;COMMUNTICATION)。

(2)环境保护事业(ENVIRONMENTAL BUSINESS)。

(3)运输与交通事业(TIRANSPORTATION BUSINESS)。

(4)生存保障事业(LVING INSURANCE BUSINESS)。

有很多生意过去不存在,但因为有了电脑与资讯工业的崛起与发展,让人们产生了创意,激发了新生意,也激起了人们隐而不知的需求。例如,电脑游戏的硬件和软件生意,又例如电视购物、卫星电视等等。

同样的情形,交通的发达以及运输工具的进步,使人们产生了今日“全球化”或“无国界”的企业经营理论,淡化了用武力或战争去维持强权的意念。另外,国家或政府制定法令,若不知道人们供应层面的能力或现状,贸然地定下规则或要求,只有自讨苦吃。我们假设台湾有关部门有这样一条硬性规定:汽车不准使用汽油,这条规定若在瓦斯汽车、电动车等的研究尚未全面成功之时,其后果将如何,可想而知。像这样,供给触发需求,而供给能力未及,需求则未见。

人寿保险在台湾地区非常发达,造就了不少的百万富翁,但是传统的保险系寿命的保险,对老年、失业等有生之命没有保障,若问市场是否有此需求,我们相信,有供给就会触发需求。

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天下事有一得必有一失”,从以上的产业变迁,我们会看到某些生意和某些需求的衰退,也会看到某些工作也就是就业市场的得失变化。最近流行企业重整造成很多人失业,但是企业重整的目的不是在裁员,而是使工作层级和流程简化,促使一些幕僚型的工作消失,这些工作层级及流程的简化,起因于电脑与资讯的发达,使得人们不必依赖层层的运作去取得经营资讯,也自然不必依赖层层的幕僚。这是新的供给影响旧的需求。

评估需求、寻求利基

对需求的认知,是一门学问,更因人的眼光、见识与心态不同,认知也不相同。

行销学者常用《非洲人不穿鞋》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进取性或创业型的行销人才和消极性或保守型的业务人员。他们的目的,就在鼓励业务人员要乐观进取,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到非洲当地人不穿鞋,知道没有现成市场而立即折返,这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时机未到。假如他说服公司,在当地设店,进一步教育非洲人,让他们知道穿鞋的好处,说不定在资金用尽,鞋子仍大批库存,而竞争者却适时投入去捡现成。当然,在财力丰厚、品质良好的条件下,有创业精神有干劲的人,较有捷足先登的成就。

尽管欲望是一个填不满的深谷,但我们评估机会,计算那个需求,可以用一个技巧,以英文的“MAN”三个字,来分析代表需求的大小和市场的所在。

MAN的N字,代表英文的NEED,也就是“需求”,需求必须明白地指出,才能说明其大小,就好比须先说出人名,再说明其身高、体重始有意义。A代表英文字的AUTHORITY,也就是权威的意思,指的是决定买不买、要不要花钱的决策者。M代表MONEY,指的是购买能力,更明白地说,就是可获之利或可赚之财。

行销学者便以购买习性和购买力来分析,把同习性、有购买力的人归成一群,而因需求、人数和价值观等的不同,使之形成购买力、习性不同的顾客群,是所谓“市场区隔术”。

市场区隔的目的,就在找出一群具有购买力,却有共同未被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找出利基市场。

衡量利基,主要在确认有能力花钱的决策者。对消费性市场而言,其分类凭借地域、人文、心理、行为、习性和便利等而分辨;对产业市场而言,其区隔市场则凭借地域、用途、使用频率、企业规模、心理意识、买卖方式、行业类别和使用利益。

谈商机经营,我们不能只顾“知”的一面,不顾“做”的一面,必得“知行合一”,方能掌握需求、分享会和占领利基市场。市场区隔术本属行销学的一环,是其所用以区隔的是市场需求,也是商机学的核心问。

就是因为需求不断地变化,人类永远有未被满足的求,商机才会不断,事业才有所扩张,创业才会有门,就业者才会有工作,社会才会繁荣。也只有那个需可以计算,人们才有投资的根据和勇气。

.智谋抢先机

既然人类自古就有未被满足或喜新厌旧的需求,我们对经营商机的做法,不该仓促行事,应该谋定而后动,毕竟,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些行业,进入不易退出亦难。例如盖幢大楼,花费数千万元去做装修,把它做成观光大饭店,雇用上千人的职员与雇工,一旦亏本,想结束营业也难。君不见台北市仁爱路圆环的财神酒店,虽赔上亿万元,至今仍以一个空壳大楼,竖立在那里妨碍观瞻。

资:本密集工业或产业,是个进入难退出亦不易的行业,例如钢铁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那些动辄以亿万元投资计的行业。台湾有很多财团,因股票上市而使财力膨胀,促使胃口大开,一味地找寻大型投资计划而想插手,忽略了台湾天然资源欠缺,在原料受制于人而竞争力不足的条件下,掷下大笔资金,后果堪忧。

知识密集或技术密集的行业,其取得技术难,但投资金额和雇用人力较少,所以进入难退出稍为容易,例如资讯工业、特殊化学品工业等等。劳动力密集工业投资金额不大,但一旦立足下来,雇用的人员必多,发展到一定时间,想退出就得拿出庞大的遣散费,所以投入易退出难。

惟有抱着打游击方式,没有打算长存于这一个行业,才可以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因此,掌握商机、投人事业,非付出代价不可,既知得付出代价,何不慎始。

日本人进军世界市场谋略

《新竞争》是长河出版社10年前出版的翻译书,原书作者有三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师柯特勒(PHILPKOTLER),译者为行销学者萧富峰。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日本人如何进军世界市场,并建立霸业的情况。

“日本人在进入美国市场(或世界市场)时,首先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以了解市场上有何机会可资利用。然后,日本人选择一个适当的基金,倾全力加以占领,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地。

一旦第一步站稳了以后,日本人就从根据地往外扩张,采行渗透策略。等到他们渗透成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后,他们就开始对竞争者全面攻击,以便更上一层楼。

日本人在夺得盟主地位后,所采取的就是维护自己地位的维持策略,一方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日新月异,不断从事创新。”

这一套进军世界谋略,我们可以将它整理如图3—4所示,正好用来作经营商机的借鉴。

广告学者在为商品作广告企划时,有五个基本思考的步骤,它们是“了解市场、认识推销对象、分析对手优劣、批判自己实力、界定广告焦点。”

这类思考模式,如果比较日本人的策略模式,我们可谓“行家所见略同”。但若一味强调策略,忽略目的。

则所有的工作仍白做。

勿把策略做目标

策略,是执行目的之手段,也是进取目标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