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每个人都会引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机会,不得天时、地利、人和,则皆相信机不会、事不成。西洋人也读《孙子兵法》,把“天时、地利、人和”译成“TIME、PTACE、PEOPLE”,也就是紧抓住“时、地、人”三字,因此,看清楚时间、认清楚所在,再掌握人脉或人才,去抓住机会。
商场如战场,竞争者各用其谋,目的是使“战之事”变成对己有利。探讨竞争对手的行为方式,也就是竞争策略或战术,观察机会的变化,掌握机会的到来。
需求无法创造,故不管竞争对手多么聪明,有赖于改变供给。供给包括供应的商品、供应的方式、供应的通路,以及供应的品质,这牵涉到技术力、生产力、营销力、财务力和经营力。这些能力,决定消费者是否得到物美价廉、心满意足的商品。
时、势影响需求也影响供给,譬如它会使原料缺乏,甚至禁止使用,但是影响需求甚于影响供给,尤其是购买能力与购买意愿。同样地,智、能也会影响需求,它可以启发消费者的心智,让他们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详细的状况,我们将在以后章节再作讨论。
商机经营与行销管理
熟悉行销管理的人,见到需求与供给的交会,定会解释为交易,视它为销售的行为。因为一方有所需、一方有所给,一经交会,除非需求者付不出代价或供给者无意愿,正常的状况定会促成交易,这并没什么不对。
事实上供与需先有交会,再发生交易,所以称为机会,但是机会是一体两面,就商机学来说,它是机会;就营销学来说,它是交易。一个是意识或眼光层面,一个是行为或能力的层面,也就是说,商机经营与行销管理,两者相容共存又相辅相成。
行销学家将商品定义为:“任何可以提供到市场,引起人们注意、购买、使用或消费的事物,它包括实体物品、服务、人力、地方、组织和概念。”由此,商品的供应,并不限于有形的实品,它也可以是无形的事件,只要有人有此需求,有人能作供应,它就是机会,它就能作交易,因此,经营商机,在于知需用需;经营行销仍在于知需用需,一个是“识”的功夫,一个是“做”的功夫,重点在使“知行合一”。
“知需用需”,奠基在“利人利己”的“双赢”原则之下。必先知需、识需,才能用需。
知需、识需,提供确实满足需求的商品,则商品的价值才会被肯定,才能“售”出价值,因此,真正懂得如何供应商品者,最识需求。
商机经营,最重“识的功夫”。识出需求,识出何种商品确实满足需求,识出它的价值。换一个角度讲,商机经营掌握“因时之需”,为商品创造“附加价值”,为企业的资源“发掘潜能”。
商机的经营,对需求由知而识,由动态的资讯吸收到静态的需求分析,识出需求,识出机会,识出所需的商品。再通过研发与设计,创新商品,创新产品的用途、功能、外观与材质,提供具有价值的商品。就策略的观点而言,它贵在走对方向,讲求的是“智的品质”和“物的价值”。
行销的经营,对机会由知而识,识出利基之所在,识出进入利基市场的障碍与代价,以及已知与可能的竞争者,了解他们的强弱地位,研讨行销策略,促成自我商品的畅销以落实机会,做好销售的工作。行销管理,着重“做的功夫”,强调“效果”与“效率”,期望“事半功倍”,用最少的人力、时间和金钱,赚取最大报酬。
就策略的观点而言,它贵在用对方法,讲求的是“智的实践”和“事的品质”。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产品,创意斐然,令人喜爱或有购买的冲动,却因为一时手边无现金或携带不便或安装不易或家里地方太小摆不下等等原因而放弃。这是商品销售者未做好行销工作,把潜在的顾客群疏忽了。
我们又经常看到,很多商品轰动或畅销一时,没多久,却销声匿迹。台湾过去很多外销第一的产业,到今日已经外移他乡或拱手让人。这是因为“只会产、不会销”,只重生产,不重行销,又因为“只会做、不会造”,只做加工,不创造商品,使得众多的第一,变成历史。
如果想使事业经久不衰,必须使“知机”与“用机”两者,互动交流,使“知行合一”,让商机经营与行销管理,合力耕耘,则机会不断,事业不坠。
4.仑业经营要素
机会是一体两面、得失兼具的综合体,欲求有所得,就须有所付出,而且是先作付出,再求收获。机会亦须代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机会的代价,可以大、可以小、可以高、可以低,关键看人的智慧和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善掌商机以及少付代价,就得利其器,也就是充实用机的工具。这些工具,我们可以称之为企业的经营要素。
资金、商品、市场,是企业经营的硬件方面;财务、技术、行销,是企业经营的软件方面。前者着重在“有没有”,后者着重在“能不能”。但是不管是“有没有”或“能不能”,皆依靠“人才”使之有、使之能。
何谓人才?简而言之,就在于他们能够“提供或创造附加价值”。’
凡是人都有价值;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价值的意义,只有经过比较、需求才能显现。一封英文书信,秘书人才5分钟完成,经理人员敲击打字机,揉掉了几页信纸仍无法完成。一些小故障,维修人员几分钟解决难题,外行人手足无措。经理人员的价值并非不如秘书人才,但就文书处理工作,秘书人才的附加价值高于经理人员。同理类推。
企业经营的要素,核心在人才。是人才在创造或提供商品;是人才在开发市场和识机与用机;是人才在研发技术、从事生产、掌理财务和运作行销。
推动企业的投资与经营,其关键在资金。是资金在吸收人才;是资金在推动制造商品或是代理商品;是资金得以使机会落实;是资金组合成企业。
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要素,也是机会的代价。没有资金难以取得商品,难以掌握人才,难以落实机会。
没有人不知道投资事业需要资金,但是很多人创业失败的原因在于资金不足。原来,他们把“资本”当作“资金”,误会凭资本就可创业。至于是自有或借贷则不关紧要,于是有人以所借资本创业,在资金不足、本金利率高的限制下,很难见其成就了大事。
事业的资金包括资本与周转金,而周转金常是数倍于资本,且营运越大,周转金越大。资金不管是自有或贷入,都该有计息的观念。美国化学公司的资金,曾经以年利12%计息。过去台湾的民间借贷,多以年利25—30%计息,而今日台湾银行界的放款率,虽已降至10%以内,民间借贷仍居高位,若告贷无门走向地下钱庄,其利息更高得吓人。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第二要素。
如前文所述,“无中生有难,锦上添花易”。拥有或取得市场,是企业生存之道,没有商品,可以用代理或经销方式取得;没有市场,则无所谓机会,无生意的存在。
早期,有一位经营化工原料的朋友,曾经感慨地说:“我们学化工的,却不能靠化工知识赚钱。那些经营化工原料的老板,大多不是学化工的。”这是因为工程师出身的人,满脑子都是生产技术或化学公式,只重视产品不重视市场;忽略了市场需求及行销知识,就好比拥有农耕能力与设备,却不研究土地以及适合栽种什么蔬果,贸然地播种、施肥与收成,只能勉强地维持三餐,难以赚大钱。其实非科班出身的人才,在掌握市场需求,拥有行销能力之后,可以聘用科班人才为其工作,补其能力不足之处,故能够享受机会,获取盈利。
认识商机、取得市场,这必须付出代价。已付出代价,拥有“地盘”,也就是基本市场,所考虑的是如何长期占领该市场并且扩大。
企业经营的第三要素是商品。但要谈商品,须由人才切入,人才代表知识、智慧、见识、技术、能力和经验。
商品的取得或制造,其根源在于人才,其成败或赚赔在于智能和行销。商品可以自制,可以外取,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其意义在于有所欲、有所需。
人才的知识和见识,让人知道该贩销什么商品可以获利;人才的智慧与技术,让企业能制造市场所需的商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帮企业打开市场通路,避开与“敌人”的残杀,捷足先登于利基市场;人才的智慧与能力,以有限的资金发展无限的事业。
但是人才非全才。企业主或老板,其自身必是人才,才足以知机、识机和用机,但是他绝不可以是全才或要求别人做全才,否则他只有让自己也让别人累垮、累死,终究无法享受成就。
人才可以是专才。善用不同专才,结合专才,使彼此同心协力,能简化工作,提高效率,建立长久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