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35

第35章 厚黑精神

知府大堂,在杨知府的极力谦让下,薛瑄坐在了正堂主位,而杨知府坐在下首侧位。

堂下站满了闹事的学子,方才他们在外面议论纷纷,骂声连连,抨击嘲讽,热闹非凡,此刻却是鸦雀无声,肃静的很。

本来他们是可以看座的,但遗憾的是,进来的人太多,知府大堂没有那么多椅子,所以,除了官老爷们坐着,就只有有限的几个学子赐了坐。这几个学子都是出身于仕宦名门,可以享受一些恩荫的待遇。比如其中一位名叫张奇的生员,其祖父曾官至大理寺少卿,虽不是什么实权显赫人物,但在山东士林之中,也算地位比较高的名门世家了。还有一位名叫姜思贤的生员,其父亲年前派至江西出任一地知府,他本来可以随同父亲一起前往江西,并在其父治下参加府试,但江西不愧是号称大明第一的学霸之乡,可谓是“举人满街走,秀才不如狗;进士垂手得,状元常常有。”姜知府表示亚历山大,异乡初任,不好操作,便让其先在家乡参加府试,等府试结束后,再前往江西,继续强化学习。

这两位相对而言,背景深厚,故此才有些底气,敢于出头。若是一般人,面对李翰林的“赫赫威名”,显然是不敢发声的。

此时的民间,早就把李之郎吹上了天。毕竟科考与他们无关,没有切身利益的纠葛,所有才能在茶余饭后,讲得滔滔不绝,甚至间或会传出一些神秘兮兮的消息出来,比如某人曾见李之郎头上泛起五彩光芒,想来是文曲星显灵。又因为李翰林的不凡,便说这李家乃是神童世家,又说李家祖上某位曾修道有成,位列仙班,与文曲星关系深厚,感情真挚等等。凡此种种奇谈怪论,在这个缺乏娱乐的年代,备受广大贫下中农们的欢迎,以至于李之郎后来不得不感叹,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与电视无关,与明星无关,与科技无关,与网络无关,一切都只是人的劣根性罢了。

但子不语怪力乱神,儒生们是不愿相信什么文曲星下凡的;因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只相信一种解释:作弊。

事出反常即为妖。一个七岁的孩子,就算打娘胎里开始学,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精通圣贤经典。何况,孩子不可能从娘胎里就开始学;而且这七年,你还要扣除懵懂期和启蒙期,这起码也得四五年吧。就算李之郎天纵奇才,三岁入学,到如今不过四年光景,够学个什么?何况,听说他书法还不错?要知道书法练习,可比背诵经典难多了,成功之路无他,惟勤而已。一个稚龄的孩子,一边要勤于练习书法,一边还要学习圣贤经典……一想到这些情况,众位学子纷纷表示:连中两元,唯作弊耳。

莫说他是翰林之子,就算他是太子,是未来传说中老天爷的儿子,那也不行。虽说自古帝王将相的出生,总有异象相伴,但纵观中华数千年历史,又何曾见过哪位牛人如他这般妖孽早熟?

圣公?圣公那个时代有几本书?项橐七岁为圣贤师,呵呵,不是项橐有多博学,实在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太贫乏。当然,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心中赞成,嘴上却是不敢说出来的,更不敢拿出来辩驳。

总之,时代发展了现在,两千多年的知识是无数圣贤们穷其一生研究积累的,到如今可以说是浩瀚如海,绝不可能有人以七岁稚龄能够学有所成的。

他们的依据只有这一点,结果虽是猜测,但他们认为,已经足够。尽管大家方才已经看了李之郎的试卷,也都觉得文章不错,但在切身利益面前,所有人都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虽然没有经历过薛瑄所说的提前泄露试题作弊案,可能人们依旧推测出了其中了“阴谋”。

你知府大人提前宿住府学了?试题是现场临时点的?谁知道呢,说不定试题是你宿住府学前就已经透露给李家的,临场点题不过是装模作样,弄虚作假而已。

厚黑学虽是后世经典,但其实践操作自古已有。厚黑术被封建政治家奉为圭臬,是其争权夺利的锦囊妙计。封建政治家未必懂政治学,但不能不通厚黑学。厚黑学其实有两个核心,其一是利益论,其二是阴谋论。因为利益,所以能厚能黑;利益有多大,面心就有多厚黑;厚黑之下,必有阴谋。

而封建政治家的基础来源,便是眼前这些士林学子们。他们的厚黑传统正可谓博大精深,此刻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之郎姗姗来迟。真不是故意的,实在是客栈里热情的人太多。闹事的又不是他,他也没像闹事的人一样围在府衙前面。差役们通知开会,出门右转,大吼一声,闹事的学子们便全都知道了,瞬间涌入府堂。而李之郎要想得到消息,总需要差役小哥流着汗,喘着气,一路小跑赶到客栈里。知道的最晚,来得自然也就最晚。

来时的路上,前来通知开会的差役已经和他说过这里的事情了。并非差役故意要泄露消息,其实这也没什么保密的,而且差役还是文曲星论的拥护者之一,对眼前这七岁的孩子也是又膜拜又好奇的。虽然大家都说他作弊,就连自己也有些相信了,但毕竟是府台老爷钦点的。他不明白府台老爷为什么要点李之郎,但他知道府台老爷平时对自己还不错。为了府台老爷的安危,还是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听说大家有考校自己的心思,李之郎倒也不惧。且不说他的见识本就远超这个,只这一世,因为娱乐活动的缺乏,唯有读书练武打发时间,这些年倒也熟记了不少经典。最关键的是,他发现自己重生之后,记忆力变得强悍无比。不敢说过目不忘,但很多经典古籍、诗词名文等,只要读上几遍,便熟记无误,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