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34

第34章 众人皆疑

薛瑄看罢,将试卷放在一边,望着杨知府说道:“本官此次前来,一是为了外面的议论;二来嘛,如果这李之郎确有真才实学,本官倒也想见识一番。嗯,久闻济南武定出了一个神童,如今看来,这文章确实不错。”

“这都是薛大人督学有方。”杨知府恭维道。既然薛佥事肯定了这李之郎的文章,那么也就无所谓徇私舞弊了。不管怎么说,这李之郎总是济南府的神童,自己一个治学教化之功是铁定跑不掉的。而薛佥事作为山东督学的主官,未来的功劳簿上也是少不了的。花花轿子人人抬,多说几句好话总是没错。

薛瑄笑了笑,并未接他的话,反而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李翰林中进士的时候也就二十来岁吧?”

“二十三岁。”杨知府老老实实地回答道。他早就将李家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此刻自是有问必答。

“二十三岁的进士,也算是年少有为,想来从小也是聪明勤学的。”

“是啊,李大人十二岁时就能诗善文,十五岁中秀才,十七岁中解元……”杨知府说起李家的事情,如数家珍,仿佛自家往事一般:“李大人小时候也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如今他的儿子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莫非这神童也能家传么?”说道最后,杨知府显然一副闲谈说笑的语气。

薛瑄皱眉道:“就算是神童,像李翰林这样的,倒也正常;但圣人经典何其多也?圣贤之学何其难也?你我皆是读书之人,没有十多年的功夫,谁敢妄言学有所成?咱们两个再教化有方,你能让这孩子打娘胎里就开始学吗?七岁,从娘胎开始算起,也不够十年之功。你让本官又如何相信眼前的这件事情?”说到最后,语气竟然渐渐转冷。

杨知府一时摸不着头脑,刚才不是还好好的吗?现在这又是个什么意思?转念一想,反正我也没有徇私,这文章还是李之郎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写成的,才学也定是真的,既如此,我还怕什么?

想是这样想,该解释的还是要解释,这是个态度问题。杨知府倒也没有计较薛瑄的语气,继续微笑道:“考试那天,许多同僚都在本官身边一同监考,大家亲眼看着李之郎写的文章,既无徇私,又无作弊。虽令人难以相信,却也不能不信。”他的话中,此刻已从“下官”改成了“本官”,隐隐已经有些疏远了。

薛瑄淡淡地哦了一声,又冷言道:“有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外面议论什么的都有,比如说试题泄露。”

杨知府皱眉道:“考试前本官并未向任何人公布题目,直到开考方才取得题,如何泄露?”语气中已略微有些怒意。

薛瑄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讲起了自己的往事:“本官在广西任监察御史时,曾查处一件科举舞弊案。主考官乃是一位姓鲁的学正,鲁学正同样是即将开考时才取得题,可后来才查明,原来他早已将考题告诉了他的一位远亲……”说到这里,话停住了。

杨知府明白了,原来薛瑄是怀疑自己提前将考题泄露给李之郎,然后故意装作在开考前才取题,假示清白。他顿时怫然不悦,道:“大人既已怀疑,尽可调查便是。”

薛瑄道:“前些日子,本官曾收到一封朝中来信,对我们山东的这位小神童颇为关注。杨大人,治学之功固然好;可若是名不副实,到头来不免成了笑话,你我都俱受牵连。”

原来是怕受牵连。杨知府心想,这朝中来信,想必是有大佬关注了;看来自己这一招还走对了,青史留名还太远,眼前能够庙堂闻名,对自己的仕途也是大有裨益。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李之郎的才学扎实,对此他颇有信心。七岁案首虽然不可思议,但想想山东的项橐,七岁就给孔圣人当老师了,还有比他更不可思议的吗?就算项橐之才是千年一遇,现在距离那个时代也近两千年了……也可以有了。

想到这里,他试探着问道:“不知是哪位大人关注?”

薛瑄微笑,道:“说也无妨,乃是礼部杨大人。”

礼部杨大人?杨知府一时对这位同宗的大人有些迷茫,猛然惊醒过来,这礼部新任的尚书可不就是杨溥杨大人吗?

此时的大明朝,说起来可是杨姓当政的时代。由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组成的三杨内阁,名扬天下,备受推崇。其中,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所谓雅操,就是说这杨溥有着高尚的操守,严于律己,洁身自好。

只是,这杨溥身为内阁大学士,为什么会关注一个小小七岁孩子?咦?这杨大人不就是李翰林的座师么?这李之郎也算他老人家的徒孙了。莫非是李翰林走通了杨大人的门路,也要提携一下自己的儿子。哎,不对,杨大人的操守那是刚刚滴,不容置疑。莫非也是怕自己这徒孙名不副实,到头来自己落个笑话?听薛大人话里的意思,应该是了。

事已至此,想再多也是无用。依据大明律,对于科举舞弊惩处甚严,不但舞弊的学生要剥除功名,甚至枷号诛族,便是主考的官员,也绝无幸免。现在只有想办法证明李之郎确有真才实学了。

想到这里,他正色道:“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其实很简单,把李之郎召来一试便知。”

薛瑄点点头,道:“也好。”他正有此意,只是方才见杨知府信誓旦旦,信心十足的样子,又怕自己出了差错,不但平白得罪了人,还落得笑话。他随即又补充道:“把外面那些闹事的学子们,也都叫进来听听吧,这样也能为李之郎正名,还知府衙门一个清白。”

杨知府道:“薛大人吩咐,本官自然一切照办。只是这里也挤不下许多人,还是要到正堂查问,如何?”

薛瑄笑道:“只是复试一番罢了,查问说不上。杨大人也须谅解本官的苦衷,朝中关注,士林议论,本官主理山东儒学提举事务,总要给上面一个交代,平息士林的议论。我也希望这李之郎是有真才实学的,那可是圣公以下,千古盛事呐。”

杨知府见薛瑄把话说开,心中略微放松,道:“上官所言甚是!下官这边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