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9663300000022

第22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主题(1)

本章要点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主题的特点和选择标准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向世界介绍中国。那么,将什么样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外国人对中国感兴趣的事物有哪些?如何寻找合适的报道主题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时必须要明确的。本章简要介绍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分别从中国的社会与民生、传统文化、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以及服务类资讯的提供这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论述国际传播应如何做好上述相关领域的选题策划与报道。

第一节 对外报道主题的特点和选择标准

一、对外报道主题的特点

基于对外报道的传播目标及受众特点,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主题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民族独特性

说到法国,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到英国的人,总想见识一下伦敦塔桥、议会大厦、格林威治天文台;而到美国的人,则会对白宫、科罗拉多大峡谷、夏威夷草裙舞情有独钟……

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历史、习俗、政治制度、地理条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各自都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和文化。这些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就是国际传播媒体对外报道时的主要题材。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南北气候类型差异巨大,山川湖泊遍布,动植物种类繁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56个民族,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这些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做好这些特色事物的报道,将有助于外国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二)全球普世性

除了强调独特性,我们还必须看到,文化和价值是多元的。因此,国际传播媒体在选取报道主题时,还要注意普世性的价值和内容。比如爱、和谐、宽容、公平、正义、发展等,这些不仅仅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向往。从中国对外报道的角度来讲,很多国内问题都具有全球普世性。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

1.具有普世性的国内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减少贫困、抗御灾害、发展经济、文物保护等,这些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以抗御自然灾害为例,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人类自古以来最重要的活动和使命之一。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方法不尽相同,与灾害抗争的本质并不由于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根本差异。因此,这一类型国内问题的报道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2.中国特有的一些问题,但也具有普世性特点。比如宗教政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基层民主选举、腐败问题、法治进程、民族团结、计划生育、群体性事件等,这些话题由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更容易被误读和歪曲。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都是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涉及人权、发展、民主、和谐等价值标准。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能帮助外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国,有助于减少和化解中外之间的误解、隔阂甚至敌视情绪。

在国际传播中,树立全球化思维是十分重要的,这要求我们跳出本国、本民族范畴,用国际化视角思考问题、阐述问题。国际传播工作者要置身于国际大背景下寻找新闻主题,发掘新闻事件的价值与意义,增强传播实效。

二、对外报道主题的选择标准

不同媒体针对不同的受众,在报道主题选择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我们在确定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主题时,应遵循以下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

新闻既可能在一夜之间死去,也可能在历史上永垂不朽,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新闻价值”。国际传播的选题也是一样,新闻价值是作为选题存在的前提。

新闻价值是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也就是说,这个选题所涉及的或者是新近发生的,或者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关,或者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者具有普遍趣味性。当一个选题具备上述要素越多,那么它的新闻价值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二)国家利益原则

除了要考虑新闻价值以外,在国际传播中,对于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主题的选择还会涉及国家利益原则。“国际传播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而国际政治突出的是政治关系,强调的是国家安全,这就决定了国际传播在影响国际政治的同时,必然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与控制。”

既然国际传播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和控制,那么国际传播媒体与政府的立场就应保持一致。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所有国际传播媒体在进行信息选择的时候会自动强化有利于本国国家形象的信息,而弱化不利于自身形象的信息。

(三)目标受众原则

在国际传播中,对于中国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还因目标受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选择标准不仅取决于目标受众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取决于他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和价值判断。

1.目标受众的划分

(1)发展中国家的受众。因为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发展需要,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相对较为友好,偏见也较少。对于西方媒体中有关中国的报道,他们不会完全认同,能够采取较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国。当然他们对于中国存在的问题也会实事求是地指出来。只要我国对外报道方针运用得当,对于发展中国家受众的传播效果应该不会太差。

(2)发达国家的受众。这里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以及当今国际竞争的需要,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在报道中国问题时设置负面议题较多,结果直接导致缺乏直接渠道了解中国情况的发达国家受众对中国产生或多或少的偏见。而且,这些受众容易认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管是否真实),而对中国媒体的报道却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甚至还会表现出逆反或排斥。因此在这类受众中,传播效果相对会差一些。这同时也是我国国际传播媒体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3)海外华侨华人。华侨是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华人是华侨或其后裔中取得居住国国籍者,二者的法律身份截然不同。这些人对中国媒体的态度与他们所受到的中华文化熏陶的程度有关,但居住地的舆论环境也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一方面,对于反华言论,他们在感情上接受不了,特别是当发生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事件时,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遭阻挠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西方媒体均进行过歪曲事实的报道,引起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极大愤慨。另一方面,因为长期生活在海外,海外媒体也会对他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应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爱国的,他们关心祖国的发展,对于中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关心其中的解决之道。

2.目标受众调研

在对受众进行分类之后,国际传播媒体还应对目标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调研,这样才能使报道更加有的放矢,也有助于培养特征更为鲜明的受众群体。

调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际传播媒体的驻外机构是了解海外受众的前沿力量。它们通常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人员,在一个相对长期(通常为三至四年)的时间段内在驻在国或地区工作,因此也最有机会获得一手的资料。

(2)网络调查。相比传统的受众来信、电话互动等调查方式,网络调查具有效率高、覆盖面广、样本量大等特点,特别适合在发生一些热点事件的时候使用。网络调查既能使媒体了解受众的看法,同时这种调查本身也成为了报道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应该成为海外受众调研的一种常态。

(3)委托独立的调查机构进行调研。这一手段在西方媒体中经常得到运用,但是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却较少采用这种方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本身可能更加直接,毕竟在海外,这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调查方式,受众回答问题的时候受到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可能更小,回答的有效度可能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与从事对内传播的媒体逐渐走向分众化不同的是,目标受众不清晰是目前中国国际传播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专门针对海外受众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因此,对海外受众调研的科学性应该进一步提高,不能仅满足于一时一事的受众反应,而是应该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传播实践。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与民生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一个发展进步中的中国介绍给全世界。

一、中国社会进步与变化的具体体现

(一)经济领域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比如,1978~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我国已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此外,我国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务实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对西方的制度、文化的一个了解、借鉴和参照的过程。通过相互学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科学、民主、文明、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四)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政治影响力方面,随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外交格局的形成,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凸显;在经济影响力方面,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由此更加关注中国,更渴望了解中国。

二、做好中国社会与民生问题对外报道的必要性

由于受意识形态、文化差别、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存在一些不了解和误读。这种误解和偏差形成两种极端:一是不了解中国的发展,以为中国是极端贫穷落后甚至愚昧的国家;另一个极端是过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有恐慌情绪,以至于对中国产生诸多误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等言论甚嚣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以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因此,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读和偏见,更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是国际传播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话语权,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传播和打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动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讲话题目就是《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一讲话客观真实地表述了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坦诚地谈及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全世界人民传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三、如何做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对外报道

做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对外报道,可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国防力量的提升、科技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入手。

(一)民主政治建设

1.概述

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

做好民主政治建设的对外报道,有助于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塑造中国开放、民主、公正、进步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