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9663300000021

第21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采编原则(4)

(二)重视受众心理,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新闻的五要素之一是接近性。这种接近性不只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更是心理上的接近性。对外新闻报道面对的受众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我们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可以说,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所以,在对外新闻报道时,要满足新闻传播心理上的接近性原则,在传播过程中努力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性。要认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就必须首先了解国外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和习惯,了解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且在报道新闻时,不仅要在内容上满足西方受众的接受心理,还要在写作手法上符合他们的接受习惯。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在国外受众中的公信力并不高,达不到预想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报道写作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习惯性地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导致我们传播的信息无法被西方受众正确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外报道的过程中,要更加接近西方受众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增强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提升对外传播的技巧,这样才能大大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我国媒体在对外报道的过程中,只有确定好目标,设置清楚框架,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换位思考,在内容的选择和报道的方式上讲究接近性,才能叩开外国受众之门。

(三)扩大国际传播能力

传播能力是媒体影响力的基石。只有提升媒体的国际传播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增强舆论引导,获得国际舆论主动权。要增强国际传播力,首先需要拓展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的舆论传播媒介,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凭借其分散、互动、海量、无界、迅速等特点,网络已成为目前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是我们拓展传播渠道的重要法宝。我们在建设好、运用好、发展好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建设功能强大、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网络话语平台,以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此外,我们不仅仅要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新媒体,对于边缘化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也可以发展网络版,打造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形势,我们还要努力加强与西方新闻媒体的合作,借助它们在国际传媒界的影响力来传播中国的声音。道理很简单,想要影响一个国家的受众,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他们自己的媒体为我们说话,这样,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文化、思维习惯等角度来看,都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不仅要与国外媒体合作,还要把国外媒体正大光明地请进来,为其采访活动提供方便,给他们提供全方位地了解和报道中国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写出更加客观的报道。因此,多元化地利用资源,用全球资源做强、做大本土市场,以海外媒体为平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是我国媒体拓展传播渠道的重要途径。

此外,增强国际传播力,还需要建设国际一流的传播硬件,提升传播技术。先进的硬件设备是媒体竞争的基础,也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国际化新闻竞争的保障。只有具备了优质的传播硬件设备,才能在新闻资源抢夺、新闻传输、新闻采编等方面占得先机。

(四)摆正心态看待与应对负面报道

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传播中的信息误读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应摆正心态,正确应对。

首先,如果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的歪曲报道,那我们就要坚决予以反击,努力澄清事实真相。其次,如果西方媒体对我国的负面报道属于我们在社会发展中确实遇到的问题和矛盾,那我们就应当坦然面对,不能回避。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对它们缓报、瞒报或谎报,一味追求完全正面的信息只能让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只有正确面对、努力解决才是面对这种负面报道时应有的心态。

只有了解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并努力运用他们的话语方式来传播我们希望传播的信息,才能获得更好的信息接收效果。

三、个人角度

从2008年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民众还是国外的华侨华人,在重树和建设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过程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传播信息已经不再是政府和媒体的专利,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通过各种媒体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此外,各种民间对外交流活动也是让西方社会充分了解中国的重要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团结就是力量。提升国家形象,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应该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每个人都应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

华侨华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独特资源,也是中国公共外交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据估计,当前世界上的华侨华人多达四千五百万人,他们虽然大多数已成为出生国或居住国的公民,但仍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华文化情结。邓小平早在1993年就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多贡献。”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时期,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海外侨胞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沟通中国与世界、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一,鼓励海外华侨华人积极融入西方主流社会,通过西方主流媒体表达自己和同胞的意愿,从而为我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创造条件。

第二,注重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向驻在国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他们能够以当地国民习惯的方式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和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改变我国的负面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

第三,努力促进海外华侨华人的团结统一。这样,在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势力时,全世界的华侨华人能够团结一心,组成一支强大的力量,从而对反华力量进行回击。

(二)重视海外留学生的作用

在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与新移民表现出的空前的激情和责任感让世界震惊。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积极团结老一代海外侨胞的力量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这些华裔新生代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际上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反华舆论,这些思想进步、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一代的热血青年,可以发出重要的爱国舆论,由于地域优势,他们的声音能比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更快地到达国外受众耳中。在我国对外传播机构的整体公信力不高的情况下,这些个体所发挥的作用,有时甚至强过我国对外媒体的力量。例如在“3·14”事件和奥运圣火传递事件中,正是全世界华人团结一心,对反华舆论进行了坚决的反击。

(三)注重民间外交的力量

民间外交包括一国民间对外国政府的外交,还有民间与民间的关系,诸如友好城市、民间贸易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间外交已经成为国家外交的一股新生力量。因为对于某些国际敏感问题,政府公共外交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尴尬的境地,而民间交流在此时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也不太容易使事态恶化。此外,由于政府功能有限,跟踪和应对能力也有一些不足,而民间却集中了很大的智慧,一些长期性保留的问题通常能借助于民间组织的力量妥善缓解其中矛盾。

因此,当突发事件使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不断蔓延,而我国的公共外交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达到扭转这种局面的效果时,民间外交就体现出非凡的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民间外交来合理、适度地回应错误国际舆论的压力,调动民间智慧帮助国家摆脱困境。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家应对危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给民间智慧和民间声音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平台,使其融入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制约消极国际舆论的影响。在当前“中国威胁论”和一些敌对势力肆意歪曲中国国家形象的情况下,民间外交意义非凡。

(四)重视“网民”的作用

作为新兴媒体,网络已经迅速地肩负起了对外传播的职能,它不仅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且也是我国回应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对外传播能力,它能成为营造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的重要武器。而网民则是操纵这种传播媒体的最主要的力量。网络媒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媒体改变了以前我国只有官方媒体对外发布信息的传统传播通道,多层次的对外传播网络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所接受。

第二,网络媒体可以因时、因地、因事对国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击。当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实论调出现时,我国的传统媒体由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或对国外受众的接触率和公信力比较低的原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时,网络媒体就更容易表现出传播优势。例如在“3·14”事件中,许多网友将自制的一些英文短片上传到国外著名的视频网站,其简短、易懂、方便观看和下载的新式传播使得传播效果更加优质。

第三,以论坛、博客等形式出现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可以把传播活动延伸至更多环节。这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传播方式,网民可以在上面发表个人意见,自发揭露西方一些媒体职业行为的失范,包括歪曲事实、援引片面说法等,并将其在网络上广为发布,迫使这些媒体检讨自身的错误并公开道歉。

鉴于网络媒体发挥的巨大作用,网民也因此成为对外传播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重视网民的作用,在对外传播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题

1.如何把握以我为主原则平衡对外新闻报道?

2.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把关人应如何履行职责?

3.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