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迅速扩散的疫情,全球本应联手打一场“防疫战”,但中国和墨西哥却打成了“外交战”。据路透社报道,墨西哥与中国于1972年建交,近年来屡有贸易摩擦,墨指责中国向美国大量输出廉价商品,而美国向来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拉美主要国家中,中国与墨西哥的关系最为紧张。甲型H1N1流感疫情再次表明,两国尚未建立起双方希望的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上,中国本来期待利用此次契机发展与墨西哥的关系,在此次疫情爆发后率先以包机形式向墨西哥提供大规模援助。但这些外交努力都因为此次的隔离纠纷而付之东流,中国和墨西哥的外交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在国际危机传播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尤为敏感。很多情况下,出于对国家“颜面”的维护和政策的支持,各国民众在群体心理的支配下,非常容易盲从躁动,媒体也容易反应过度。因此在处理国际危机时,一定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当事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可能的反应,充分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如果中国政府先与墨西哥驻华相关机构妥善沟通,说明医学隔离的必要性和意义,可能就不会发生类似的纠纷,也不会影响两国的关系。
二、借助国际危机传播改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需要双方长期的交流、互动。双方在不断的磨合中彼此适应,才能良性发展。在对方出现困难或深陷危机的时候,一些及时的帮助、一点真诚的建议,甚至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都能让其感到温暖和力量,从而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在日常状态下的交往,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则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锦上添花”虽有若无,“雪中送炭”则难能可贵。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这些交往原则都是同样适用的。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复杂。因为牵扯的利益众多,同时还受到历史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分分合合、时远时近、若即若离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常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用这句话来描述国际关系再恰当不过。对于相互误解或怀有敌意的国家来说,要想有效地改善国际关系,从危机传播入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对于那些本就有着良好关系的国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善意真诚的行动会让彼此关系更上一层楼。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之后,巴基斯坦政府第一时间将逾10吨救灾物资运往中国地震灾区。在获悉地震灾区帐篷紧缺后,巴政府又先后捐赠了2万多顶帐篷,甚至将战略储备仓库里的帐篷全部搬光。危机发生时巴基斯坦政府的举动让中国人民异常感动。中巴关系在危机传播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巴两国就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外交、军事等领域一直友好往来,在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上相互鼎力支持。尽管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但很多中国人对巴基斯坦还比较陌生。对中巴关系缺乏了解的中国人民通过此次危机事件,感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深厚友谊。巴基斯坦以其在危机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真诚举动,让两国的关系更加稳固。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国家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最为复杂和微妙的也是中美关系。长期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领域的竞争,使中美两个大国既有全方位的合作,也有不时发生的摩擦和冲突。维护和改善中美关系,避免两个国家的直接正面冲突,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坚持国家利益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切实改进中美关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国的重要外交目标。
2007年8月始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欧盟各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陷于内外交困的局势。
对于中美等国家关系,金融危机是一场重大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转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双方互惠互补的利益共生关系日益突出,沟通合作更显必要。在最困难的时刻,中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中国不会抛售大量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中国将与美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中国政府稳健的金融政策,既是对金融市场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美国经济稳定和复兴的重要支持。金融危机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急于走出危机的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将加深,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经济合作的日益深化将给中美战略关系带来实质性改善。
三、借助国际危机传播推销国家立场
国家立场是一个主权国家处理对外关系时采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即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所持有的基本准则、观点与态度。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国家立场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家立场是国家利益的外在表现之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倾向性,因此,国家立场的传播,如果时机把握不当,往往有外交宣传、舆论渗透之嫌,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怀疑、抵触甚至逆反心理。
借助国际危机,有意地塑造国家形象,巧妙地展示、推销国家立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一条重要策略。一场影响广泛的国际危机爆发时,危机管理者面对各方面的压力,首先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合理决策,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制定协调策略,展开具体行动,消除潜在的风险。国际危机是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它涉及多个国家的切身利益,会引发相关国家和人民的密切关注。在国际危机的压力下,国家立场的解释、说明和强调能够获得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从传播效果上来说,有关国家立场的信息和观点会随着危机的影响而迅速扩散,达到正常时期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立刻开始了危机处理和公关活动。布什当天分别与俄国总统普京、法国总统希拉克、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以及德国、加拿大的领导人进行通话,美国政府的反恐立场得到了这些国家的一致支持。同时,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外交渠道,发起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谴责和声讨,在国际上寻求广泛的同盟,最终多数国家对其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表示支持。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世界警察”角色一直是不得人心的。但“9·11”之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和立场能够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其危机传播策略密不可分。当遭受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时,美国及时申明自己的反恐立场,大力推动与各国的外交合作,在国际上赢得世界各国的支持与同情,形成了国际反恐联盟,为其进一步的国家战略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时候,国际领域的冲突和危机往往源于信息缺失、沟通不畅引起的误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权益之争和文化冲突,但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是大势所趋,也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利用国际危机传播化解矛盾、加深理解,让其他国家知晓、理解和逐步接受我国的国家立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使命。
2010年3月,谷歌公司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公司在互联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其退出中国内地在国际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国会专门举行了有关谷歌中国的听证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出面指责中国政府的互联网管制政策。一些国际舆论也纷纷指责中国的网络监管措施,并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产生了疑虑。为向外界澄清我国政府对外资的重视和文化传播领域的监管政策,国务院新闻办就谷歌搜索服务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相关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对谷歌公司的无理指责和做法表示不满和愤慨。同时借此事件,我国政府还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对待外资和互联网监管的基本立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欢迎外国企业参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并为外商到中国经营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应当遵守中国法律,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
由于文化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对于互联网公司和新闻媒体,各国都有不同的监管措施。监管是负责任的表现,放任资本对媒体的操控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谷歌公司引发的危机,我国政府没有回避和敷衍塞责,表达了解决问题的诚意,明确地阐述了国家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近几年来,地震、水灾、暴力犯罪事件、金融危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危机频频发生,让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些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这些危机暴露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也凸显了我国在国际危机传播与管理方面的重视不够和准备不足。利用危机推销国家立场和表明国家态度,将是今后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思考题:
1.简述国际危机传播是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为什么说国际危机传播关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
3.如何理解国际危机传播受制于并影响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