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9632500000043

第43章 加强我国金融体制最薄弱环节——农村金融(7)

一、我国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

(一)政府农业投资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本着公共财政框架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所允许的领域,本文使用政府农业投资的概念。政府农业投资即财政对农业投资,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发展农业的一种资金投放方式,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通过财政杠杆实施的、以支持农业发展为目的的各种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投入总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统计口径的传统,一直没有专门列出政府农业投资的指标及数值。对应我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状况,我们可以借用财政支农的统计方法,财政对农业投资相当于按中口径计算的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但要从后者所包括的农业事业费中除去水利和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因为水利和气象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还要从农村救济费中除去不符合“绿箱”政策所允许的自然灾害救济补贴之外的一切费用。因此,从统计口径上来说,财政支农涵盖了财政对农业投资。

(二)我国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

农业领域需要政府投资,这可以从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中找到依据,它们或者从农业投资对整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巨大作用的角度,或者从农业投资改造农业自身的角度,或者从农业及农产品自身特点对整个经济社会深远影响的角度出发,来分别论证政府农业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一书中认为,资本的投资方向对国民财富的增加速度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投在农业上的部分越大,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就越大,对社会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也越大”。因此,他提出政府需高度重视农业,应把资本首先投向农业,且让农业获取的资本量达到充足有余的状态。

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1964)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部门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他认为,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改造传统农业的投入,来满足改造传统农业需要获得的新生产要素,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特别要重视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我国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加大政府农业投资正当其时。

3、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和马斯格雷夫提出的公共财政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模型,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特别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且政府投资应处于主导地位,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投资重点为具有数量大、周期长、收益小等特点,而私人无力投资或者不愿投资的社会基础设施,如交通、教育、水利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理,农村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农业投资十分重要。我国当前的农村基本还处于罗斯托所说的“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都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4、从农业、农产品及农村公共物品本身的性质特征看,农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景观的无偿提供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草原、森林、绿洲、湖泊、耕地等景观的无偿提供是农业外部经济的典型例子,它们对净化空气、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公众也因此而无偿受益。农产品虽然属于私人物品,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农业生产的是初级产品和生存必需品,需求弹性较低,而在供给方面,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双重约束,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供给弹性较大。农产品相对稳定的需求与不规则的供给,导致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发散型的蛛网市场”,农产品具有“丰收悖论”的特点。农村公共物品溢出效应也显著,如水库、农村道路及大江大河的整治和疏浚等,其他行业获益颇多。因此,市场调节在农业投资领域有时会失灵,一国政府就必须对农业给予投资和补贴。

二、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对其他农业投资的带动效应分析

(一)政府农业投资带动其他农业投资的机理

政府农业投资不仅直接刺激农业经济增长,而且能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应主要体现在公共物品和公共信息的提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各种适宜环境等方面。在公共财政框架和WTO的相关要求下,政府农业投资则应主要用在农村交通道路、水利灌溉、光电水气、农村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交易基础设施等方面,这将对其他农业投资带来便利,将减少其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因此,政府农业投资对其他农业投资具有较大的引导力,可带动其他资金投资于农业和农村。另外,政府农业投资资金可采取补助、贴息、担保等激励方式,鼓励农民和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形成以政府投资资金为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农业投资的机制,也可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现有研究从反面也表明,我国财政支农能力低下主要是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也就是说,政府农业投资对金融资金也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二)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对其他农业投资的带动效应分析

政府农业投资对其他农业投资的带动作用不难理解,在此,我们将以实际数据为例来验证此结论。由前面分析可知,本文中政府农业投资的统计口径是在我国原有财政支农支出中口径基础上作少许调整而得出。鉴于我国现有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我们用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农支出指标代替政府农业投资指标。另外,自1997年起,除房地产投资、农村集体投资、个人投资以外,我国投资统计的起点由5万元提高到50万元,为便于比较,我国统计年鉴对1996年的相应投资数据作了全面调整。因此,我们选取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的相应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财政农业支出和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关系,代表政府农业投资对投向农业的金融资金的带动作用;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投资代表政府农业投资对投向农业的民间资金的带动作用。我国政府农业投资与投向农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正面的带动效应。

为了进一步弄清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带动投向农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具体数量关系,我们在此作简单的计量分析。首先,我们以金融机构农业贷款(DK)作因变量,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CZ)作自变量,运用Eviews5.0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见,拟合优度(R-squared)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djusted R-squared)都很高,分别为0.9727和0.9697,表明我们所使用的回归方程拟合良好。显著性检验的t值(t-Statistic)为17.9132,F值(F-statistic)为320.8842,同时,它们的Prob.值都非常小,说明二者关系显著,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经济意义是每增加1单位的政府农业投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就会相应增加4.5567单位。即如果政府农业投资每增加1亿元,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就会相应增加4.5567亿元。

再者,我们以非农户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FN)作因变量,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CZ)作自变量,仍运用Eviews5.0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见,拟合优度(R-squared)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djusted R-squared)也很高,分别为0.9618和0.9576,表明我们所使用的回归方程拟合得也很良好。显著性检验的t值(t-Statistic)为15.0632,F值(F-statistic)为226.9012,同时,它们的Prob.值都非常小,可见二者关系显著,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经济意义是每增加1单位的政府农业投资,非农户农村投资就会增加4.0075单位。即政府农业投资每增加1亿元,非农户农村投资就会相应增加4.0075亿元。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看,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分别与投向农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政府农业投资对投向农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每单位的政府农业投资能带动约4.5567单位的金融资金和4.0075单位的民间资金(非农户投资)投向农业和农村。因此,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对其他农业投资的带动效应是多倍扩张的。

三、小结

政府农业投资对农业经济本身发展和总体经济发展而言,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限于财力,政府对农业投资的资金有限,因此,政府农业投资对其他投资于农业的资金的带动作用就尤为关键。经本文分析论证,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对投资于农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的确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计量显示是多倍扩张的效应。鉴于此,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增加政府的农业投资,将带动更多的其他资金投资于农业和农村,这将促成我国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六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在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机构改革而不是金融体系功能的塑造成为改革的重点。以“机构观”或“供给领先”为指导的农村金融改革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的。而“功能观”或“需求追随”则为我们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框架。它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

2、如果金融是内生于经济的,就可以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相反,金融如果是外生于经济的,那么,无论金融管理当局具有何等善良的愿望设计金融制度、无论金融机构多么努力设计精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都要面对一个可持续自我发展的难题。内生的、需求主导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符合“以人为本”的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的。

3、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可有效解决创建“信用镇(村)”遇到的问题,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填补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空白,促进完善全国征信体系建设。

4、在无政府担保条件下,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引发农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银行制定最大化利润的贷款利率会低于市场瓦尔拉斯均衡利率,出现信贷配给和农户融资难题。而政府担保对解决农户融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担保的信用增强功能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有效缓解农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政府担保机制能增加信贷供给,减小信贷供求缺口和配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市场效率。

5、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增加政府的农业投资,将带动更多的其他资金投资于农业和农村,这将促成我国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政策建议

1、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该改变以往单凭“有形之手”(政府)推动改革的模式,转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指导思想上以“需求追随”为主,“供给领先”为辅;操作原则上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管制为辅;实施步骤上以正规金融功能改造为主,非正规金融发展为辅。

2、加快农户征信体系建设、解决创建“信用镇(村)”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信用”等问题的切入点是建立农户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及时、准确了解农户信用状况的平台。

3、农民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民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办法,一是采取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二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以带动更多的其他资金投资于农业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