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银行信贷配给行为
农户逆向选择行为使银行期望利润率并非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当存在政府担保时,担保比率(担保价值/贷款额)为c(c≤1)。
(1)银行期望利润率
银行发放1单位贷款后,当农户在项目成功后还款,银行收益为1+r;当项目失败或者农户抵赖而拒绝还款时,银行只能获得政府担保c。
银行的期望利润率是所有申请贷款项目平均成功概率的减函数,贷款项目整体风险越大,银行的期望利润率越低。
(2)无政府担保条件下的信贷配给
无政府担保时有c=0,在借款人群体不变时,贷款利率上升增加了项目成功后的银行利息收入,提高其期望利润率,我们定义为贷款利率调整的直接效应。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引发农户逆向选择行为,低风险农户退出市场使贷款整体风险增加,贷款预期违约率上升又降低了银行期望利润率,我们定义为贷款利率调整的间接效应。贷款利率的调整对银行期望利润率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其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大小的比较。在贷款利率远低于多数低风险农户参与贷款的保留利率时,利率上调引发极少低风险农户退出信贷市场,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此时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会提升期望利润率。当贷款利率上升到多数低风险农户参与贷款的保留利率时,利率微小上调会引发大量安全类农户退出市场。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银行再提高贷款利率导致借款人群风险大幅增加而使银行期望利润率下降幅度大于其新增利息收入,降低了银行期望利润率。
银行期望利润率最大化的最优贷款利率为re。当re小于市场出清(供求相等的瓦尔拉斯均衡)利率,则出现供不应求缺口,导致银行信贷配给。部分农户即使愿意支付更高利率也不能获得贷款,农村信贷市场萎缩,出现农民融资难题。这比较符合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实践。长期以来,农民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熊学萍等(2007)通过调研,初步估算了农户资金供求缺口,认为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供求缺口很大,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与信贷机制难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三、政府担保的功能分析
政府担保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银行、农户产生作用。一方面,在保持银行期望利润率不变的条件下,政府担保通过降低银行对农户的贷款利率使农户融资成本下降,增加农民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在保持银行贷款利率不变的条件下,政府担保直接提高了银行期望利润率,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和行为,进而作用于农户。
(一)农户融资成本的下降与逆向选择行为的缓解
1.政府担保的信用增强功能与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在银行系统为竞争性时,银行在竞争性均衡中的超额利润为0。或者,只要银行与政府、农户签订的契约使政府对农户担保后的银行期望利润率在任意给定的合同中。
贷款利率是政府担保比率的减函数,政府担保会使银行对农户贷款利率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随着担保比率提高而增大。
抵押贷款作为当前我国信贷的核心组成部分,抵押品在银行对贷款农户信用评级中占据重要角色。由于低收入群体的农户在贷款时缺乏抵押,被银行认为是低信用等级、高风险借款人群,银行为弥补风险,必然在对农户贷款时,比信用等级高的借款人加收更高利率,当银行风险厌恶时,其加收的风险溢价利率更高。不仅加重农户融资负担,而且容易引发前文所述的农户逆向选择行为,加剧银行对农户信贷风险,导致农村信贷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局面。
政府信用具有最高信用水平,政府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直接大幅提高了农户信用水平。一方面,降低了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的风险,为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提供激励;另一方面,政府担保直接降低银行对农户贷款所要求的风险溢价水平,降低了贷款利率,减轻农户融资负担。但我国长期对农村信贷采取或多或少的利率管制,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降低信贷市场效率,信贷资金供给缺乏激励。高风险农户比低风险农户从贷款中获取的收益高,更有动机获取贷款,故利率管制、信贷配给极易引起寻租行为。不仅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真正贫困农民不能获得贷款,有悖于政策初衷,而且银行信贷风险因高风险农户参与而加大。近年来,小额信贷公司的实践虽加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但农户逆向选择行为和“只贷不存”政策仍然使信贷部门缺乏增加信贷供给的激励。而政府担保通过信用增强降低农户贷款利率,市场机制在配置农村信贷资源中仍然发挥基础性作用,不影响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避免了我国常用的农户贷款利率管制政策的价格扭曲,通过市场机制很好的解决了寻租问题。政府担保间接实现了财富向农村低收入群体转移,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
2.政府担保能有效缓解农户逆向选择行为
如上文所述,政府担保降低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下降使更多低风险农户参与信贷市场,并在项目成功后选择主动还款,进而提高了贷款农户的项目成功概率上界。申请贷款农户人群的风险随着贷款利率下降而减小,低风险农户进入市场提升了所有申请贷款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更多低风险农户贷款缓解了大量农户的逆向选择行为。一方面,政府担保降低贷款利率使大量低风险农户获得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银行的期望利润率随所有申请贷款项目平均成功概率增加而提高,政府担保使利率降低引导低风险农户进入市场,有效缓解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同时也使增加了银行的利润。此外,银行期望利润率随着担保比率提高而持续上升,因此,政府担保对农民和银行是双赢的。
(二)政府担保机制能增加信贷供给和社会福利
根据上文分析,由于农户的逆向选择行为,银行利润率并不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但银行的信贷供给是其期望利润率的单调递增函数。一方面,随着银行利润率的上升,银行能以更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存款,或者通过增加成本获取更多其他途径的外部融资,进而增加了信贷供给。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信贷市场信贷业务利润率的上升,银行为获得更高利润,会通过减少其他替代性市场(如城市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来增加农村信贷市场资金。
在没有政府担保时(c=0),银行的期望利润率较小。由于银行贷款资金供给是期望利润率的增函数,此时,银行对农户信贷资金的供给量较小,供给不足导致我国农户融资困难,信贷配给现象突出。存在政府担保并且贷款利率不变时(c>;0),银行的期望利润率提高,不变的贷款利率不会引起贷款农户群体的变化。根据银行贷款资金供给是期望利润率的增函数,信贷资金供给增加。而农户融资成本(贷款利率)不变并未影响农户贷款需求意愿,农村信贷供求缺口减小,缓解了信贷配给。并且在相同利率上的新增贷款农户多是没有参与寻租行为的低风险借款人,利于农村信贷市场良性循环和农村和谐金融建设。此外,若考虑政府担保使银行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最优贷款利率,银行期望利润率进一步提高,进而增加银行信贷供给,信贷供求缺口和配给额还会减小。
此外,政府担保的信用增强功能提高了银行农村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吸引商业机构和私人投资者进入农村信贷市场,还对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顺利转让、发行债券和促进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具有重要意义,实现风险分散与转移,并解决了农信社发放贷款额度的存款约束,增加农村信贷供给。
银行利润率的上升增加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原供求缺口中的农户获得贷款。由于新增贷款农户中的保留利率在实际贷款利率之上,借款产生剩余,而这部分新增农户的剩余并不影响银行、政府和其他农户的福利水平,为社会净福利的增加。
为更深入分析政府担保基金增加社会净福利功能,我们假定政府担保基金全由借款农户出资。无政府担保时,银行向农户贷款风险大,贷款利率在其他普通贷款利率基础上再加风险溢价以补偿风险,并且银行对农户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其索取的利率风险溢价越高,农户承担的融资成本过高。政府信用为农户担保后,原有因信用风险而加收的利率会降低,而农户把这部分下降的利率交由政府设置担保基金,农户融资成本并未增加。但政府担保使原有农户个人信用增强,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大于担保基金所需的资金,农户实际支付担保基金额度小于无担保情况下银行收取的利率风险溢价。若考虑银行在政府担保后风险态度由厌恶转向中性,会进一步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差额为社会净福利的增加。
(三)政府担保对农户资金运用道德风险的缓解
为分析方便,假定任意农户i存在高低两个风险不同的可投资项目H、L,高低风险项目结果均只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状态,除项目期望收益不同外,其他假设与上文一致。在没有政府担保和农户风险中性时,借款农户在两个项目中期望收益相等时对二者无差异。
即在农户无差异的贷款项目中,低风险项目的社会总福利更大。
农户从事低风险项目在不改变其自身福利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净收益,因此,在高低两个项目中,虽然农户从事低风险项目对社会和银行都是最优的,但只要农户从事高风险项目所获的收益比从事低风险项目略高,银行就会面临农户从事高风险项目的道德风险。如果能使农户从高风险项目转向低风险项目,就是帕累托改进,提高了社会效率。
政府担保使农户从事高低风险无差异的项目,变为从事低风险项目更优,农户从高风险项目转向低风险项目减少了其运用资金的道德风险。
四、我国采取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困难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为大致估算农业信贷损失额,我们借鉴谢平、张怀清(2007)的研究方法。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回收率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数据计算,然后从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中计算出农业不良贷款总额,再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不良贷款回收率大致估计出农业贷款总损失额。
在当前农村信贷规模下,即使由政府财政设立全额担保基金解决农户信贷问题,其财政压力也并不大,农业贷款总损失额与财政支出比率保持在3%-4%之间,并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3.86%减少到2006年的3.10%。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率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低得多。如果政府担保基金完全由财政出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率也在10%左右,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支农力度,略小于国外发展中国家支农力度,且实践中政府担保不可能是全额担保。
此外,为缓解财政负担,也可以通过财政、借款农户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基于政府信用的担保基金。政府并不需要拿出大量资金,重要的是政府参与为借贷双方树立信心,政府担保的信用增强提高了担保基金的报酬,可吸引私人投资政府担保基金,政府的作用仅仅是信誉和必要的信用支持。政府还可以向农户收取政府担保信用增强费用,要求借款农户投保,政府做偿还贷款保证,银行给农户贷款。相对于全额政府出资的担保基金,其财政支出大量减少,缓解了财政压力。同时,通过商业化运作机制引入外部资本,可以增强政府农村担保基金运作的透明度,利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保护借款人权利,提高市场效率。
五、小结
在无政府担保条件下,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引发农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银行制定最大化利润的贷款利率会低于市场瓦尔拉斯均衡利率,出现信贷配给和农户融资难题。
政府担保对解决农户融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担保的信用增强功能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有效缓解农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政府担保机制能增加信贷供给,减小信贷供求缺口和配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市场效率。
我国采取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困难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政府设立农户担保基金的财政压力并不大。此外,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财政、借款农户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基于政府信用的担保基金以缓解财政负担。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和谐。政府担保机制的再分配功能,不仅扩大了财政覆盖的支农范围,促进社会公平,而且发挥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节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对策(二):政府农业投资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同时,本着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如政府从“十五”时期就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起,一直强调对“三农”的投入,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与此相应,理论界关于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研究成为亮点。目前看,对该问题的研究定性的居多,且主要集中在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支农支出结构、支农资金效率与管理、国外支农政策及我国支农方式的调整等方面。除此之外,也有少量定量研究,它们从全国整体角度或从局部(个案)出发,研究我国(某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基本都得出了财政对农业支出十分重要的结论或是在财政对农业支出十分重要的前提下进行的。尽管如此,但一国财政实力是有限的,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也是有限的,而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成所需投入又是巨大的。因此,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去带动更多的民间或金融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四两拨千斤”的问题,而对此问题的研究恰是目前相关研究中的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