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9632000000021

第21章 现代经济文化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探索(1)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目前,全球都处于一个由传统到现代化的巨变中,尽管人们对传统观念还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挚与强烈的依恋,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抗拒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吸引力,不能不调整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经济文化价值取向系统构造。虽然,各国的经济文化因各自的国情背景、经济文化系统和经济文化发展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选择,但是,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需要,经济文化发展也存在着共性。综观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融合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在国外,过去那种视西方是世界文化的主轴的观念、以西方文化背景支持世界经济演变的观念已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崛起,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发展更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大融合、大交流、大发展、大碰撞,各国经济的国际化,必将导致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沟通和融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股新的历史潮流,21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继承和发挥传统民族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文化创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探索和把握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推动社会现代化飞跃发展。

一、改革开放与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特征

(一)现代经济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

1.科技发展与经济文化理论的产生

经济文化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经济文化(包括传统经济文化观念与运行机制)是人类发展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现代经济文化(包括现代经济文化理论与实践运行)是世界科技进步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实践和全新的观念。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理论绝不是对口引进外国文化与其他具体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结果,也不是传统经济文化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一个主体的再创造过程,是在传统经济文化基础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质的飞跃。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代经济文化产生的历史环境、主要来源、基本特征及理论与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从“物质空间”转向“知识空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也不仅是增加物质投入或资金投入,而是不断增加知识的投入。信息化的实现,将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跃进过程的快慢同一个国家以智力为核心的现代经济文化教育水平高低成正比。文化和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内核与先导。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由征服自然转变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步进入人与自然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即和谐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无知、对立、掠夺又走向新的和谐,即从古代的素朴的“天人统一观”到现代科学的“人天统一观”,这一巨大的进步(或回归、飞跃)必然带来人类哲学观念的划时代的转变,引起科学理论、经济决策及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一系列社会思想、学术观点深刻变化。人们在领域现代文明愉悦的同时,拖曳着沉重的忧患,并凭借现代文明的成果,进入跨世纪的辉煌,在这一历史的转折时期,原有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领域不断地被突破,形成了许多边缘性学科的跨学科领域。科学正在走向一种新的综合,着重对现实世界中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众多层次加以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与专门科学结合能更全面反映世界的情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脑思维实际上是一个广泛而又普遍联系的连续体,因而对这个连续体进行探索的科学认识,也应该是连续的。这些观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潮流。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繁荣活跃的局面。80年代后期,商业文化、科技文化、文化经济学等新领域拓展,体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各边缘学科与综合性学科的兴起,为现代经济文化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对经济文化的整体研究成为发展的需要。

2.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经济文化的提出与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场变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是伟大辉煌、空前精彩的创造性进程,这一进程在所引起的结构转换与观念转换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推动着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理论的产生、形成、丰富和发展。

这种推动力来源于文化领域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从计划产品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经历了商品经济初期的繁荣和急剧发展后,从兴奋、迷惘、忙乱、沉重的思考与艰难的行进中,逐步认识到文化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单位为了解决本身经费的困难,开展了“以文补文”活动,各种经济成分的文化经济实体也相继出现,初具雏形的文化市场开始形成,文化部门的职能开始转变,继而文化产业开始登上市场经济的舞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距离正在缩短,内容已经发生了相互渗透。在今天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物质产品的生产也正在文化化,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正在增大。与此同时,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却正在推向市场,某些精神产品的物质属性被忽视,精神产品生产独立于市场之外,“文不经商、士不理财”的时代已经不相适应。文化自身的价值力量不能得到发挥的局面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依附性的既对他人和社会依赖又对社会、对自己不负责的“大锅饭”文化和“铁饭碗”文化已与新的人格的发育和成熟、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文化应该与经济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因此,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在其起步的基础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可遏制地推动现代化文化的再造。

显然,文化市场观念的产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活动,融汇成中国经济文化的现代潮流,推动着现代经济文化理论研究的拓展。

(二)现代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时代性。现代经济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目标,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活力。现代经济文化强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中主客体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现代的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与现实环境、现实观念的统一。其核心是人的潜能和智力资源、心灵资源的开发,只有实现主客体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现代经济文化的建设目标。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为社会经济建设造就素质合格的建设大军和提供精神动力,保证其正确方向。因此,现代经济文化的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内容是重合的。现代经济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性建设工作,并将能动地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

科学的唯物史观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是一个运动着的巨大系统,内部由若干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其中经济文化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运动剧烈的子系统之一。经济文化概念担负着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规律性的使命是具体的,不是耸入云霄的抽象符合,应用它来揭示人类经济文化历史动动过程的规律性。

人们对经济文化的认识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1)素朴的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整体观点;(2)对经济文化相对独立的专门研究,两上范畴、一般性概念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概念的确立和运用;(3)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经济、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关系的再认识,从对两种力量的作用与的作用;“两张皮”或“两块板”的组合粘合到融合以及更深层次的认识;(4)回归(更准确地说是升华)到经济文化主客观整体性的认识,并通过这种对客观整体的统一和谐、不可分割性的认识,来指导和评价实践活动、制定发展战略。

现代经济文化客观统一的整体论把经济文化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生命体”,任何人为的分割发展,将造成整个事物的变形或解体。专门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曾使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获得广泛的影响。对辩证法的庸俗理解又使人们容易忽视事物某一个侧面的位置和作用,以概念的组合代替客观的整体。改革以后,由于中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施对外开放,这是生产力发展必须的,同时也是文化发展必须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外开放中,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一度没有很好协调,更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并加以研究,以至一度影响到社会经济顺利发展。

2.开放性与兼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亘古未有的新的创造性探索,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原则是现代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研究领域里,要广泛地吸收、采纳自然科学、边缘科学和专门科学的成果,使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使现代经济文化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在实践中,要发展横向的国内外经济文化联系,在内外开放的环境下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人们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思维的多样化,对各种新事物、新观点的兼容,将营造出一种现代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使中国经济文化建设成为人们的宏大抱负,使人们在稳定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激发出新创造力量,这是现代经济文化不可忽视的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长期效益性。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理论属于综合性的理论探索。这种理论探索,着重于长期性战略性的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意义。因此,现代经济文化理论,着重长期效益和基础性的建设。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决定了经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各种社会需求又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文化观念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又决定了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建设心理和坚韧的意志,需要经济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企业家以及各界人士共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4.服务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现代经济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表现为它的主要服务方向和全方位的服务方式。主要服务对象是:(1)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经营实体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精神文化生产的独立部门:(2)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素质,推动企业家群体的兴起;(3)致力于现代文明的基础性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培育人们的现代意识、现代观念,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舆论、观念和社会环境,为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经济文化作为整体的提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新理论的一种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改革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历史任务。当代每一项事业的开创,都需要有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都需要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挣脱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僵化体制形成的不求进取的保守心理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去创造前所未有的事业。现代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还会遇到种种困难,某些探索性的实践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必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开拓出光辉的前景。

二、现代经济文化内容、作用及功能

(一)现代经济文化研究领域

1.现代经济文化的研究主题

现代经济文化理论以经济文化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它是从经济文化有机组合、一体化的角度,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发展进行新的认识。设想把经济文化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现象的研究,同对经济文化完整的思考与理解结合起来,加以新的理论概括。所以,现代经济文化理论是横跨于经济学、文化学以及一般关于经济文化、文化研究的具体学科,且又以这些学科为重要根据而建立的研究现代经济文化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理论科学。

现代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整体运动、优化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