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9632000000013

第13章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

再次,面对全球化新趋势,将全球化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原则。要求我们从全球化趋势和动态的角度研究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探索现代化模式和途径。一方面,要善于从全球整体的视角观察和认识当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关系。这就需要处理好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共同利益;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公平性、独立性、差异性等诸种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从全球化大趋势背景下,立足于国际机遇和国内基础,探索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理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既要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又要结合国情特点和国内实际。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变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各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状态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社会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以“资本主义模式”而言,其内部也存在差异,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的差别;二战后“东亚模式”在内部之间也有不同,事实证明,完全一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途径并不存在。在同一国家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更新,就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国家内部,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发展条件及基础差异性,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途径也会存在差别。在当代中国,东、中、西地区之间,沿海与内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现代化途径也存在某种差别。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是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交往的普遍化,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普遍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交往和参与主体自主意识的强化,全球化将更加呈现多元化特点,而不是以西方为经典和轴心。

(二)全球化下社会经济发展新理论探索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条件,需要以全球化为背景来探索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理论。通过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传统理论的突破,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社会经济以下理论问题应该加以研究,并在探讨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1、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理论

全球化时代和全球化深入演进,给全球各国家的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要突破传统理论和思维的局限,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刻认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本质。在时空约束条件下,人类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实质上是社会经济的现代化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继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深入演进,在推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以适应世界市场变化而调整的同时,战后许多新独立国家也纷纷走上民族工业化道路,推进了工业现代化步伐。为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加强了自身现代化战略和政策研究。由此,现代化理论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在世界上应运而生。

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和代表人物是帕森斯(T. Parsons),B·何塞利兹等人。其理论主要是受到“西方中心论”和“社会达尔文进化论”等的影响。他们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认为,社会是一个进化的有机体。它是一个经历一系列有序的阶段而进化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同时,有的学者受韦伯理论的影响,提出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新教伦理是社会经济现代化基础,进而对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进行了区分。因此,现代化过程不过是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化过程。而传统社会是普通的起始状态,现代社会则是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典范的终级状态。这种现代化理论是把西方看成人类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中心,“看成世界中心,看成科学、理性和逻辑的中心”。这种现代化理论实际上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为实现这种现代化,主张以经济发展为主线,提倡一种技术统治论的观点。用经济的技术的手段保障国家的发展。为此,要求: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市场原则;引进外资、技术和专业知识,接受大量借债,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在文化上接受西方消费方式和大众文化,以确立西方工业——商业文化优越性。这样西方社会的理性化、专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标准。战后,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纳了这种现代化理论模式。但实践证明,这种现代化并没能实现这些国家期望的目标,相反遇到失业、财富分配不合理,贸易困难,资源、环境等严重问题。人们开始怀疑这种“西方化”和“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虽然后来,有的现代化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后发型现代化”等观点,美国社会学家列维(M. Levy)在其《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著作中提出“后发展思想”,指出初始的“内源发展者”现代化前提不一定是“后来者”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另外,有的社会学者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不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问题。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的产生是不可分的,经济结构中的良性变化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需要指出:这种修正并没能根本克服现代化传统理论的根本缺陷。即“西方中心”经济“增长第一”的模式。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不断受到人们的责难和批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人类社会经济现代化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浪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样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变革的过程。它是复杂的、多层面、多内容协同转变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化。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变化。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人们生活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文明化以及人的价值观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新的社会经济现代化理论,应着力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整体转变过程的系统理论。在理论研究中,还必须重视的是: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作为全球化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社会经济现代化进步需要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来共同推动。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不同的基础和条件,现代化仍将有不同的方式和道路选择。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社会经济体制和模式双层深刻变革的过程,它需要突破传统的现有的理论和发展模式,需要理论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突破会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带来冲击,而稳定又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保证,稳定与发展是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新问题。

2、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经济观

在全球化时代,发展问题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传统经济社会理论研究中,曾经一度把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经济增长视作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都共同面临经济的恢复和国家的重建,于是经济生产和物质财富积累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推动了战后20年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理论界和国际社会所阐述、所理解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但是,当人们陶醉于经济增长的奇迹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环境、资源及贫困等压力却接踵而至,由此带来的其它问题困绕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们在痛苦和冷静思索后承认,增长存在失误,传统经济增长观并不等于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人们必须认识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导致的传统经济理论的严重缺陷,并重新确立及研究新经济理论观。

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传统经济增长观存在以下明显的误区。首先,传统经济增长观忽视了资源与人口对增长力的约束。片面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观,是被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统摄,认为资源是无限的,物质财富增长没有极限。事实证明,地球体积是有限的,其资源也有枯竭的危险。地球资源有限性与经济增长无限性在社会发展中存在内在矛盾,迫使人们反省增长观的失误。并且,片面经济增长观还忽视了人口因素的约束。对空间和资源有限的地球而言,人口

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并且人口过量增长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矛盾,从而遏制着经济增长。其次,增长造成了生态失调。在人类工业文明发展中,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在创造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空前破坏,增长带来了生态危机,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再次,增长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并导致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就国家或地区范围看,增长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其它目标,不少国家有“增长无发展”,经济结构失调,贫富分化严重。就全球范围看,传统经济增长观无视全球协调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矛盾加深,发达国家的发展,伴随着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巨量损耗。总之,传统经济观引导下的人类经济活动,导致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失误,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发展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重视研究新经济观。

新的社会经济观认为:现代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人口、生态再生产和精神产品再生产的统一系统。在这一统一整体系统中,物质资源、人口、精神产品,生态再生产过程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四种再生互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这种新的经济观产生了新的需求与消费观。新的需求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生态需求是人本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未污染的空气、水源、食物及生态环境是人生命需求的主要内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对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安全的、文明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消费观认为,人的消费要有利于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自身健康。反对不顾经济、社会、生态后果的消费,反对消费品生产以污染环境、影响健康为代价。

3、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入了更广阔的新空间,根本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界广泛地接受,并成为各国解决环境、资源、人口、贫困问题,寻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据目前的研究,可持续发展基本内容和特点包括以下诸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持续,“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1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进步,“发展是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是在“保护自然资源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持续发展强调政治和文化重塑。在政治上,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对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意义。”在文化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人类从“唯物质主义”中解脱出来,重新确立人的价值导向。概括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二是经济发展要注重生态效益,三是强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变化等诸方面要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