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9631000000026

第26章 四川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战略(1)

服务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开始向服务业倾斜,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

§§§第一节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和制约条件

1.发展机遇

服务业具有就业容量大、能源消耗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少的突出特征。努力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既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要求。审时度势,当前服务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机遇。

1.1发展阶段更替催生需求

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四川的人均生产总值也将在2012年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的行列。发展阶段的更替,必然导致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在实现初步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全面小康,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商品消费的比重下降,而服务性消费的比重明显上升。由此带来的旺盛需求,将使服务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

1.2能源约束形成外在强制

我国已正式提出,从“十二五”开始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将形成节能减排的外在强制。由于服务业的单位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五分之一,为使有限的能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服务业必然成为各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1.3税制改革增添内在动力

按照中央的税改取向,通过变营业税为增值税,以及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将使服务业税收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在分灶吃饭的大背景下,这一税改取向,将极大地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

2.制约条件

2009年与2005年相比,服务业占四川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8.4%下降至36.7%,减少1.7个百分点。四川服务业的比重之所以不升反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2.1城镇化进程滞后

服务业特别是以生活服务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难以分离,必须依赖人口在城镇的聚集,才能形成达到规模经济的有效需求。2009年,四川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538美元,城镇化率为38.7%,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一般变动公式,四川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8个百分点左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人口包括城乡两栖的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并未完全融入城镇,38.7%的城镇化率仍有一定水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显著减少了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2009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42.6%的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

2.2体制机制障碍

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售后服务和物流等,仍然未从工业企业中剥离出来,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特征仍然十分突出,2009年四川工业的社会协作度仅为75.4%,比全国平均水平85.4%低10个百分点,比浙江低12.7个百分点,比江苏低10.1个百分点,比广东低9.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用水、用电和用气价格明显高于工业,也严重影响了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2.3思想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我省理论界和管理界,对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偏差。

一是片面强调工业化。认为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推进城镇化,忽视了历史上城镇的兴起远远早于工业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化长期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弊端缺乏足够认识。

二是片面强调“先就业后进城”。认为只有先通过发展工业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才能加快农村居民向城镇的迁徙。忽视了人口聚集本身能够创造大量的服务业就业机会。实证分析表明,我省大中城市的常住人口每增加4人就可以新创造1个服务业的就业机会。

三是片面强调“无工不富”。认为只有工业才是地方经济的主要财源,忽视了工业化中期是服务业大发展的阶段,也忽视了工业税收大部分归中央的事实。实际上,2009年四川服务业实现税收948.8亿元,占全省税收的比重为53.8%,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8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已成为四川地方经济的最大税源。

上述思想认识的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针对社会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批发贸易。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实现低碳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1.1占据价值链高端

产业价值链可用一条U字形的“微笑曲线”描述,其中,在曲线两端是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附加值大,是产业制高点;底部是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小,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占据价值链的高端,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地方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1.2增加高端就业岗位

高端服务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性极强,其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现代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创造大量高端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2.建设西部物流中心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四川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物流规模也有所扩大,全省物流增加值接近千亿左右,国家A级物流企业超过20家。尽管如此,四川物流业发展水平仍总体偏低。首先,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集中度低,有竞争力的大型物流集团较少。其次,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有80%以上的物流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流通模式。再次,第三方物流成长缓慢,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占物流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我国仅占4%,四川则更低。第四,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较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社会总体物流费用偏高。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比世界高出一倍,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为改变落后面貌,要以发展物联网和建设川中物流配送中心为突破口,把四川建成西部物流中心。

2.1发展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借助射频技术和红外技术,对货物包装上的条形码或电子标签进行非接触性识别,再将采集到的货物信息通过物联网进行处理和传递,就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各种物流信息。物联网将使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质的飞跃,引发新的物流业革命,显著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把物联网作为建设西部物流中心的主要着力点,纳入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明确其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大政府扶持,尽快制定出台推动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部署物联网基础技术和网络的研发、产业化及应用,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四川的物联网建设。

二是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坚持与国际标准同步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物联网标准体系,严格制定统一的行业政策、行业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等。明确要求各类有包装货物,都要在包装上印制规范的条形码,安装电子标签。无包装货物,也要配有相应的识别标志。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缩短物联网建设进程,促进其发展潜能转化成现实市场。

三是加快科技攻关。积极依托科研院校和国内外科研机构,推动四川物联网研发基地建设。集中多方资源,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物联网发展中的技术薄弱环节等,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形成省内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建立产学研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协同开展物联网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

四是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政府应在财政补贴、银行信贷、税收减免以及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省内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国内外具有生产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先进技术的企业落户,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提高四川物联网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快推广应用。在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积极开展物联网行业示范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要求所有行业都要将物联网技术纳入信息化改造的范畴,以此进一步推动四川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2建设川中物流配送中心

四川经济主要布局在四川盆地。包括遂宁、内江和资阳在内的川中地区,地处盆地腹心地带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节点,在此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兴起。同时,川中地区大多为浅丘地形且灌溉条件较差,土地价格明显低于自流灌溉的成都平原,劳动力价格也相对较低。在川中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既有利于提高全省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又能为资源贫乏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川中地区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川中地区中心腹地以及要素价格低廉等优势,依托兰渝铁路、达成铁路以及成都—南充、南充—达州、遂宁—重庆高速公路,建立辐射全区及跨区域的全国性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专门设立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列入规划的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优先提供用地指标。加大对物流业的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鼓励物流骨干企业向川中地区聚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捷是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要加快建设内江—遂宁铁路,改善省内铁路网络布局,进一步缩短以川中为原点的物流配送距离;加快建设遂渝铁路二线,形成成渝间的大能力通道;加快建设成渝客运专线和成渝第二高速公路,形成成渝间的快速通道。同时,要以仓储设施、配送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川中物流园区建设,尽快构建设施齐备、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体系。

3.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金融机构运行良好,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保险业务实现较快增长。证券市场稳步发展,证券品种从单一的国库券发展到国库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多个品种。全省共有金融业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17000多个,位居中西部省(市)首位。尽管如此,但四川金融体系尚不够健全,结构比较单一,银行业比重偏高,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金融效率差。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要以发展期货交易和产权交易为突破口,把四川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3.1突出发展期货交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社会储蓄需要直接投资渠道。同时,为了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大宗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产品,需要通过期货交易来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此外,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形成金融中心的关键是要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的现代金融体系,其中建立证券交易所和期货市场尤为重要。因此,积极争取国家在川设立期货交易所,发展期货交易,不仅能够大大加快西部金融中心、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设,而且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