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每一天:0-1岁宝宝不哭
9520900000016

第16章 7月龄(2)

宝宝:(想拿到玩具,两只手向前够取,但是够不着。因为撑着一股劲儿,使身体以腹部为支点,四肢都离开地垫表面。)

妈妈:(把宝宝的双脚压下,使他的脚

趾能蹬着地垫,轻轻向前推,宝宝就能向前匍行了。)

(这个阶段,宝宝在俯卧位时,常常屈膝,双脚朝天,手向前用力,膝部不能着力,往往使身体向后。)

训练注意事项

这个过程中,学会换手很重要,妈妈要观察宝宝手的动作,必要的时候,要施与援手。还可以训练宝宝用手和膝盖爬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宝宝的肚子用毛巾兜起来,用自己的腿交替地在宝宝足底一推一抵,每天练习数次。开始可能没有前进,反而后退,这是学会爬行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开始接触水杯——自理智能

使用水杯喝水是宝宝自理能力提高进程中的一个坎儿。在宝宝能够自己握着奶瓶喝奶后,就可以训练宝宝握着水杯喝水了。

用水杯喝水

可以先在杯子里放少量温开水,让宝宝双手端着杯子,大人再帮助他往嘴里送,要注意让他一口一口慢慢地喝。当宝宝拿杯子较稳时,可逐渐放手让他自己端着杯子往嘴里送,杯子中的水要由少到多。8个月时,宝宝大多能独立用杯子喝水了。

带握手器的奶瓶杯

目前,为宝宝挑选水杯的时候,要考虑两个因素:便于吸吮、不易洒漏。现在,宝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抓握能力,却还停留在吮吸阶段,还不会“喝”,要让他从吮吸转向喝,首先要训练他将杯子递送到嘴边的准确度。带握手器的奶瓶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实际上,这只是变形的奶瓶,妈妈可以使用普通奶嘴,也可选用“鸭扁嘴”奶嘴。

水杯要不断升级

在整个婴儿期,宝宝不时会把水杯扔到地上摔坏了。随着宝宝的发育,水杯也需要升级。平时留意收集用坏了的奶瓶零部件,必要时进行组配,可以作为宝宝学饮杯的来源之一。比如魔术杯与奶瓶口径相同,可以将魔术杯的部件直接安装在奶瓶上;也可选择安装在一般口径奶瓶上的学饮嘴或吸管组合;把普通奶嘴更换为鸭扁嘴,就成为一只软口的鸭嘴式学饮杯了。

理解“不可以”的含义——认知智能

目前,宝宝的某些行为已经可以具备破坏力了,这时就要进行“不可为”之事的教育了,这有助于让宝宝懂得“不许”,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遵守家中第一条规定是大有好处的。

拟定情景:烫,不许摸!

时间:进食后

地点:餐桌边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进餐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边说话边进食。宝宝坐在自己的专用餐椅上,面前的托盘里放着各种块状食物。)

妈妈:(坐在宝宝身边,观察宝宝进食的情况,不时整理宝宝餐盘上的食物。)宝宝,吃点胡萝卜。

宝宝:(黏黏糊糊的食物糊在嘴的周围,时而拿着胡萝卜条往嘴里送,时而抓着红薯块挤成一堆,边吃边玩。)

爸爸:(拿着自己的水杯盛了半杯开水,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顺势把水杯放置到宝宝身边的桌面上。)爸爸吃好了,要喝水了。

宝宝:(看着爸爸的水杯,伸出手去。)

爸爸:(把水杯拿开,另一只手在宝宝面前摆出不要碰的姿势。)宝宝,热水,烫,不许摸!

宝宝:(用尖叫声抗议爸爸的行为。)

妈妈:(夸张的姿势在宝宝面前做以下演示:用手指轻轻碰触水杯,“嗖”的一下急速收回,并使劲甩手。)呀!烫到了,好疼。

爸爸:(看着宝宝的眼睛)你看,妈妈被热水烫了一下。

宝宝:(看看妈妈,看看水杯,迷惑不解。)

妈妈:(握着宝宝的手指,轻轻碰触水杯。)宝宝,烫!

宝宝:(感受到了烫的感觉,收回手指。)

爸爸:(看着宝宝)宝宝,烫,烫手!不能摸热水杯哦。

稳稳地独坐了——大动作

真正能坐稳时,宝宝的头部竖立,不向前倾,不必用双手支撑,双手能自由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随意用手拿着玩具琢磨、摆弄。会坐起的宝宝,比只能躺着的宝宝有更多自由。达到稳稳地独坐,需要一个过程。

从蛤蟆坐到独坐

蛤蟆坐。

宝宝的独坐是从蛤蟆坐开始的。由于宝宝的脑袋大,重心靠上,坐起时不得不用双手在前方支撑。这种情况使得宝宝的姿势像蛤蟆一样,头向前伸,靠着双手支撑上身,身体还会左右晃动。这种坐姿只能维持十多分钟,之后要让宝宝俯卧休息。

独坐。

经过每天练习几次后,宝宝可以一手支撑,一手拿玩具。再过几天,可以双手拿玩具玩一会儿,渐渐地就可以坐稳了。有些宝宝在6个月学会坐稳,另一些宝宝可能在7个半月学会坐稳。

坐起来的意义

宝宝能够坐起来,有利于宝宝的脊柱开始形成第二个生理弯曲,即胸椎前突,对保持身体平衡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接触到许多过去想够又够不到的东西,对感觉、知觉的发育有重要意义。

预防后摔

在床上坐着向后摔倒没关系,但是如果宝宝是在地垫上坐着,就要随时预防突然的向后猛摔。这种情况极易在宝宝发脾气身体打挺时出现,而且会因为有一定的力度而伤到宝宝的后脑勺。即使宝宝能够坐稳了,妈妈也不能掉以轻心。

忽略,不要超过2分钟——心理发育

研究发现,如果6个月大的婴儿被忽略的时间超过2分钟,就会变得焦躁起来,他需要家长时时刻刻的关注与倾心。

“被忽略”的影响

当这些还不懂事的宝宝被母亲忽略时,皮质醇激素水平会急剧上升。只要被忽视的时间超过2分钟,他就会担心第二天同样没人理他。反复出现的焦虑情绪,会对婴儿的健康及今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要忽视宝宝的情绪

家庭是宝宝学习情绪智能的课堂,宝宝从父母的言行学到自我观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解读别人的情绪,等等。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宝宝从父母的言行中认识到自我。如果父母忽略、放任、轻视宝宝的情绪,宝宝的情绪就是混乱的。如果父母注意到宝宝的需求,适度给予回应,逐步引导建立他的自主的能力,宝宝便能渐渐建立起情绪管理的模式,进而运用在他的人际关系当中。

宝宝依恋不是坏毛病

好多家长都把宝宝对自己的依恋看作是必须纠正的“坏毛病”,把满足宝宝依恋的需要当成“宠”和“惯”,认为这样会怂恿宝宝越来越黏人。

越被父母“宠”着的宝宝,就越不依恋父母。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能建立独立性。只要宝宝的依赖心理得到完全的满足,他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就会主动走向独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吃饱了的人,是不会继续喊饿的,而是会把注意力从食物上移开,转向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说话了,不是叫人——语言智能

宝宝有可能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了,爸爸妈妈别自作多情,这不过是声似而已。宝宝这个阶段的发音,只是在练习,碰巧发出了这两个音,那只能说明这两个音比较好发而已。

要适当引导

尽管宝宝不理解这两个音的含义,但是父母要抓住机会加以引导。妈妈可以在宝宝说出“妈”这个音时,及时进行强化,要在宝宝面前用夸张的口型说“妈妈”,同时用手指指自己。用同样的方法强调“爸”这个音的含义。

随着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宝宝在大人不断的重复引导下,慢慢地会把“爸爸”和“妈妈”这两个音与眼前的爸爸妈妈建立联系。

消极等待宝宝自觉认识,可能会推迟宝宝叫出爸爸妈妈的时间。

协助语言发育的技巧

信息量大。

在爸爸妈妈的反复灌输下,宝宝能听到不同发音,虽然他现在不会开口说话,可嘴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声响是正在为说话做准备。

给予鼓励。

对宝宝发出的每一个新音节要给予掌声与拥抱,让他知道表达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会勇于尝试。

需要耐心。

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是通过成人在固定环境下用固定手势与固定发音的反复刺激而达到的。因此,妈妈的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词或句子每天多次重复,有时甚至重复上千次。

摸爬滚打的体能游戏——大动作

宝宝的身体越来越有力,越来越灵活,在每天的游戏和训练中,不知不觉就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摸爬滚打了。只要有个够大的场地,就算没有玩具,宝宝也能和爸爸妈妈玩得很尽兴。

拟定情景:驴打滚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宝宝坐在地上够取远处的玩具,转为趴着的姿势玩一会儿,又坐起来把玩具拿在手里摇一摇、听一听玩具发出的声响,感觉很满意。玩得自得其乐,甚至忘记注意妈妈在不在身边了。)

妈妈:(走过来,平躺在宝宝身边的地板上,用手抚摸宝宝的背部。)宝宝,好玩吗?跟妈妈一起躺着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