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每一天:0-1岁宝宝不哭
9520900000015

第15章 7月龄(1)

宝宝心理发育提示

宝宝不认生好吗

认生是宝宝在6个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特征,说明宝宝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别能力,他分得清熟人和生人了。随着宝宝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以及心理水平的发展,怕生感就会逐渐消失。每个婴儿在他的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这一课,婴儿个体不同,因此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略有差异。“不认生”并非是宝宝尚不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而是宝宝并没有将那份该有的害怕情绪表现出来;或者说,即使认识到那是生人,宝宝也不怕。这应该是好事,说明尚在婴儿期的宝宝最初的人际关系应对能力已经建立了,妈妈该高兴才对。

多关心宝宝的哭

如果不关心宝宝的哭,他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悲观消极,并且不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宝宝的哭,努力去理解宝宝哭的含义。当宝宝哭了,爸爸妈妈可以以关心的口吻对宝宝说:“是不是尿裤子了?”“宝宝是不是想说话?”并及时解决他的困难。如果是宝宝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儿歌或唱歌给他听,或者和他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快乐。

适时转移注意力

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宝宝脱离愤怒等负面情绪。例如:当他在噪声环境中表示不悦时,妈妈带着宝宝尽快脱离噪声环境是最好的安抚方法。如果宝宝因为饥饿哭泣,妈妈应及时哺喂他。如果妈妈直到他哭到喉咙沙哑的时候才去喂奶,会使得宝宝因为过度沮丧而产生生理性的抵触,表现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后果会令他难以从负面情绪中平息,或长时间、高频率地用哭泣等方式来表示愤怒。

本月全脑开发重点

对击玩具

继续训练宝宝双手玩玩具,并能够对击。例如让宝宝手中拿一只带柄的塑料玩具,对击另一只手中拿的积木,敲击出声时,父母鼓掌奖励。选择各种质地的玩具,让宝宝对击出各种声音,促进手—眼—耳—脑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用动作表示语言

继续训练发音,如叫爸爸、妈妈、拿、打、娃娃、拍拍等,多与他说话,多逗引他发音,扩展他的语言范围。继续训练宝宝理解语言的能力,引导宝宝用动作来回答,如欢迎、再见、谢谢、虫虫飞,以及听儿歌做1~2种动作表演等。

玩具倒手

在玩具倒手的基础上,先给宝宝一个玩具,让他用左手拿,再给他一块饼干,告诉他“倒手、倒手”,做对了,亲亲他,并奖励他。让宝宝练习在口语指导下把玩具倒手,学会两手并用。

寻找小物

将塑料彩球或颜色漂亮的糖豆投入透明的瓶内盖上,宝宝会拿着瓶子摇,看着彩球或糖豆。如果将此瓶放入大纸盒内,宝宝会将瓶取出,继续观看彩球或糖豆,寻找彩球或糖豆是否仍在瓶内。在寻找小物的游戏中,物质永久性的概念就在无意识训练之中建立起来。

早期阅读选择:图画书——家庭教养

图画书或者图卡是小宝宝阅读的主要对象,尤其是0~1岁的小宝宝,书籍对他而言,撕咬带给他的乐趣可能更多一些。

图画书、图卡

给这个阶段的宝宝选择书籍,图书画面要够大,人物要少,一页只有一个人物或者动物就很好。情节也要简单,背景更无需太复杂。此外,画面的色彩也要明亮,不仅更容易让宝宝感兴趣,也有助于宝宝的理解和认识。

好书让宝宝感到快乐

作为阅读媒介,要能够具备幼儿图画书应有的功能,还要具备以下条件:

1. 文本与插图搭配协调,有创意,有想象力,能够让宝宝勾勒出具有吸引力的意象,丰富其想象力。

2. 登场人物具有吸引力,其形象与角色能够让宝宝产生兴趣,故事带给宝宝身临其境的体验。

3. 登场人物间的交流与沟通简洁又不乏含蓄,能够帮助宝宝习得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沟通技巧。

4. 保证宝宝不管是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甚至是把书当玩具玩都不会引起伤害。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是,图画书的主题、选材都应是宝宝感兴趣的、带有感情的,能够让宝宝感动,让他们感觉到快乐。

适当指导很重要

从第一次阅读开始,就应该尽量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即便是对看不懂书籍具体内容的小宝宝,也要教会他先认识封面、封底,并一页一页地翻阅。虽然宝宝并不知道每一页阅读的具体内容,但是逐页翻看的阅读习惯,会为今后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新鲜刺激不宜太多——心理发育

在出生后半年左右时,宝宝一直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世界。在此之后,宝宝的视觉开始发育了。宝宝能用眼睛来分辨事物,这个阶段的育儿原则应该是宁缺毋滥。也就是说,过度的刺激还不如少刺激。

过度的视觉刺激阻碍大脑发育

宝宝会自己寻觅需要的刺激,还会自己调节刺激强度,以达到期望的程度。如果父母为了帮助宝宝树立好习惯而对其严加管教,或者时时刻刻给予宝宝超过其接受能力的刺激,都会影响宝宝大脑的发育。

一般来说,孩子大脑发育的顺序是情绪首先发育,然后才是社会性以及认知机能的发育。因此从脑部的构造看,调节情绪和社会性发育的部分是边缘系统,只有这两部分组织发育好后,控制认知机能的大脑皮质层才会发育。在边缘系统发育的时期,如果刺激尚未发育的大脑皮质层,会造成大脑无法正常发育,并导致脑部发育障碍。

孩子会自己寻觅需要的刺激,例如把手里的玩具敲一敲或者用力拍桌子、拍墙壁等等。此外,孩子还会自己调节刺激强度,以达到期望的程度。乖僻敏感的宝宝在面对自己难以应付的刺激时会躲避,而喜欢探索的宝宝则对什么都感兴趣,会爬过去摸一摸。这些反应都符合孩子自身大脑发育规律,父母只要接受就可以了。如果父母时时刻刻给予宝宝超过其接受能力的刺激,都会影响宝宝大脑的发育。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适应刺激

宝宝害怕陌生事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先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害怕,过一会儿会觉得好奇,慢慢熟悉后才会开始喜欢,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果无视宝宝接受新事物的自然过程,强迫宝宝接受,宝宝肯定会受到伤害,并因此变得怯懦。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对新事物过于畏惧,会丧失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因此,如果宝宝害怕陌生事物,就要尽量让他放心,让他有充分的时间适应陌生的刺激。

听儿歌做动作——音乐智能

这是游戏的快乐时光,适于家庭中父母与宝宝同乐,有些宝宝对不同的儿歌会做不同的动作达2~3种之多。这样到9个月时,用肢体语言就能表演了,而且对学背诵儿歌也有利。这样的行为会令妈妈开心,同时得到锻炼的还有宝宝的音乐智能与开朗的个性。

拟定情景:骑大马,骑大马

时间:玩耍时

地点:地垫上

人物:宝宝、妈妈

(宝宝坐在妈妈腿上,随着妈妈腿部的上下起伏也上下起伏着。母子俩开心地玩耍着。)

妈妈:(依旧用腿顶着宝宝上下起伏)宝宝,我们一起玩骑大马好不好?

宝宝:(看着妈妈开心地笑着。 )

妈妈:(用双手握着宝宝的小手,腿按节拍跳动,让宝宝有骑在马上的感觉。)骑大马,骑大马;上高山,跨过河;咯噔咯噔(把宝宝抱起),跨过河。(把宝宝高高举起,使他有跨的感觉。)

宝宝:(边听妈妈念儿歌边咯咯笑,用心体会妈妈的动作与儿歌之间的规律。)

(这样的游戏每日进行几次,几天以后,宝宝在听到“咯噔咯噔”时身体做好准备,说到“跨过河”时向高处一跃,以配合妈妈的动作。)

配合儿歌做动作

如果妈妈说到“咯噔咯噔”时故意不动,会感到宝宝在动,尤其说“跨过河”时感到宝宝起身跳起。

如果宝宝玩得很开心,但是却不配合做动作,那是因为没有经常同宝宝玩这样的游戏。一般来说,如果经常练习,一周时间宝宝就能学会。还要注意儿歌不宜常换。

能敲出声音了——精细动作

妈妈或许没有太在意宝宝手指精细动作发育的逐渐变化,但能切实感觉到宝宝自理能力的逐步提高。之前拿玩具需用双手抱,或者是满把抓着磨牙棒,拇指完全未能发挥作用。从这个月开始,情况将会有明显变化。

拇指功能的分化

在每日的重复抓握玩具的练习中,宝宝的小手会找到最适合抓握的姿势,就是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这个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宝宝手的技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这个动作的初期,宝宝会出现反复,已经能相对抓握的姿势。这时候妈妈也不要着急,多给宝宝练习的机会,并且给宝宝多种多样的东西去抓,就会使宝宝的新能力巩固下来。

拟定情景:对击出声

时间:进食后

地点:家里沙发上

人物:宝宝、妈妈

(宝宝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块积木仔细研究,时而送到嘴里啃一下,时而挥动手臂把积木拍在其他的玩具上,同时嘴里兴奋地发出“嗒嗒嗒”的声音。)

妈妈:(拿着另一块积木走过来,把积木递给宝宝。)宝宝来,拿着。

宝宝:(把手里的积木倒腾到左手,伸出右手接过妈妈递来的积木。)

妈妈:(自己双手分别拿着一块积木,在宝宝前面对击,使之发出连续的、响亮的声音。)宝宝,妈妈能敲出声音。你也来试试。

宝宝:(看着妈妈的行为若有所思,也想自己试着敲出声音,但试了几次都没能对击成功,看看妈妈,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积木,很无奈。)

妈妈:来,妈妈帮你。(用双手握住宝宝的双手,对击积木,终于使积木发出声音了。)

宝宝:(终于成功了,兴奋地尖叫,并手舞足蹈。)

引导宝宝说话,注意细节——语言智能

专家研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完成。在此期间,给0~1岁婴儿输送越多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在此期间,妈妈对宝宝说话的多少与质量,对于语言能力的发育至关重要。

听不懂,也要说

即便宝宝听不懂,也要对他说话。说话的内容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一直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各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他的大脑里,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这种爆发是长期听到的信息积累起来的结果。

及时摈弃儿语

到目前阶段,之前一直使用的儿语应该逐渐摈弃。虽然儿语生动有趣,符合宝宝的特点,但是容易忽略宝宝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宝宝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摈弃的语言。

无需摈弃方言

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音响,喜欢父母和他们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停止。

宝宝认真接收家长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在老人带宝宝的情形下,不让讲方言的老人和宝宝说话是不可取的。用方言和宝宝说话也可以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父母后期注意培养就不成问题,不与宝宝说话会使孩子因缺乏听觉来源刺激而减弱甚至丧失听觉功能。

一起敲打节拍——音乐智能

能够敲打出声音以后,宝宝会有意用手里的积木或其他物品敲打身边的其他玩具或物品,并以此为乐。妈妈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训练宝宝跟着节拍拍打的能力。敲击动作对释放情绪很有好处,可以让宝宝得到充分的宣泄。敲击不同物体时发出的不同声音,还能提高宝宝的感知力。

拟定情景:“打击乐”

时间:进食后

地点:地垫上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宝宝在地垫上拿着一根圆柱体的长条积木块在嘴里啃啃,又拿出来仔细研究,身边堆着其他的积木块。妈妈放响《门前大桥下》的音乐,“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妈妈:(手里拿着一个瓷碗,走到宝宝身边坐下。)宝宝,妈妈陪你一起玩积木吧。

妈妈:(将碗口朝上置于宝宝身边的地垫上,捡起一块长条积木在碗口上敲一下,发出清脆的敲击声,余音拖得很长。)宝宝,我们来打节拍吧。

宝宝:(显然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敲碗口。对自己制造出的这个悦耳的声音很有自豪感,继续杂乱无章地敲,边敲边笑。)

爸爸:(在宝宝停下来不敲的时候,跟着音乐的节奏敲击碗口,边敲边念歌谣,同时头部也要跟着节奏上下点动。)宝宝听,音乐的节奏。

(敲击音分别落在门、大、游、鸭、快、数、二、八上,连续敲几次,让宝宝体会敲击声与音乐的关系。)

宝宝:(边看边笑,很好奇。)

爸爸:(把宝宝抱在怀里,握着宝宝的小手,跟着节奏敲击碗口。)来,咱俩一起敲。

匍行,是爬行前奏——大动作

到现在为止,宝宝所有的大动作发育都是在为爬行做准备。目前,这项准备工作进行到了匍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妈妈的任务就是帮助宝宝训练,以使肢体得到足够的力量,为真正的爬行做准备。

拟定情景:练习匍行

时间:玩耍时

地点:地垫上

人物:宝宝、妈妈

(宝宝坐在地垫上玩玩具,时而抬头看看在屋里忙碌的妈妈。)

妈妈:(走到宝宝身边坐下,抱起宝宝,以卧姿放下。)宝宝来,妈妈陪你练爬爬吧。

宝宝:(趴着看妈妈,对不远处的玩具产生了兴趣。)妈——妈——

妈妈:(将玩具拿过来,放在宝宝眼前够取不到的位置。)宝宝,想玩就自己来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