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9517900000009

第9章 李叔同:一名圆月耀天心的修佛者(6)

想来那道尹或许是悻悻而去吧!拒绝了师傅寂山禅师的请求,弘一大师定是心里不好受,不然也不至于垂泪央告了。可见,推却应酬是很难的事情。但就因其难,也可见出一个人人格的高贵。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有一段时间和朋友向秀在山中打铁。当朝皇帝的心腹钟会很想结识这位在士林中享誉盛名的才子。一次,他带领大批官员浩浩荡荡地来到嵇康打铁的树林拜访嵇康。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是拜访,带那么多人来干吗,这不是摆谱炫耀吗?是的!想来当时的钟会就是怀着一种炫耀的心情来的。他当时的心理应该是:“我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你嵇康再红,也是一介布衣,在我的权威面前也只能低下你那高贵的头颅。我带着些官员来,就是让他们知道,我钟会多么了不起,连一向清高自诩的嵇康也对我恭敬有加。”然而,沉浸在美妙想象中的钟会遭遇到了他一生中的大耻辱,嵇康见他前来,竟然连眼皮都没有撂一下。就让这位公子哥傻愣愣尴尬地站在一旁。出乎意料吗?并非所有人面对权势都会软了筋骨!嵇康心说:“我管你是谁!皇帝来了,我不想应酬还是不应酬!”钟会碰了一鼻子灰,正准备离去,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便灰溜溜地走了。

虽然,后来嵇康因这耿直的性格,而被朝廷杀害,但他傲然行事,敢于不应酬的风景一直为后人称道,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像嵇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如陶渊明在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弃官而去;李太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吟唱中,飘然远走;刘禹锡在“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倔强下,屡次左迁。

敢于拒绝应酬的人,必是傲骨铮铮的人。他们蔑视世俗的规则,即便被世俗伤得鲜血淋淋。世人讨厌应酬,但更害怕疼痛,所以为了避免疼痛他们选择了应酬。却不知,应酬也是一种疼痛,人在应酬之中奔走,就如同脚下穿着烧红的铁鞋在火中跳动,欲罢不能。看起来好似一场艳丽绝伦的舞蹈,实质上只是无奈下的麻木而已。

五、明镜在心,时时拂拭

温瑞安的小说《游侠纳兰》里出现过这样的对话,杀手方柔石问:“我是真正的高手,可没有人当我是高手怎么办?”圆寂大师说:“你还没杀掉你最大的敌人。”“是谁……?”“你自己。”能杀掉自己的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人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只有杀死过去的自己,才能迎来新生的自己。无论是生活、事业、学习,只有突破旧有的限制,才能达到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高度。否定、自省是痛苦的、艰难的,如同凤凰涅槃。然而,只有如此才能浴火重生。杀死自己,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省察己身,如此,才能磨砺出生命的大光华,才能创造生命的大格局。

忏悔是一种福分

有人以为,忏悔是做错事的人的专利。忏悔是什么?它是完全袒露内心,是灵魂从里到外对每个细胞的审视,是站在宇宙之上思维广阔的思考。忏悔是一种福分,是停下脚步仔细查看前后左右的条条道路。

忏悔的人容易陷入惭愧、恐惧之中,因为忏悔之时他便如同一个突然睁开双目的人,发现自己身无寸缕、发现自己置身于悬崖峭壁之前。忏悔过后,便是锦衣洁服、身处花海,便是生命的复活!

弘一大师曾说:“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止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地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秋去冬来,不知不觉又到了岁末。佛陀让弟子们在庭园中竖起一根大铁柱。弟子们虽然不明白佛陀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

在新年的前夜,佛陀叫来阿难,请他先去沐浴,然后换上一件新袈裟。等阿难梳洗完后,穿着新装来到佛陀面前时,佛陀慈爱地对阿难说:

“阿难!我要请你帮我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阿难急忙问:“世尊,您要我给您做什么事呢?”

佛陀微微一笑,指着那根竖立在不远处的铁柱对阿难说:

“你去敲一敲那根铁柱,一定要用力地敲,使劲地敲。”

阿难点头答应后就匆忙走到那根铁柱旁,他拾起地上一块坚硬的石头,对着那根铁柱先试着比画了几下,随后用力敲了一下。

猛然间,那根铁柱发出了极响亮的声音,这声音几乎传遍整个舍卫国,连地狱里的饿鬼和畜生道的畜生们也都听见了。更奇怪的是,大家听到这声音后,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消失了。这些事阿难在敲击铁柱前并没有想到,事实上,连阿难自己也被声音震撼了。

这声音将在僧房中休息的比丘们召唤了出来,他们都会聚到讲经堂。

佛陀对他们说:“众位弟子,明天就开始新的一年,大家已学习了一年的佛法,现在你们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我也同样需要反省。你们两人一组,各自向对方检讨自己的过失,并要对自己所犯的过失作出忏悔,使自己的身心清净不染杂念。”

所有弟子都遵从佛陀的吩咐,两人一组,认真检讨自身,忏悔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一天中,有一万个比丘感受到佛义,消除一切杂念,另有八千个比丘修成了阿罗汉。

忏悔,可以使八千比丘修成阿罗汉,可以使一万比丘除却杂念,这就是忏悔的力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用常新,时时拂拭,才能绵绵若存,真照无边。佛在每个人的心中,放下屠刀的立地成佛,苦海无边的回头是岸。敲响心灵的忏悔之钟吧,以莫大的勇气来严肃而诚挚地展示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瑕疵吧,脚下的便会是一条通向纯洁、神圣的奇迹之路。

唤醒沉睡的良知

弘一大师说:“我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这一类的书: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做一个好人,也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这是好人们的梦想,也是实现桃源梦的唯一方式。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那么,我们自己先成为一个好人吧!因为,使沉睡的良知苏醒的,必是更强大的良知的召唤。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又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着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声回答:“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便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将军上船吗?”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禅师的脸庞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座位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梦窗禅师用他的行为诠释了好人的定义。好人,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好人,需要用行动去践诺。一个好人,因为坦坦荡荡,因为充满正直,所以永远拥抱朝阳,永远远离阴霾。要使人成为一个好人,需要唤醒他沉睡的良知。这过程虽艰苦,但它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却不可估量。因此,做人要做如春风般的好人,吹开他人冬眠的良心。

时常自省,扫却心中尘埃

弘一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

“到今年1937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弘一大师是一位时刻自省的人。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自省自悟之道,可以使人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达到水一样的境界,在至柔之中发挥至刚、至净的威力,具有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地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禅师视禅房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微笑着对官员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官员思索了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地说道:“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了点头,说道:“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官员恍然大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人生在世,若能时刻自省,还有什么痛苦烦恼是不能排遣、摆脱的呢?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是至洁的,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若能时常自省,使心如水,那么品德便会如川流般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

观水学做人,时常自省,便能和光同尘,愈深邃愈安静;便能至柔而有骨,执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时常自省,便能激浊扬清,义无反顾;时常自省,便能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时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时常自省,便能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说的正是自省啊!没有自省的态度,即使铜镜、史镜、人镜摆在面前,也是视而不见,视若无睹,何谈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呢?

弘一大师曾说:“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你我的心灵便如同一间房屋,久不打扫就会沾染尘埃,为了保持它的洁净,需要以自省为帚,经常打扫。

如莲般做人

弘一法师曾在他的一把扇子上画了一朵白莲,然后题词解释道:“只缘尘世爱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

南宋诗人周敦颐更是在他的《爱莲说》一文中对莲花大加赞赏,称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将莲喻为花之君子。莲具有许多高洁的特质:“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其香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爱莲的,多是品性如莲的人。弘一法师爱莲,因为莲心如佛心,他渴望自己的内心能像莲心一样接近佛心。

佛是人,人人都是佛,只因执著妄想,迷失自我,如同淤泥。但自性如古莲子,千年之后,仍旧生叶开花,香馥如故。

弘一法师如莲。

“只缘尘世爱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是他出家过程的真实写照,而“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则是弘一法师修行多年的体会。如莲的他,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举一动,不过真性流露而已,再平常不过了。但在他人眼里,却是高僧的举止,高深莫测。

他的举止使人感到高深,只是因为世人并未达到那一境界,只是夏虫不可语冰而已,他的所作所为,不仅要求自己如莲,更希望世人亦如莲。

佛祖东行,普度众生,俯视大地便发现淤泥乃为最脏。

于是佛祖便问:“谁愿意扎根于淤泥之中?”

底下的莲花答曰:“我愿意。”

佛祖又问:“你如何降伏淤泥呢?”

莲花则回答道:“出淤泥而不染地去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