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9517900000010

第10章 李叔同:一名圆月耀天心的修佛者(7)

弘一法师便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化身,他毕生所做的,只是为了去感化尘世的淤泥、人心中的淤泥。

于是,在那个战乱、佛法凋敝的年代,他选择了最为艰苦苛刻的律宗,用严格的律法来净化己身,炼掉所有灵魂上的污泥,最后成为一尘不染的清莲,然后,度化世人。

莲花并没有选择在最干净的地方开花,而是选择在淤泥中扎下根来,选择了最需要它的地方。佛法也如同这莲花一样,伟大就伟大在它们不仅不厌弃那些丑恶的事物,反而因此而存在,不但保持自身的高洁,而且对那些丑恶的事物进行感化和改造。

但愿这世间人人都有一颗如莲花般纯洁的心,这正是身披袈裟的弘一法师的心愿。他拥有一颗无尘的心,他希望用自己的坚毅换来一方的祥和,使每个生命都得以洗尽欲念露出纯真。

六、足过处,金石花开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确实,古往今来,做好人生大学问,成就人生大事吉,无不是经历了人生的屡次探险,跌倒,再爬起,最后敲开了成功的大门,正是:精诚所至,金石花开。认真可让海让路,认真可让山低头。

疑问是成长的标志

人伴随疑问而生。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每一个人幼年时都问过的问题。逐渐长大,我们又有了更多的问题出现:人死后往何处去?有人说人有前生,谁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人为什么会有痛苦?痛苦从哪里来?肉体是我,我却不是肉体,那么真正的我是什么?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人生似乎是在不断地出现疑问、不断地寻求答案中度过。

然而,人生便是这样,有疑才有悟。生活需要起疑,有疑才会去找答案,才会有所进步。

弘一法师在对佛法进行弘扬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人们在佛法上产生的种种疑问及误解进行解释,而不是对这些问题和实际存在的现象进行逃避。因为他明白,只有疑惑解除之后,人们才能对佛法有更加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佛法进行弘扬。

有一个小和尚心中有疑问,始终找不到答案,于是决定去问老和尚。

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究竟还有什么属于我们的呢?”

“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导小和尚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那水。”老和尚看着小和尚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海、思度五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的呢?”

小和尚说:“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

老和尚说:“不!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记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这时,太阳落山,月亮从东方升起,山中炊烟拂拂袅袅。小和尚观望着山水云月,终于舒心地笑了。

这个小和尚敢疑敢问,才有了最后“舒心笑了”的结果。生活中的我们必须学会起疑,学会面对疑问。有什么问题一次想不明白,就多想几次,或者去请教别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是闭门思考,而不懂得请教别人的人进步是有限的,孔子尚且要向郯子、苌弘、老聃请教,更何况我们呢?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他个性随和,遇事总是自己想办法打理、解决,尽可能不去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默默地进行。

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呢?要不要坐下来聊聊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点化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曾遇到些什么问题?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的禅房外,禅师再对克契说道:“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呢?”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不可了。所以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只见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惊醒了克契。

闭门造车是故步自封、无法进步的。众多领域都有佼佼者。对于不懂的,多听多问,多请教那些内行人士。有时候自己苦思不解的问题,往往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豁然了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个人的进步正是在疑问与答案的螺旋上升中完成的。

真知从实践中来

真知是怎么得来的呢?

真知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苏轼通过亲眼所见才知道“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中的“明月”是一种鸟的名字,“黄狗”是一种黄色的小虫子。

弘一大师通过实证才知道佛法不是虚玄的,而是一个修正的事实。佛法需要修正,一个人去修正、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正、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实证佛法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弘一大师经历了这一过程,于是他得到了他所追求的解脱。

临济在黄檗禅师门下,行为精纯专一。睦州首座问他:“你到这里多少时间了?”临济回答:“三年了。”睦州又问:“你参问过老师吗?”临济回答道:“没有。”睦州告诉他:“你去问问住持,什么是佛法的大义吧。”

临济就去问了,话音未落,住持黄檗就打他。回来后,睦州问他:“你问得怎样?”临济答道:“我话还没有说完,住持就打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睦州说:“你还没弄清楚,再去问问吧。”临济又去问了,黄檗又打了他。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遭打。临济心灰意冷,对首座说:“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不吝赐教,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领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

首座说:“你若要走,也应该去向住持告辞啊。”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三次向你问法的那个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往后雕琢成一棵大树,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阴凉了。”

临济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的。”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和尚。

大愚问:“你从哪里来?”

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

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吗?”

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义,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

大愚说:“黄檗是求成心切,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没有错。”

临济一听,豁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

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你明白什么道理?快说!”

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

黄檗明白,临济是真的觉悟了。

临济的觉悟是屡次挨打的结果,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棒喝。佛法的大义就在拳头下清晰:不要问别人,自己去实践。实践后得来的领悟才是真正的深刻领悟。

每个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在实践的土壤上收获他成功的果实的。

没有实践,得到的不过是镜花水月,一碰便破了;没有实践,一切终归是虚妄,终归是荒诞的想象。人生,必须去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叹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根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震颤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真正修成正果。世间的事正如玄奘法师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些只知道一味空想、与现实脱节的不思进取之人,是永远不会理解人生真谛的。

有一种禅心叫认真

丰子恺先生在怀念弘一法师时曾说: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极其认真的一生。他研究律宗,便一举一动都按照戒律,严肃认真至极。他对待生活小事,亦是极度认真。如,他的学生寄一卷宣纸去,请他写佛号。他就写信问剩下的宣纸该如何处置。寄回件,邮票多了几分,他便把多的几分寄还。直到学生告诉他多余的送给他。

为什么如此认真呢?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时光短暂易失,这仅有的一次人生怎能不使我们去认真地对待呢?人生是一个过程,不管我们的人生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力求将其做到最好。

过去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是一个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高僧面前。

年轻和尚:“请问高僧,您得道之前,做什么呢?”

高僧:“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高僧:“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呢?”

高僧:“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了。”

认真便是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认真便是道!认认真真地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才能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房中出来就听到了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立刻被那种与众不同的钟声吸引了,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钟声停了以后,他向弟子询问道:“今天早上撞钟的是谁啊?”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来的,才来了没几天。”

奕尚禅师说:“你去把他找来,我有话要问他。”

那个新来的和尚来了,奕尚禅师问道:“今天早上你敲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为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奕尚禅师道:“我看不是这样的,撞钟的时候,你一定是想着什么;否则,你不会撞出这样的钟声的。我仔细听过了,今天的钟声格外响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撞出这样的声音来。”

新来的和尚想了想,然后说道:“我没有刻意想什么,在我还没出家以前,师父告诉我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撞钟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钟,因为钟既是佛,只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才配去撞钟。’

奕尚禅师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撞钟是这样的,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的。要保有今天早上撞钟的禅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