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9517900000032

第32章 南怀瑾: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15)

遇到以上情况,友谊便成了一种借口,似乎你要拒绝对方就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似的。拒绝?不,怎么好意思说出口!你犹豫、你彷徨,你不知怎么办,最后一咬牙答应下来。办成了,朋友拍拍你的肩膀,一竖大拇指:“够意思!够朋友!”办砸了,朋友脸色一下子不好看了:“不就求你这么点事么?有你这样的朋友吗?”

南怀瑾先生要慎重。在某些时候向朋友伸出友谊之手是好事。但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拒绝朋友也不是坏事。很多人面对朋友的请求,即使心里不情愿,也说不出拒绝的话来。其实,大可不必,说明白自己不能帮忙的原因,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因此而耿耿于怀的。拒绝,要说得出口,才能体现友谊的真诚!如果害怕影响感情而凡事不拒绝,那只能暴露友谊的脆弱和虚伪!

孔子对微生借醋就颇有微词。有人跟微生借醋,微生没有,于是跟邻居借来给他。孔子认为,有则借之,无则不妨辞之。微生此举有曲意示恩之嫌,因此说他不够高直。所以孔子认为应该拒绝,推辞,说白了就是要学会拒绝。

我们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与人相处的一生,往来应拒的事情会常常有。平凡的交往中呢,则以朋友为最,所以你的很多事情都会受朋友影响,你也一直影响着你的朋友。因此,我们得非常小心,才不至于误人子弟,才不至于惹上麻烦,而毁掉一段友谊。朋友之间有事相托相求,这是正常的。但也有人相托相求的事情常常超出原则范围和客观事实。例如,超过你的主观承受能力,违背你的主观意愿等。通常情况我们是应该拒绝的。

很多人面对越好的朋友越难说出拒绝的话。对一般朋友而言,假使对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假思索地加以拒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当好朋友向自己提出过分的要求而自己又无法满足对方时,自己就会感到左右为难,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时候,自己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巧妙的拒绝方法。

对好朋友提出的请求、条件、愿望如果无法满足,千万不能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而要给予对方一个直截了当、简洁干脆的拒绝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向他解释清楚自己所处的境地和要办成这件事所无法克服的困难,不要使对方心存幻想。

有这样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铁杆”哥们——小王和小刘。小王大学毕业后在某区人事局供职,小刘则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工作。一天,小刘携带礼品来到小王家,开门见山地说:“老朋友,我想跳槽换个工作。现在我那家工厂产品没销路,效益差,收入低,请你无论如何帮这个忙。”他俩是知己,帮忙也在情理之中,但小王只是一般干部,实在是力不从心,便对小刘如实说道:“我虽在人事局工作,但人微言轻。加之现在的人事决定权都下放到企业,你这个忙恐怕很难帮得上。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小刘转而寻求其他门路,终于如愿以偿。虽然小王曾拒绝过他,但他深知小王的苦衷,很能理解小王,至今他们还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在这里,小王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便直截、爽快地拒绝了小刘。这既免去了一旦答应无法兑现的苦恼,也使朋友有机会另找门路。拒绝他人,理由一定要充分可信,不要让对方产生“关键时刻不帮忙”的想法。要是你自不量力,口头允诺下来,但最终无法办到,反而会给对方产生“帮忙不卖力”的误解而使好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朋友的请求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人,一定要拒绝,否则会伤害彼此的友谊。

另外,对一些有违意愿的事情不拒绝,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类似事件发生,影响与朋友之间的交往。

拒绝,要说得出口,不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味地犹豫和推诿,只能使朋友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反而会造成麻烦。做不到的事情干脆拒绝,当然拒绝也要讲究策略,不能因为朋友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则的就教训指责,礼貌地拒绝就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海军部门工作时,有一位在杂志社工作的朋友向他打听潜艇基地的秘密。

他微笑地问友人:“你能保证保守秘密吗?”

朋友以为大功告成,慷慨承诺:“能。”

不料罗斯福仅仅告诉他三个字:“我也能。”

罗斯福通过巧妙的引导,与朋友达成共识,从而拒绝了朋友的请求。

拒绝朋友之托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态度生硬。其实我们转个弯就好,南怀瑾先生说,君子要讲求策略,可以耐心劝阻,言明利害关系;可以据实说明情况,使朋友了解你的难处;也可以迂回婉转处置,巧借其他方法帮助完成朋友委托之事。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它需要双方长期的理解、宽容、互助来共同维系,所以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不要害怕拒绝的话语会伤害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会介意我们的拒绝。当对方的要求自己满足不了时,要将拒绝的话说出口,这样友谊才能长久。

十二、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间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路途改变,大地却永远长存。无数条路,是无数个必走的人生旅途。人们都有独属于自己必走的一条路,区别只是:有的人刚开始走路,有的人走到了中途,有的人已接近路的尽头。有的人喜欢走路看星,有的人喜欢走路看人,有的人喜欢走路看风景,有的人喜欢一面走路,一面留意脚下有没有陷阱。

一呼一吸间,看透生死

南怀瑾先生借古人的一句话点透了生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上古得道的人没有觉得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

南怀瑾先生说,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生死齐一,齐一生死,有着看透生死的勇气,就等于把人生中的生死问题彻底解决了。“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才能不畏惧死亡、好好地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无比精彩。生命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虚度此生。

生命究竟是什么?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

“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呢?”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听后摇了摇头说。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又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之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

“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

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

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

人的生命可以延续多长时间呢?佛祖的小弟子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而已。生命易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时间呢?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感慨生命的短暂,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是拾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好好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南怀瑾先生说,上帝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学会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如果不给我们生命,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气。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尔谈及死亡时所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着,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也会自然而然豁达、超脱起来。人只有看透生死,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

酒不醉人人自醉

有句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世间真正醉人的从来不是酒,而是人自己。世间的纷扰诱惑、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都是人自醉的理由。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我这个人非常平凡,出去做公务员就规规矩矩是个公务员,回到家里就规规矩矩是家里的一分子,朋友之间有困难,尤其是有丧事这类患难,一定尽力帮忙,平常做人,不在迷醉中。除了这几点以外,一无长处,一点学问都没有。”

依据南怀瑾先生的看法,“不为酒困”不只是喝不醉的意思。实际上人都在醉梦中,如果以哲学看人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清醒过。爱情的醉,富贵功名的醉,没有哪样不醉。道家的吕纯阳有两句诗说:“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以道家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大家都在醉中,临死都没有清醒过。“不为酒困”应该是不迷醉于酒,没有酒瘾,而且始终保持清醒,以此比喻人生,就是说我们要对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报持清醒的态度,不可深陷其中而忘了自己做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