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9517900000031

第31章 南怀瑾: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14)

老婆婆听了,语重心长地劝她:“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馄饨,从小到大照顾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为什么还要跟她吵架呢?”燕文听了这话,默默无语:“是啊!一个陌生人为我煮了一碗馄饨,我尚且如此感激,而母亲辛苦把我养大,我为什么心中没有感激之情?为什么还要与母亲争执?”

燕文慢慢吃着馄饨,脑海中显现出儿时的一些画面。馄饨吃完了,她谢别了老人,朝家走去,当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看到妈妈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正焦急地左右张望……看到燕文回来了,妈妈长舒了口气,说道:“燕文啊!你让妈急死了!赶紧回家吧!饭菜都凉了!妈以后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此时,燕文的泪珠再次滑落。

父母和子女对事情的看法常会有很大的偏差,父母也会犯错,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子女身上,会要求子女完全服从自己,会亲自设计子女的人生,对会在子女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然而,不论父母怎么做,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子女好。所以,即使他们错了,作为子女也应该给予理解,不应一味抱怨,甚至怨恨。

十一、君子之交淡如水

平淡而久远,这便是我们的友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便是我们友谊的共鸣。我们不似过去寂寞,也不像将来迷惑。我们在岁月流转里乍逢初识,在刹那间永远相知。你就是海内的知己,即使身在天涯也如同比邻。当悠悠然地《朋友》在如水的心中响起,平淡的空气里便会飘过回忆的痕迹。

管宁“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水清当然好,但最清的水,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生存,也没有任何隐蔽,因此,鱼就无法存活。现实社会里,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当然好,但过分明察秋毫,对别人太过苛刻,就变成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在何处呢?周是包罗万象,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统一,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就应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全面看待别人,以公正之心待人;经常将别人与自己作比较,看他顺眼就对他好,不顺眼就反感他,就是“比”。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就容易流于偏私。比而不周,只跟自己要好的、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朋友没有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误。对朋友的要求不能太过严苛,对于小的弱点、过失,应该包容、谅解,并尽量欣赏、鼓励朋友,包容原谅他无心或情有可原的小过失,这才是处世待人之道。

汉末魏初的名士管宁、华歆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一次,两人一同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挥锄,视非己之财与瓦砾无异,华歆却将金子拾起察看,仔细想过之后又将金子丢弃了。此举被管宁视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还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外面路上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管宁依旧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此举被管宁视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断了交情,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华歆真如管宁认为的那样不是君子、不值得一交吗?事实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华歆自离开管宁后,便出仕为官,并且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得到的俸禄大多拿来接济穷苦的亲戚,以至于自己家一直很贫穷。由此可知,华歆的人品是非常好的。

而且,两人绝交后,华歆并不因当初的难堪迁怒于管宁,而是多次向当局推荐管宁,鼓励管宁出仕,为社会出力,但管宁拒不接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华歆这个人是非常有心胸的。而管宁,虽然自比为君子,但显然,他只是一个不合格的、流于偏私的“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我们像管宁一样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有一点瑕疵,就否定这个人,那么任何人都不会跟我们成为要好的朋友。幻想所有的人都跟自己一样,或者幻想所有的人都那么完美,只能是一相情愿的想象,只能由于太过苛刻而流于偏私,从而失去真正值得结交的朋友。

朋友在精不在多,来者不拒闯大祸

人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似乎朋友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朋友在精不在多。有的人,朋友很多,相交天下,然而,这些朋友良莠不齐,什么品性的都有。有的人,朋友很精,即使有些这样那样的小缺点,但总体上品行过得去,不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交友贪多、来者不拒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伤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个明星叫做迟志强,因为交友不慎,在朋友的引诱下行为不检,被判处流氓罪,结果在监狱中度过了四年的囚禁生涯。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南怀瑾先生解释,世间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益友与损友之分。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对自身有益的朋友。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友谅,是个性宽厚、能够原谅人的朋友;友多闻,是见识广阔、知识渊博的朋友。对自身修养无益而有害的损友亦有三种,友便辟是指有特别的嗜好,或者软硬不吃、不经意间便会将他得罪的朋友;友善柔是个性软弱、依赖性强,缺乏个人主见,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的朋友;友便佞则是专门逢迎拍马的朋友,通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己无益。南怀瑾先生对损益友的解释,实际上是在提倡一种甘与君子深交而不与小人往来的态度。

生活中不能缺少朋友,但并非朋友越多越好。交友要有所选择,取精华,去糟粕。好的朋友就像盐,少了它,生活就会索然无味;坏的朋友如同毒品,一旦沾上,受害无穷。

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铺上,由于它吸血的动作缓慢轻柔,富人一直没有发现它。一天,跳蚤拜访虱子。虱子对跳蚤的性情、来访目的、能否对己不利,一概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表示欢迎。它还主动向跳蚤介绍说:“这个富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铺是柔软的,今晚你可以饱餐一顿!”说得跳蚤口水直流,巴不得天快黑下来。

当富人进入梦乡时,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富人从梦中被咬醒,愤怒地命令仆人搜查。伶俐的跳蚤蹦走了,慢腾腾的虱子成了不速之客的替罪羊。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这场灾祸的根源。

随便和别人交朋友是轻率的表现。有些人是不值得结交的,一旦结交,便很容易被他们拖入浑水之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夸张地说,交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有时听人炫耀:“你看我,那么多的好哥们!”却不知,交友也要去粗取精,不可照单全收;否则,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走上歧途。

《聊斋志异》里有个河间生的故事,说的是河间生不务正业,交了个狐狸精做朋友。狐狸精天天带他去吃喝玩乐。一次,他和狐狸精下楼任意取酒客的酒食,却发现狐狸精唯独对一个穿红衣的人避得远远的。河间生问狐狸精:“为什么不去取红衣人的酒食?”狐狸精顺口说:“这个人很正派,我不敢接近他。”这时,河间生恍然大悟,他想:“狐狸精和我交朋友,一定是我已走上邪道了,今后必须正派才是。”他才一转念,狐狸精就跑掉了。从此他果然走上了正路。

河间生的教训生动地说明了选择正派的人交朋友的重要性。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朝夕相处,甚至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必定在思想、言论、行动等各方面相互影响,这种耳濡目染的力量是绝不能低估的。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要精挑细选,努力与那些乐观正直、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而对那些平时花言巧语、挑拨是非、心怀鬼胎、作风不正的人敬而远之。朋友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才能真正从朋友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不妨逐一数数自己周围的朋友,检视他们的为人表现,看其是否值得交往。

友谊过甜,会有咸涩的味道

有的朋友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这样的交情我们称其为:“君子之交。”

人们常说:“朋友是用心经营的”,很多人认为,心中有朋友,平常就要多联系,这样友谊才能长久。其实,真正的友谊,不在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它不需要世俗的虚华,它是深藏在心灵深处的,即使岁月流逝,时间的风沙也不会磨损曾经的容颜。真正的友谊,是冰封于雪山之巅的菱花,任世俗流转,它亦千年不变。真正的友谊,是心里藏着思念的蛛线,即使不曾见面,也会在彼此的内心留下随风一荡的漪涟。真正的朋友,在乎的是心与心的默契,他们之间不需要刻意联系,他们之间也不必刻意维系,他们的关系,永远平淡如水、隽永如水。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无论是夫妻、父母、兄弟、还是朋友,总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朋友之间便是如此,希望友谊更加深厚,这个想法是好的,深陷这种想法之中,便有意地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过多过密地交往起来。结果,现实反而与期望相反,曾经蜜里调油的友谊很快泛起了咸涩的味道,彼此关系不仅没有越来越好,反而疏远破裂了。

蕨菜和离它不远的一朵无名小花是好朋友。每天天一亮,蕨菜和无名小花都扯着嗓子互致问候。日子久了,它们都把对方当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同时,它们发现,由于相距较远,每天扯着嗓子说话很不方便,便决定互相向对方靠拢,它们认为彼此间的距离越近,就越容易交流,感情也越深。

于是,蕨菜拼命地扩散自己的枝叶,它蓬勃地生长,舒展的枝叶像一柄大伞一样;无名小花则尽量向蕨菜的方向倾斜自己的茎枝,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出乎意料的是:由于蕨菜的枝叶像一把张开的大伞,它不仅遮住了无名小花的阳光,也挡住了它的雨露。失去阳光和雨露滋润的无名小花日渐枯萎,它在伤心之余,不再与蕨菜共叙友情;相反,还认为是蕨菜动机不良,故意谋害自己,便在心里痛恨起蕨菜来。蕨菜呢,由于枝叶过于茂盛,一次狂风暴雨之后,它的枝叶被折断得所剩无几,身子光秃秃的。看着遍体鳞伤的自己,蕨菜把这一切后果都归于无名小花身上,如果没有无名小花,它也绝不会恣意让自己的枝叶疯长的。于是,一对好朋友反目成仇了。

友谊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彼此间的空间距离拉得近了,心里的距离却变远了。是什么使朋友反目成仇呢?是希望友谊越来越甜的愿望!友谊太甜,就会有咸涩的味道。所以,若想保持友谊的口感,就不必刻意去维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反而限制了友谊的生长。古人崇尚的是淡如水的交友之道,因为淡,所以不腻;因为不腻,所以长久。

人们渴望真正的友谊,羡慕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总有那些“士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然而,真正的友谊真的如此难求吗?不是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彼此间共同的喜好而产生友谊;因为不同个性引起火花碰撞般的吸引而产生友谊;因为一次无意间的援助而产生友谊;因为蓦然间对自己笑靥如花的脸孔而产生友谊。为何这些友谊迅速开放,又迅速凋零呢?难道是因为它不够好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要求太高。友谊产生之初,总是甜美的。那种甜美让我们沉醉而忘记了适可而止,结果,因为啜饮得太多,反而感觉到了咸涩。于是,我们对最初的美好产生了怀疑,友谊失去了记忆中的纯粹,变得普通起来。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层面,人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做事方式与理想追求。友谊的不好不坏是差异所带来的矛盾的必然结果,更是现实与内心期望之间落差过大的结果。人们常有这种感慨,刚接触一些人的时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特别好,但久了发现并不是那样。这是因为随着接触的增多,我们的焦距已经不再对准曾经触动心弦的最美好的一面,开始转向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或者,那些曾经使我们心动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看久了,就厌了,再也没有吸引人的美丽。

真正的友谊,是天长地久的。如何使友谊在我们心里永远动人,永远如清泉一般沁人心脾呢?平淡如水地交往就好了!不刻意、不强求,顺其自然,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最值得铭记的。

拒绝,要说得出口

友谊有时也是一种烦恼。古人讲究:“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的人鼓吹“哥们义气。”朋友的事,就是你的事。你帮忙是应该的,你不帮忙,你小子就不可交。帮是不帮,你自己看着办吧。